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完整性分析_文学论文

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完整性分析_文学论文

试析语文版初中、高中课标教材的整体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初中论文,课标论文,教材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高中都隶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两个阶段既各自独立、各有所重,又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编写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必须有一个总的规划,注意它们之间的整体性,才能使学生获得较为完备的语文素养。语文出版社的初中课标教材、高中课标教材(必修)(以下简称初、高中教材)的编写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一、以符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为指导,编排充分体现科学性

语文版初、高中教材都属混编型教材,以文体组元,以阅读为主线,表达与交流等内容相机安排在阅读之后。

如果采用分编的方法,教师教学时不易操作,知识与能力的结构也显得比较松散。为了突出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性,便于教师教学,初、高中教材采取混编的方法,这不但打破了分编的传统,而且在现代教材多以话题来混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以文体组元,初中为文体组元与学法指导相结合,高中为文体组元与主题组元相结合。

初中是学生思维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把文体组元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编排,在学习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能让学生迅速明确重点,把握要领,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还写出了优美动人的游记。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游记,不仅带领我们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让我们受到美的熏陶,还引导我们去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

读游记,要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涵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这里不仅指出了单元的文体特征,而且还点明了读游记的方法,学生能很快理清思路,抓住中心。

高中教材每单元用一句富有文化内涵、能提示单元人文主题的语句作为单元的标题,言简意赅,独具特色,突出了人文含量,使单元内容的呈现既是某一文体选文的集合,又是同一人文主题选文的整合。如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用“成长如蜕”指出了单元暗含的主题——成长,言简而意丰。

2.阅读是编排的主线,表达与交流、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内容穿插其间。

以阅读为主线便于实施单元教学,且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与交流、综合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等与阅读的紧密联系更凸显了教材的整体性。

初中教材的阅读部分共安排了42个单元,其中现代文30个单元,约占选文总量的71.4%;古诗文12个单元,约占选文总量的28.6%。现代文中,文学类的共有19个单元,约占选文总量的45.2%,记叙类、论说类、应用类的约占选文总量的26.1%;其中中国作品约占76%,外国作品约占24%。

语文版高中教材的阅读部分共安排了20个单元,其中现代文12个单元,占选文总量的60%;古诗文8个单元,占选文总量的40%。现代文中,文学类的共有7个单元,占选文总量的35%,记叙类、论说类、应用类的占选文总量的25%;其中中国作品约占75%,外国作品约占25%。

在记叙类、论说类、应用类选文的比重和中外作品的分配比例方面,初、高中教材基本保持了一致;文学类的选文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其中初中教材选编量约占现代文总量的63.3%,高中教材约占58.3%;初、高中古诗文比重的递增体现了学习文言文的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注意了两个学段的衔接,整体之中的承接性特点彰显。

表达与交流、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写字等则根据单元的需要编排在阅读部分之后,与阅读部分既相互照应,又自成体系。

初、高中教材的这种编排模式,打破了单纯以文体来编排的传统,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为宗旨,努力开发新选文

以往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以突出表现差异和颂扬优越感的方式来强调民族特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临外来文化冲击时,很容易流向自卑或自大。文化的优点和特性是在比较中存在和彰显的,语文版初、高中教材重视通过努力开发新选文,在理解和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传承民族文化,并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1.注重对民族优秀文化和文明的传承。

民族优秀文化和文明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状况和文明思想,吸收古代的文明成果。

初、高中教材的古代选文多涉及忠贞爱国、治国修身、大公无私、孝敬父母、重诺守信等美德,教材中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董宣,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杨震,谦虚自省、严于修身的第五伦等人物形象无不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从而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2.注重文化的多元共存。

世界上各种文化是在相互依赖、相互平衡求得共存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因此语文版初、高中教材注意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多元文化的并存。

例如,高中教材第三册的《巨翅老人》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属于魔幻现实主义,写的内容虽然荒诞离奇,但在细节等方面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以“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为原则,借魔幻世界折射出严酷的现实生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另外,初、高中教材的外国选文涉及美国、英国、法国、希腊、德国、波兰、巴西、印度、日本、前苏联、奥地利、澳大利亚、哥伦比亚等十几个国家,使学生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认同文化的差异性,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3.努力开发新选文,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学生思想变化迅速,教材也应与时俱进,因此选文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

初、高中教材均注重在保留传统经典之作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新的选文(初、高中教材新开发的选文均在60%以上)。初中大力开发了散文、童话、科幻、寓言等文学类的作品,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与初中相比,高中开发的文学类作品相对精深,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增强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因此,初、高中的选文开发体现了一定的关联和层次,且初、高中开发的选文多为名家的典范之作,词句精美,意蕴丰厚,既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又贴近了学生的实际,为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例如,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一文,既能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先生,又能使学生懂得人间亲情的伟大,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时代性强。高中教材第三册节选了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基础》中的部分内容,这在开发选文上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该文举人们所熟知、关心的事例,采用深入浅出的叙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理,文章的内容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和对策讨论上,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读性强。

三、以学生为主体,栏目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材是服务于学生的,因此教材要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提供大量与课文有关的阅读材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高中教材在每篇课文之后都安排了“相关链接”栏目,该栏目力避浮泛的空论,多引名家之作,编者不发表观点,开放性、针对性强,注意了与课文的密切关系。例如,高中第一册《铸剑》的“相关链接”节选了两则材料:《从〈铸剑〉看鲁迅》(袁良骏)和《为〈铸剑〉一辩》(严家炎)。前者认为《铸剑》是在反动政府的镇压下,鲁迅激起了反抗、复仇的怒火而写成的,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后者则认为《铸剑》是鲁迅自身人格理想的体现。二者的学术性都很强,都能给学生很好的借鉴。初中教材也根据需要在部分课文后附上了一些相关的材料。

初、高中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编写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关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2.课后习题重基础的同时侧重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

初中教材课后练习每课平均3.41题,高中为5.35题,体现了整体中的递进原则。初中练习设计为“思考与练习”栏目,高中练习设计为“理解·鉴赏”和“拓展·应用”两个栏目。虽有栏目之别,但在思路、功效等方面一脉相承,都强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习题设计基础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等特征显著。

(1)开放性

初、高中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开放性练习,这种类型的练习不要求学生的回答与老师、教参的答案相同,只要学生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个性也得到了发挥。例如,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厘米》思考与练习四:

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

由课文内容拓展到生活实际,平凡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重新思考和体味的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发表观点,畅所欲言。

(2)探究性

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为了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初、高中教材在设计练习时,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例如,高中教材第四册《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练习四:

作者说,“到了明清时代,中国文化仍在原来轨道上缓慢地前进,而西方却开辟了一个空前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瞠乎其后了”。这无疑与传统文化中不合潮流的东西有关系。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并搜集一些历史实例,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看法。

在这道题中,学生的观点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思考这道题的过程:理解文中语句一阅读材料一搜集历史实例一谈自己的观点。

(3)综合性

把语文知识综合起来考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是初、高中教材练习设计的一大特色。例如,高中教材第三册《山地回忆》练习三: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很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孙犁的《荷花淀》写到水生嫂在送丈夫上前线时这样对他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有的选本把这句话中的句号印成了逗号,孙犁看到后很不高兴,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你也这样认为吗?在这句话中用句号与用逗号有什么不同?

在本篇课文中,妞儿买了织布机后,作者这样写道:“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这七个动词之间若用顿号,在表达效果、节奏和语气上与用逗号有什么区别?从这几个动词中,你能想象出课文中那个女孩子劳动时的情景吗?

这道题意在让学生懂得语文基础知识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性,进而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综合性很强。

四、以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为核心,语文活动体现实践性

义务教育新课标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1.运用多种形式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量。

初中教材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除了阅读外,还包括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字等形式。其中写作部分共安排了42次,每册7次,每单元1次。口语交际共安排了41次,除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外,其他每单元1次。综合性学习每册安排了3次,共18次。写字共安排了6次,主要在前四册。

高中教材除阅读外还包括写作、口语交际、探究性学习等形式。其中写作和口语交际采取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写作的集中训练共安排了5次,每册各安排1次,每次突出一个训练重点;分散训练共24次,散见于课后练习之中。口语交际的集中训练每册安排了1次,共5次;分散训练共32次,散见于课后练习之中。探究性学习共安排了10次,每册2次,分研究性专题和体验性活动两大类。

2.强调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只有与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初中写作部分的内容就涉及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写童年的故事”“我将这样度过寒假”“珍藏的记忆”“我理想中的学校”“倾吐心声”“感悟自然”“描绘二十年之后的家乡”“我和亲人的故事”“毕业寄语”。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写作时也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3.重视跨领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重视跨领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构建,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初、高中教材活动课的领域非常广泛,如:政治(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妇女解放)、经济(高中第三册第一单元探究性学习:走进经济生活)、艺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漫谈音乐的魅力)、新闻(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探究性学习:热点新闻的采写)、出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给编创人员出点子)、旅游(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旅游资源调查)、环保(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环保小课题研究)、民俗(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探究性学习:民俗文化探究)。

初、高中教材的整体性是在二者的渐进、承接和统一中体现出来的,为学生获得完备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初、高中教材中出现的个别问题也值得商榷,如努力开发新选文的同时步子是否迈得太大、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性是否需要加强等。

语文教材的编写一直是多方关注的对象,而各学段教材的整体性也一直困扰着教材的编写者们,语文版初、高中教材的编写模式也许能为大家提供一点参考。

标签:;  ;  

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完整性分析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