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对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单亲家庭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使经济与教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单亲家庭教育产生了种种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研究家庭教育问题的人已逐渐注意到经济转型对单亲家庭的形成、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所衍生的影响,但却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多年的教育改革对单亲家庭的影响,更少有人去研究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碰撞下对单亲家庭教育的综合影响,而本文作者关注这一问题并认为很有研究价值,故尝试就这一专题进行研究。
二、问题的探索
(一)经济转型对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
1.使单亲家庭大幅增加
所谓经济转型,主要是指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它除了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以外,也给很多“有能耐”的人以施展才华、发财致富的机会;同时也使不少处于弱势群体的成员成为“下岗”、“失业”人员,使社会的贫富差距大大拉开。在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地位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婚姻观念,从而导致离婚个案大幅上升、单亲家庭大幅增加。个人经济地位转变直接或间接导致家庭离异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夫妻一方暴富而嫌弃另一方;二是在经济条件改善后,嫌弃在低经济水平期低标准所选择的配偶;三是因夫妻一方优裕的经济条件导致“第三者”的介入或主动寻求第三者;四是处于经济弱势群体的成员遭到对方的遗弃。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门的统计,夫妻离异人数1990年80万对,1994年97.1万对,1995年达到105.5万对,1996年113万对,1997年119.78万对;1980年全国结婚与离婚对比率为4.73%,到1995年,这一对比率达到11.35%,1997年达到13%,其中北京、上海更高达25%左右。离婚率较高的年龄在30多至50多岁之间,正是孩子在中小学读书的阶段。广州市曾对841户离婚家庭子女作过一份调查,家庭婚变年龄在36~45岁的占67.654%,孩子在中小学读书的占93.22%。
2.使离异夫妻中处于经济弱势的一方地位更为不利
经济转型中坠入弱势群体的人,大多是学历低、无技术专长、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者。在离异夫妻中,这类人往往成为被动接受离异者。由于市场经济“抚强汰弱”的基本机制,使得这类人很难改善自己的经济失业,较难再就业,即使再就业,也大多是低收入的职位。而贫富悬殊差距的拉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风险增大,也使处于这种经济弱势中的单亲处于更不利的地位,而事实表明,这类人大多是单亲母亲,一项调查表明,广州市离异家庭中,子女随母亲生活与随父亲生活的比例大约为3:2。
3.经济转型对单亲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
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机制有机会并鼓励人们赚取更多的金钱,也让人们承担更多更大的经济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使人们比计划经济时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在赚更多的钱和照顾、教育好孩子的矛盾上,完整家庭通常是适当进行分工,一方主外、一方主内或者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照顾教育小孩,或者一方以外出赚钱为主,一方以在家照顾教育孩子为主,大多数情况是母亲不外出工作或虽外出工作,仍承担照顾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而单亲家庭使得抚育孩子的一方必须把外出赚钱(以及赚更多钱来适应不断提高的社会消费水平)和照顾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兼于一身,这往往使他们顾此失彼,往往造成家庭教育质量的下降。由于单亲家庭中单亲往往处于经济弱势,又大多承担抚养子女责任,因而对这种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影响最大。
广州市一项研究表明,单亲母亲的文化素质一般偏低、专业技术知识偏少,在社会人才激烈的竞争中,有70%的经常担心被解雇。而实际已被解雇的占27.3%。她们的月平均收入只212.4元,大约占广州市在职人员收入的五分之一。沉重的经常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到单亲母亲对子女教育的质量。
(二)教育改革对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
20世纪末至今,我国教育的改革延续不断,其深度与力度也是数十年来所罕见的。在中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教育体制改革与学校教育机制、模式的改革。这些改革直接或间接地对单亲家庭的教育产生或正或负的多种影响,下面我们尝试作一些探讨。
1.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的影响
其一,有利于帮助单亲家庭儿童克服心理障碍。有关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儿童通常都有较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的心理障碍,往往表现为自责、压抑、学习动力下降、不良情绪、不良习惯增加、社会交往退缩等等。
在过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也会对单亲家庭子女提供一定的心理辅导,但大抵只围绕着“提高学习成绩”进行,而不是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的,故其辅导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实施素质教育以后,因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因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就变得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细致。因此,学校还加强了有关的研究,引进心理学系毕业的教师,加强了对教师有关的培训,从而大大提高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比较突出,当然也就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他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教育、辅导质量,又必定会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与合作,通常还会指导这些家长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教育有各种心理障碍的孩子,学校与家庭的合力,使单亲家庭孩子常有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更全面、更科学的辅导,大大提高了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质量。全国各地在素质教育中所设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尽管分类有所不同,但都把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开展了有关的专题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它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如广州市文德路小学多年来一直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他们在学校里实施了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学校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和各种团队活动之中,同时又建立了心理活动课、心理咨询活动、绘画式心理咨询等等专题活动,又加强了家庭心理教育的辅导,介入一些典型的家庭教育个案,从而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办得有声有色,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也水到渠成地得到较好的解决。
其二,有利于提高单亲家庭子女的交往能力与水平。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自卑影响以及客观上造成不能同时与父母正常交往,从而造成性格孤僻与社会退缩是较常见的现象。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后,逐渐把提高“交往素质”作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与目的。(广州市教育局就明确把“提高交往素质”作为中小学必须达成的教育目标之一),这就大大强化了这方面的研究,加强了这方面的实践,也间接地有助于单亲家庭子女交往弱化、社会退缩问题的解决。如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多年来所开展的“现代教育交往探索”的研究,把“交往教育”融入到学校全部常规工作,当然也包括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研究与实践,使教师、学生的交往意识、交往道德水平、交往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单亲家庭孩子交往障碍问题也在这过程中得到较好的解决。
其三,增大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压力。
实施素质教育与过往“应试教育”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教育目标不可能单靠老师或家长的“灌输”来达成,而必须把激发孩子的需要、动机,引发孩子自主地去探求,引导孩子在自觉的实践中去养成某些良好的素质与习惯,作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与途径。这就必然要把教育寓于孩子生活的全过程,换言之就要培养家庭教育的份量、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而一般来说,单亲家庭在这些方面处于相对的劣势,相对于完整家庭来说,往往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而能投入的资源较少。单亲家庭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是不言而喻的;而能投入的资源——包括时间、精力、角色、专业知识、经济能力等相对较少也是普遍现象。其中单父家庭的教育主要缺乏时间、精力和母爱;单母家庭的教育则缺少经济能力、专业知识、家长权威,也大多缺少时间和精力。这种现象使得单亲家庭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某种不利地位。
2.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对单亲家庭教育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可供选择的学校类型增加;二是教育一些“专业化”(或称“商业化”)的改革使教育成本相对提高,而多数单亲家庭、尤其是单母家庭的经济能力相对较低,因而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而上述二方面又常常综合地对单亲家庭教育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择校问题
近20年来影响到学生家长择校的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有三项:一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二是高中阶段教育由较单一的普通高中占绝大多数,改成大幅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现时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数的一半以上;三是允许非政府部门办学,允许非政府部门办学不同于政府学校的收费标准。这几项改革综合起来,就使得每个家庭在孩子的各个就读阶段选择怎样的学校时,提供了3种从社会存在的角度来说的可能性。
孩子要改读幼稚园,可选择公立或私立幼稚园。公立幼稚园有名牌(重点)与一般幼稚园之分;私立幼稚园有高收费高承诺的幼稚园和低收费低承诺的幼稚园。除了一些机构自办,只为本机构员工孩子服务的幼稚园外,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任何一所幼稚园,只要该幼稚园同意接收便可入读。
孩子要入读小学,要受到一些招生制度的制约。以目前广州市为例,孩子入读小学是以“就近分配”为基本原则,即按孩子户籍所在地指定入读附近的某一所公立小学(具体操作有很多细则),如果不愿意入读指定的那所公立小学,可以选择任何一所私立小学,只要该校肯接纳便可入读;在2000年以前(含2000年)还可以通过交纳一定数量的“择校费”(其数额通常都在社会在职人员平均年收入以上)选择入读非指定的公立小学,此制度在2001年起取消。
孩子入读初中,需参考其学业成绩(含各类专长)及其户籍所在地或就读小学的所在地,指定几所中学;再根据有关制度和程式,最后指定一所与户籍所在地或原就读小学附近的一所中学就读。如果不满意指定的学校,可以选择任何一所私立中学,在2000年以前也可通过交纳“择校费”选择其他公立中学。
孩子入读高中阶段学校,主要根据会考成绩分配学校;而户籍所在地的制约力下降,目前是广州市老城区联合招生,凡户籍所在地属广州市老城区的(含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初中毕业生,都可选报广州市老城区内的所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含普通高中、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中等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四种),然后根据会考成绩高低,依次分配到不同的学校。
如果对分配的学校不满意,可选择任何一所私立高中,或缴纳“择校费”选择其他公立学校(具体方法将在下面说明)。
总的来说,孩子入幼稚园和高中阶段学校,社会提供的选择最多,入小学和初中可供选择较少,但均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选择。
目前,家长让孩子选择学校的原因大概有几种,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选择名幼稚园、名校;二是自觉家庭教育乏力,乐于把孩子送到有寄宿的幼稚园或学校;三是希望孩子就读教育、生活条件较优裕的学校;四是不愿意孩子就读某种类型(如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之类)而选择认为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更有利的学校类型。当然,上述几种原因也会交叉,综合产生作用。
可供选择学校类型增加对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经济负担方面的影响。无论来自何种原因的选择,总是对原来就读或被指定就读的学校不满意才选择其他学校的,但这种选择需要有较强的经济承担力,一般来说,选择公立名校通常的择校费用3-6万元人民币,按广州市在职人员年平均收入是1万多元,也就是说,为一个孩子选择一所学校大约要花费一个人2-4年的全部收入。对于一个无优厚收入的单亲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相当沉重的开支,如果选择私立学校,其费用更为巨大。这对大多数单母家庭来说,基本上是一笔无法承担的费用。而一些单亲父母(大多是单亲母亲)为了让孩子能够选择就读理想的学校,不得不求助已离异的对方,而以从离婚协议书的条款作其他让步的代价,从而加重或形成新的心灵创伤。另一方面的影响是一些单亲家庭选择把孩子送进全寄宿的学校(主要是私立学校),以逃避亲子教育或夫妻离异带来的与孩子的矛盾,而实际上更造成与孩子的心理隔阂,更不利于这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2)教育部分“专业化”(或称“商业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放开并鼓励私人办学而收支有所盈余,造就了一批“高收费”学校,现时一批质量较好的私立学校生均年收费约5-6万元;二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大幅提高了学费及杂费标准;三是部分名校与地方发展商联合,以能入读名校的卖点,提高房地产的租售价格。这对大多经济相对困难的单亲家庭来说都会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压力和不利影响。
(三)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对单亲家庭教育的综合影响
上述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对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尤其是属于经济弱势群体的单亲家庭,影响尤甚。下面一个个案从某种程度反映出这些综合性的影响:
个案一:
张某,男,高中一年级学生。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正面临失业。
张某的父母是在农村结婚的,当时双方的经济条件、文化程度都不高;没有过多的选择便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以后一起回到广州,父亲做布匹生意,母亲在某建筑公司做发料员。在张某5岁那年,因母亲发现父亲在外有情人、“包二奶”而与父亲发生争执,最后以协定离婚收场。张某归母亲抚养,父亲补偿了母亲一笔钱并承担供养张某到18岁,但父亲不得探视和约见张某。在协定中,张的母亲没有在补偿金额方面提出任何异议,而明知张某的父亲极钟爱儿子而一定要争得抚养权,并不准其生父探视与约见张某,以此作为一种报复来求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到张某要入读小学时,由于指定的小学条件不理想而想选择另一所公办学校,但择校费要3万元,有人劝她:儿子择校父亲也有责任出钱。但其母亲为了避免其父有藉口见到张某,咬一咬牙把全部积蓄(主要是离婚的补偿金)拿来交了择校费,小学6年间,其父有时会到学校去看望张某,给一点零用钱,但从来不让其母知道;其母过得很清苦,但从来不为独自承担了儿子的择校费而后悔,反而有点自豪,觉得自己很“争气”。到张某升初中时,又因指定的学校不理想而想另行择校,可想尽办法也凑不出择校的费用了,想狠狠心让张某到指定的学校就读算了,张某又不肯。直到一天张某跟母亲说:其实爸爸已来学校看过我,他答应替我出择校费。其母看着多年自以为封锁住张某与父亲联系大堤已经崩溃,精神也几乎随之崩溃。虽然最后还是接受了张某父亲为儿子出的择校费,但一段时间里对儿子的关心淡薄了。当年那么有骨气地拒绝前夫的资助,今天又要去求他,觉得做人很失败。情绪的低落既影响了对儿子的教育,又影响了工作,刚好企业人员要重组,只因照顾她是单亲家庭,她是家庭经济唯一的支柱,才没有解雇她。张某此后便经常找父亲要钱,买东西,多次把上学的自行车卖了又骗父亲说被偷了,其父也不追究真假就替他另买新车。后来让其母知道了气得不得了,又无可奈何,其后在老师的启发和辅导下,才主动与张某的父亲联系,加强了沟通。在共同教育好儿子的一些问题上取得共识与合作,使张某初步克服了乱花钱、爱说谎的毛病。张某的母亲又一次面临被解雇的可能,经协商其父已答应承担张某读书所需的一切费用。
个案二:
黄某,男,小学6年级。随母生活。
黄母,曾患小儿麻痹症,行动略有不便,是某制药厂职员。黄某读二年级时父母离婚。其母经济收入不宽裕,生活节俭但很着急儿子的学习,收入大部分都花在黄某的身上。先后让黄某参加过书法、绘画、民族乐器、英语等课外学习班,一下班就回家照顾儿子的生活,促其学习,并老担心孩子的安全,担心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落败。到黄某五年级时,其母发现自己的家庭教育很失败,黄某在校的学习成绩仅属中下,不善与人交往,不会独立处事,甚至不会做简单的家务,参加多项课外学习班,都提不起兴趣,半途而废,学一样丢一样。黄某的母亲很心急又很无奈。有时遇到儿子不听话就很烦燥,一次打了儿子又躲在房里偷偷地哭。
其间,恰逢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聘请外界专家和本校一些教师一起接受家长和学生的咨询,笔者也在其中。黄某的母亲向笔者诉说了自己的无奈与烦恼。
黄母一坐下来就说:“我很希望有人能指导我,告诉我怎样教育孩子,我真不知道怎样做。”接着数落了自己儿子一大通,说黄某不会整理书包,不会收拾房间,东西摆得到处都是,洗脸的毛巾永远拧不干总是水嗒嗒的,不敢也不会跟别人交谈,不懂的功课也不敢问同学问老师……。接着又说:现在的孩子都很能干,就自己孩子这么差,将来怎么生活啊?又说自己也担心被解雇,更担心孩子的将来。
笔者进一步询问她怎么教了,她说,我给他买很多书,很多课外练习册,为了让他将来有多一点的知识或专长,星期天,寒暑假我都掏钱送他去参加各种学习班,为了让他专心学习,一点家务都不让他干。他在家里学习不自觉,老分心,我就一直陪着他做功课。
后来笔者找黄某进行过多次访谈,印证了黄母所说都是事实,黄某也感到母亲很关心他,关心他的学习,关心他的生活起居、关心他的一切。但是觉得母亲把他管得太死了,一点自由都没有,一切由妈妈作主他就没有兴趣。他希望能自己决定吃什么食物,什么时候睡觉,自己决定参加哪些课外学习班,还希望妈妈不要老是督促他做功课,不要强迫他做很多自己增加的作业,希望有时间跟妈妈到外边玩,希望能跟表兄弟一起郊游。
笔者进一步问他,是不是做事、学习很容易分心走神。他说因为老是在胡思乱想一些东西,因为只有脑子不受妈妈管,想什么都行,所以很喜欢胡思乱想那种感觉。
经过笔者与黄某的班主任、母亲及黄某多次的沟通交谈,班主任领先及其它老师近一年的跟踪辅导,黄某的母亲已经懂得要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对孩子将来对社会激烈竞争的忧心不能冀图通过强迫性的填鸭式地灌输知识来解决问题,而必须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相关素质,激发孩子动机与潜能。懂得要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多与人交往,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懂得让孩子多参与各种实践,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和学会承担责任,在家庭教育中学会先与儿子沟通后作指导。
黄某也学会了如何与母亲、老师、同学和其他人沟通,克服了自闭情绪和喜欢胡思乱想的习惯,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上述两个个案,都从某些方面反映经济转型和教育改革对单亲家庭教育的综合影响。
三、小结
1.中国大陆的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阵痛,其中单亲家庭,尤其处于相对弱势的单母家庭承受的冲击较大,包括家庭收入下降、失业机会增加。而社会消费水平(包括教育消费水平)提高等等。这些冲击的任何一项或综合作用,都会对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社会各有关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
2.教育改革的某些措施使教育成本、尤其可供自主选择教育机会成本大幅提高,对经济相对困难的单亲家庭会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似乎尚未有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与途径。
3.大力推展素质教育有利于单亲家庭子女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可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和更高质量的辅导和帮助,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今后要加强有关的专题研究。
4.素质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家庭协助,对单亲家庭教育既提供了帮助,又需要有更高质量的家庭教育,需要单亲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家长学习和适应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这可能会增加单亲父母的负担。学校应该对这些家庭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帮助。
5.我国的经济转型和教育改革方兴未艾,今后还会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发展。它们对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有单方面的影响也有综合性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有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一起来加深这一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