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科学分类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科学技术论文,科学论文,历史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9)05-0001-08
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科学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学技术对战争进程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学的发展。1979年,钱学森在《哲学研究》上发表题为《科学学、科学技术体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呼吁开展科学学的研究,标志着科学学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钱学森站在战略科学家的高度,肯定了我国学者提出的观点:“科学学就是把科学技术的研究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方面来考察,研究和总结其运动变化的规律”[1]209。
钱学森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进一步提出科学学要深入地研究现代科学技术活动与整个社会的关系[1]189,并独具卓见地认为,科学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科学技术体系学,它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技术的分门别类,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科体系的发展、演变,新学科的成长和老学科的消亡或重新划分。”[1]192这表明了科学技术体系学的极端重要性,因为:首先,科学技术体系学把科学技术的各个学科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体系,100年前恩格斯的科学分类就指出了这个方向;其次,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为此就必须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总体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提高我们组织管理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
在科学技术体系学中,科学分类是前提,随着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知识不断增加,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分类。从历史上看,科学知识的分类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古代知识分类
在古代,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古希腊哲学家就是围绕自然万物何以生成、何以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然哲学的思考的。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科学分类就是知识分类。第一次进行知识分类尝试的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当时最博学多才的人物,他广泛论及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经济、历史、数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内容。
首先,他从知识包含的目的出发,总结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根据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分工,以观察、行动和创造能力之间的区别为基础,从纵向上把知识划分为理论的、实践的、创制的三大类。
理论知识是纯粹认识活动,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数学与物理学;
实践知识是关于人类行动的学问,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等;
创制知识是关于创造的学问,是为了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艺术、讲演等。
其次,他从知识本身出发,认为人类知识领域包括客观的、情感的与理智的三大部分:客观的知识是历史;情感的知识是文学;理智的知识是哲学。因而在横向上将人类的知识划分成三类,即:历史、文学和哲学。
再次,他根据知识的对象,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分类。他把理论知识划分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三大门类: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同运动与质量分离,数学的研究对象不能运动也不能分离存在,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能运动但不能分离存在。他把实践知识分为伦理学和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分类为进一步把各门科学从统一的知识中划分出来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近代科学分类
近代自然科学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验的、分析的研究。自然科学逐渐分门别类,学科逐渐分化,近代自然科学前期科学发展的趋势以分化为主,各门自然科学相继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于是产生了真正意义的科学分类。近代自然科学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近代前期(16—18世纪)——以科学的分门别类研究为主。
16世纪初,“随着中等阶级的兴起,天文学、机械学、物理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又重新进行起来。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2]正是适应时代的需要,科学从此在哲学的怀抱中诞生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1452-1519)在研究工作中就已经运用实验方法,他主张真正的科学应从实验中产生并以实验为结束。
培根(1561-1626)进一步把归纳方法和实验方法结合,从此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便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马克思誉培根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3]。培根的目的是要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推进科学的发展。他的科学分类一方面是从人的理性能力着手,认为科学是人类的理性活动,它的任务是要在人的理性中创造出一个符合于世界本来面貌的模型。所以,他把人类理性能力的区别作为科学分类的依据,并把这种能力划分为记忆力、想象力和悟性,相应地把科学划分为记忆的科学——历史、想象的科学——诗歌和悟性的科学——哲学。
另一方面培根又认为,科学的源头不仅是人的理性,而且是事物的性质,因此他又进一步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存在和运动;“人的哲学”(人类学、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人和人类社会。
近代科学前期主要是分门别类的研究,在积累了大量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基础自然科学的分类初步完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以牛顿(1642-1727)和林耐(1707-1778)为标志的这一时期末,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如力学、物理学与生物学及数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4]363。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相对成熟的情况下,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基本上完成。
物理学在牛顿的观点与方法指引下,明确地划分出力学、光学、热学、磁学和电学。
生物学在博物学家林耐的分类中,根据植物的用途或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首先将自然物分成3个界,即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在界的下面,依次是纲、目、属、种、变种。实现了分类范畴的统一。对植物界他以种为分类的最小单位,再根据花的数量、形状和位置分成属,并以雌蕊的数目决定某一植物应归的目,以雄蕊的数目确立应归入的纲,另总括隐花植物为一纲,构成所谓“林氏24纲”。他把动物界分为6个纲,即哺乳纲、鸟纲、两栖纲、鱼纲、昆虫纲和蠕虫纲。
林耐将世界上的所有生物(甚至包括矿物)统一在自己的分类体系之中,建立了经典分类科学。林耐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构成生物某一物种的名称:第一个字是属名,第二个字是种加词,两者组成一概学名,后面还附有定名人的姓名。林耐的分类法和命名法,使已知的各种生物可以排成一个有规则的系统,结束了过去生物学在分类命名上的混乱现象,这就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恩格斯说:“植物学和动物学由于林耐而达到了一种近似的完成。”[4]163
近代后期(18—19世纪)——转向以科学的综合研究为主[5]。
近代自然科学经过两百多年分门别类的研究,在19世纪迅速成长出许多新的部门、新的分支,在科学日益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要把旧的牛顿-林耐学派的整个自然科学作百科全书式的概括的要求,试图把近代科学构建成一个体系。有两个最有天才的人物投身于这个工作,这就是圣西门(未完成)和黑格尔[4]593。
圣西门(1760-1825)的科学分类。圣西门是达兰贝尔的学生,是当时最博学的人。圣西门用发展的思想去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自然界领域中,他根据自然现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把自然现象分成以下几类: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理现象;与此相适应,自然科学划分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在圣西门的科学分类中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人类认识的顺序同自然现象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在人类社会领域中,圣西门同样根据发展的思想,把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与此相适应人类认识进程划分为:神学、形而上学与实证科学。
19世纪孔德(1798-1857)的科学分类。他认为,为了达到实证的综合,首先必须进行科学分类。在《实证哲学教程》中他把科学分为六大类: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社会学(社会物理学)。其中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属于无机的自然领域,生物学与社会学属于有机现象领域,而数学则是人类用来探索自然现象的最有力的工具,是最普遍的科学。在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方面,孔德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最先提并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试图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的自然科学方法把“社会学”创建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在孔德的科学分类的体系中,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各门科学之间有先后顺序(从一般到特殊)、有位置高低(从简单到复杂)。
黑格尔(1770-1851)的科学分类。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辩证法大师,他的巨大功绩是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4]26不过,黑格尔的所谓发展是绝对观念的发展,是它决定自然界的发展从而也决定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自然哲学》中,黑格尔依据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对自然科学进行如下的分类:
恩格斯(1820-1895)的科学分类。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自然科学一日千里地前进,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地质学赖尔的地球渐变说、物理学迈尔与焦耳等的能的转化规律、化学维勒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物学施旺与施莱登的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恩格斯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出发,概括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指出:自然科学的这些发现,在两百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使我们又回到了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辩证法观点,即:“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4]570。
恩格斯极富远见地指出,自然科学已经到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从搜集材料的科学转变为整理材料的科学,转变为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5]241。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由于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发现,使我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踏步地前进了,“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5]242。
恩格斯根据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为依据,批判地吸取了圣西门和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概括地总结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包括电磁感应理论、分子运动论、元素周期律,生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以及地质学,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定律和进化论三大发现等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新的科学分类。恩格斯深刻地指出:
1.能量转化定律揭示:“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4]537现在,自然界中各种运动的统一,“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4]16通过它,物理学中的各门学科(力学、光学、热学、磁学和电学)就相互联系起来了。
2.细胞学说与生物进化论表明:一方面,在生物界中,“机体从少数简单形态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形态一直到人类为止的发展系列,基本上是确定了。”它证明了“今天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有机自然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的长期发育过程的产物,而这些胚胎又是由那些通过化学途径产生的原生质或蛋白质形成的。”另一方面,又证明了有机界领域内固定的分类界线一一消失了。生物学中的各门学科(细胞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等)也是相互联系的。
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每门科学所研究的或者是个别的运动形式,或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恩格斯认为:科学的划分必须依据运动形式的划分;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是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据此,恩格斯将宇宙间的物质运动形态分为五大类,并以研究对象为分类依据,对当时的自然科学进行了如下的分类:
机械运动——天文学——固体力学、力学——流体力学;
物理运动——物理学(分子的力学)——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光学;
化学运动——化学(原子的物理学)——无机化学-热化学、电化学、有机化学;
生命运动——生物学(蛋白质的化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
社会运动——社会科学。
恩格斯还特别注意研究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邻近学科之间的转化问题,并预言在这些被忽略的边缘领域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生长出新的学科。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体系。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果,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上,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由于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变成了科学。至此,终于建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如下图所示:
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主要是:
(一)科学认识的范围空前扩大,科学技术知识量以指数律增长。到20世纪后期,天文学、地学、生物学有了飞速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得空前地扩大了,今天人类正探索着从渺观、微观、宏观、宇观一直到胀观五个层次的时空范围的客观世界,即:
特别是对宏观层次(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研究更详尽了,它的结构如下:
地球(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现代科学绝大部分是对宏观层次(包括地球、生命、生物、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研究,产生与形成了许多新领域、新学科。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知识量的增长速度加快。20世纪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比过去两千多年的总和还要多。据统计,1980年人们所用的科学技术知识有90%以上是二战后的30年中得到的。以此推算,人类到2020年将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正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方面知识量更新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全世界用于科研经费已达到每年5 000亿美元以上,人数达5 000万以上。
(二)科学技术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当前的趋势以综合为主。在各门科学与各门技术分化的过程中,它们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产生出新的和综合性学科,形成了统一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表现在:
(1)“科学—技术一体化”。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1862-1864年)、赫兹关于电磁波实验的成功(1887年),开始了科学技术一体化过程。在此之前,技术决定着科学;在此之后,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形成了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新情况: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像基本粒子物理学必须借助于高能加速器;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必须以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技术理论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技术研究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2)“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大大地加速了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过程,即: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
从而极大地加强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科学既是生产通过技术得出的概括性的结果,同时又是生产的前提条件,于是科学、技术与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形式,从单向转变成双向过程,即“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起着先导和指导的作用。这意味着科学技术系统已经成为生产力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由于这个一体化过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的周期便大大缩短。据统计,19世纪以前重大发明的周期如下表所示: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过程的加快,许多重大发明的周期缩短了,如下表所示: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是陆续涌现一大批交叉科学技术;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特别是工业科学技术带来的严重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必须依靠相关的科学、技术及哲学、依靠科研人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解决。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诞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如信息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等。
(三)现代科学普遍数学化。马克思说过,一切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这是对科学数学化的深刻预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数学敲开了从事定性分析的学科的大门,促进了各门学科数学化的趋势,继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相继成为运用数学手段从事研究的学科之后,数学又迅速地闯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地。现代数学的发展加速了现代科学的数学化,这是因为:
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的、全面的定量化,定量化实际上就是数学化。为此就必须使用数学,它是科学的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严格逻辑性、语言简明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公理化体系:首先是建立基本概念,其次是建立基本公理,再次是建立基本原理,最后就是在“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借助数学演绎推理,建立一整套严密的逻辑体系。现代科学的数学化将大大提高理论思维与逻辑分析的能力。
另一方面数学广泛应用于现代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包括:第一阶段,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第二阶段,科学原理和经验定律的定量表述;第三阶段,数学模型的建立,研究和证实;第四阶段,利用数学模型去获得科学洞察力。
由于科学的数学化,一方面,数学与各门学科交叉结合,形成了大量的新学科;另一方面,形式化的认识理论和手段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抽象的形式科学。这样,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就出现了数学化的科学系列,这类系列具有新的科学分类特点,它在科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四)交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现代科学高度综合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学科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一系列横断学科和综合性的学科群不断出现。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世界的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的某个共同方面;它的概念和方法在各门科学中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意义。交叉学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交叉科学技术,例如:
1.以基础自然科学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群。新产业革命是以计算机工业为龙头,以信息产业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等产业在内的产业革命。作为这些新产业基础的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海洋、航天、管理等高新技术群都是交叉科学技术,例如信息科学技术,它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科学基础是数学、物理学;它的技术基础则是半导体物理学、微电子技术。
2.围绕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与实现形成的综合性技术群。如环境科学技术,它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在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中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有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属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3.以软科学为理论基础的交叉科学技术。如管理科学技术,它的自然属性要求:在分工协作条件下的社会劳动,需要通过一系列管理活动把人力资金、物质等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顺利进行;它的社会属性则要求,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需要通过管理活动来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在经济管理中,管理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力要素,处理和解决经济活动中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技术联系,如生产中的配料问题、生产力布局、规划,以及机器设备的技术性能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序的要求等;而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则表现为调和完善生产关系,处理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如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等,都由社会、经济规律支配。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科学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物流与运营管理等。
四、现代科学技术分类
自古以来,一些集大成的哲学家就试图为知识的体系化寻找途径,实现知识的统一。他们认为:知识的分散、各门学科之间的孤立和封闭,是妨碍知识进步的。为此,他们试图从方法论、知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论证知识的系统性,证明科学的统一性。
在现代,首先明确提出科学的统一性纲领的是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纳普(1891-1970)认为:1.科学是人类所具有的唯一的有系统、有根据的知识,科学方法是唯一的使人们取得知识的方法;2.数理逻辑是研究哲学的唯一有效的方法;3.不同的知识和学科之间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严谨的结构。所以,他以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依据寻求科学的统一性。卡尔纳普接受康德关于“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观点,把知识区分为两类:先天知识,用分析命题表述的理性知识;后天知识,用综合命题表述的经验知识。据此卡尔纳普认为,各门科学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形式科学和事实科学之间的区别。所以在科学分类问题上卡尔纳普提出二分法,把科学分成形式科学和经验科学两大类:形式科学由逻辑和数学确立的分析命题构成;经验科学由在事实知识的不同领域确立的综合命题构成。
在其后的整个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分类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加拿大哲学家邦格(1919-)在科学技术分类问题上,首先简要地回顾科学哲学研究的历史,这就是:科学哲学先后经历了逻辑分析(逻辑学转向)、语言分析(语言学转向)、历史分析(历史学转向)和社会分析(社会学转向)的历程。然后,随着“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加快,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邦格认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应该转向哲学分析(哲学转向);科学技术的哲学分析要求从逻辑学与语义学、认识论与本体论、价值问题与伦理问题,去研究当代科学技术面临的种种问题。邦格接受了康德、卡尔纳普的知识二分法的观点,首先把科学分为两大类:
形式科学包括逻辑和数学:它们不涉及实在的事物,但是无论科学抑或技术都需要应用数学与逻辑学,例如在技术制品(人工自然)中,必须有建模、试验、估算等逻辑分析与数学计算,才能使我们处理经验的公式确凿有效。至于经验科学,它们涉及在世界中发生的事实,因此必须诉诸经验,并以之作为检验公式的依据。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个人心理学等。此外,还有文化科学,其中有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科学、物质史、思想史等。
其次,邦格认为,经验科学的对象是天然自然;技术的对象是人工自然,二者都是以研究对象作为分类标准的。他采纳芒福德的观点,认为技术科学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据此,他把技术科学分类如下[6]1:
鲍·米·凯德洛夫(1903-1985),是前苏联著名哲学家、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关于自然科学分类问题,他以恩格斯提出的分类标准(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为依据,根据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认为:除了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运动形式外,还应该包括地质运动形式;地质运动是无机的(矿物的)物质在行星宇宙体范围内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化学运动形式分化为有机界和无机界两个分支,其中一支从化学运动进入生命运动,另一支则从化学运动进入地质运动;地质运动形式不同于其他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因为地球是物质运动形式的负荷者,它有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三个圈层,这三个圈层之间以及圈层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命的运动形式的综合,而不是它们的总和。凯德洛夫提出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分类体系如下:
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
在力学与物理学之间是量子力学与亚原子物理学;在物理系与化学之间是物理化学与化学物理;在化学与生物学之间是生物化学与地质化学;
从生物发展到人有:生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学——人类学
总的看来,科学从16世纪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起,经过400年的发展;再经过18世纪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迅速成长为多层次的、动态的网络结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提出新的科学分类原则从而建立相对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科学分类问题上曾经进行热烈的讨论,不少学者从事这项工作的研究,二十多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科学分类[6]1:
第一种把现代科学分为四大门类。首先从研究对象提出,现代科学的两大门类:一是自然科学,它研究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二是社会科学,它研究社会的运动规律。第三个门类是数学,它研究客观世界量的关系,为科学研究从定性过渡到定量提供数学方法。第四个门类是边缘科学(又称交叉科学),它是由原有基础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所产生的新学科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运用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另一门学科的对象或交叉领域的对象,使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20世纪40年代以来,不断出现的边缘学科正日益消除各种传统的学科界限,使各门科学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这是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边缘学科的不断产生大大扩展了科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揭示了自然界新的奥秘,开创了新的实验技术,形成了新的理论思想,引起了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改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至于哲学则是各门科学的概括与总结。
第二种把现代科学技术分为四大门类、四个层次。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三大部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4]154,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的概括与总结。科学的三个部门分别通过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此外,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数学的科学,它是一切科学技术从定性到定量所必需的。
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现代科学技术认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这是由德国哥廷根大学的伟大的数学家F.Klein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创始的,他把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工程技术实践的过程区分为如下的三个层次: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认识过程可以划分为[8]: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桥梁——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第三种[9]从交叉科学的角度把现代科学分为四大门类。交叉科学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从交叉科学的观点看,对原有的科学采取不同的分类标准,科学的四大门类也不同:(1)如果按研究对象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门类,那么交叉科学就是这三门科学的交叉,属于科学的第四门类;(2)如果按科学知识的特征将科学分为形式科学、经验科学和规范科学三大门类,那么交叉科学就是这三门科学的交叉,属于科学的第四门类。
纵观以上所述,从古代到现代关于科学分类的各种观点、各种不同意见,都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哲学的观点与方法;(2)科学观与技术观及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3)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与状况;(4)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进步;(5)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文化环境。
但是,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科学分类观点,其中仍然有共同追求的目标,这就是:
第一,科学分类是要反映科学发展的趋势。这表现在:科学分类与科学技术体系是不可分割的;科学分类是科学技术不断分化的要求,科学体系是科学技术不断综合的要求。
第二,构建科学技术体系是要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这表现在:通过科学技术体系从宏观上、动态上揭示各门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指出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表明新学科的成长和老学科的消亡或重新划分。
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对进行科学分类、对构建科学技术体系,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新的要求,这是事关社会发展的课题,需要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拥有现代科学技术深厚的功底、关心人类的命运与中国的前途的人物,进行艰苦的探索。
标签:科学论文; 物理论文; 数学论文;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基础数学论文; 理论化学论文; 知识体系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