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特色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可以发现,它具有全新的现代化体系、深刻的改革目的、坚定的人民信念和多维的开放格局这些鲜明的时代特色。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这一特色,对于我们深入学习,科学地理解、把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一、全新的现代化体系
全新的现代化体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特色。中国自鸦片战争一个半世纪以来,集中力量办的一件大事,就是把中华民族引向现代化。可以说,现代化既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头号课题,也是一个跨世纪的时代主题。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无疑是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开创者。
20世纪70年代末,具有丰富革命和建设经验的邓小平,以他特有的求实精神和洞察力,通过对国际形势、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状况的科学分析和判断,提出了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的观点。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以此为起点,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新探索。
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应该追求怎样的一个目标模式?对此,邓小平极为重视,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①可以看出,邓小平在这段讲话中,已经概括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这既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首先确定的方向性问题,又是决定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此后,邓小平又反复论述了这个问题,使“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越来越清晰。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②1983年邓小平在会见外籍专家时又明确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
中国式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进行了分别论述。1987年10月13日,他在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时,主要论述了经济目标和经济体制的模式。他指出:“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就是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当然分配中还会有差别。但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出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④关于政治体制的目标模式,邓小平指出,必须是能够“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能够避免官僚主义,保持运转和工作的高效率;必须始终能“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⑤
如何才能实现这个全新的现代化呢?邓小平认为首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他还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过去,我们的重要教训之一,就在于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了解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基础差,生产力落后的国家,要使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对此,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这表明,邓小平以借鉴促发展的思想根基是自力更生,它既区别于纯粹效法西方的现代化观,也不同于完全闭门造车的现代化观,它的本质是在借鉴、移植中进行创新、转化。
可见,邓小平的现代化观点是一种崭新的全面的观点。它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即在较高的层次上高效率、协调、稳定、和谐运转的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诸方面。在发展中谋求中国社会的富强、民主与文明。总之,“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明确的改革目的
明确的改革目的是邓小平理论又一突出的时代特性。改革的核心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论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从中国国情出发,领导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结果是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就是说,我国过去在农业生产上的大量的投入,在旧体制下被严重的束缚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被束缚的生产力解放了出来。对此,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底说:“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又明确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⑦同年8月与10月两次谈话中,他又反复强调了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南巡谈话中,他用同过去的观点进行对比的方式,更加鲜明地论述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崭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发展生产力是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⑧他认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不管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发展生产力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论证和揭示了改革的根本动因,阐明了改革的客观必然性。他指出:“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⑨他在1987年6月会见南斯拉夫的客人时说过:“改革的总目的是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要求各项改革的政策和措施,要与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继续发展。关于这些问题,邓小平都作过大量论述。
纵观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思想体系,统帅着其改革思想的各个部分。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无论是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总之,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这一命题,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也是改革目的的深刻意义所在。
三、坚定的人民信念
坚定的人民信念,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又一鲜明特色。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他时刻关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始终不渝地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的最高行动准则。在邓小平的心目中,人民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只要认真研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就不难发现,其中处处闪灼着邓小平同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时刻关注人民切身利益的光辉思想。
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投身革命那一天起,不管是带兵打仗、夺取政权,还是领导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总是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拳拳赤子之心,满腔热情地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邓小平提出,我们看问题的出发点应是:生产力发展以及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⑩这就把人民的利益推上了考察国情和实践的参照系地位。据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一再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他还反复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中国有十多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此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11)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在这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以其共产党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伟大政治家特有的智慧,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大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他提出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并由此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总之,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邓小平言简意赅地说:人民,是看实践。他还不厌其烦地告诫全党:老百姓有权横向比较,共产党要在实践中做到让人民“相信”,“拥护”,“答应”,否则,我们就要被打倒,社会主义只能死路一条。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邓小平同志更强调在和平与发展的条件下,通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期和平共处和经济竞争,让人民作和平而不是战争的最后选择。另外,在引导人民为长远利益而奋斗的积极性方面,他用“温饱型”、“小康型”、“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的语言来指述现代化目标,能使人民群众更直观地认识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人民也能从为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而奋斗的切身体验中,坚定实现现代化的信念。
四、多维的开放格局
多维的开放格局是邓小平理论的又一突出的时代特色。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开放内容。从纵向来说,它既向历史开放,又向未来开放;从横向上来讲,它既立足中国,主张对内开放,又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它包括发展对外贸易,合理利用外资,也包括引进先进技术等多项内容;从结构和层次上来讲,它既包括创办经济特区,也包括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海地区,还包括内地的对外开放。因此,邓小平理论的开放性是彻底的、全面的,它具有多形式、多层次的“全方位”开放的特征。
首先,作为总设计师,邓小平把握住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机遇,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由此,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到了极端。”(13)因此,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14)
其次,邓小平同志又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变化,把握住了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全球性的两大战略问题,而核心问题是经济问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竞争在所难免,因此,实现现代化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基于以上两个正确判断,邓小平以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气概,作出两个伟大的战略决策:第一,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坚决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第二个决策正是实现第一个决策的基本途径。因为“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15)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而改革开放,正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推动力。
邓小平同志从现代化的角度、世界的角度、未来的角度,思考中国的现实发展问题,提出并坚持实行开放政策。他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6)所以,我们要发展得快一点,就必须“实行开放政策”。(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18)可以看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理论的时代特色,是由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历史任务决定的。邓小平不同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最大时代特点是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时代特色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任何片面、孤立的认识,都不能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才能不断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使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富强、民主、与文明。
注释:
①②⑥⑨⑩《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80、282、150、125-126、123页。
③④⑤(11)(12)(13)(14)(15)(16)(17)(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255、179-180、207-208、373、141、141、219、64、90、202页。
⑦邓小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第3页。
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5页。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