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知德对理学的疑辨及其易学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易学论文,理学论文,来知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来知德(1525-1604),字矣鲜,号瞿唐,明夔州府梁山(原属四川,今为重庆梁平)人。来知德著作颇丰,有《理学辨疑》、《省觉录》、《省事录》、《河洛图书论》、《入圣功夫字义》、《心学晦明解》、《大学古本》等,以上收入《来瞿唐先生日录》,共十三卷。来知德另著有《周易集注》,于此书用功尤笃,二十九年而成书,是易学史上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易经》取得重要成就的人物。来氏其名、事在《明史》和《明儒学案》(列之《诸儒学案下》)中均有记载,现依据《日录》与《周易集注》等著作和相关材料研究来氏的哲学与易学思想,以展现来知德学术思想的特色。
一、以孔子为源头,疑辨理学
来知德对宋明理学既有批评和疑辨,亦有所肯定,总的来讲是对理学的扬弃和超越,而以孔子为源头。来知德强调继承发扬孔子思想,并贯彻到躬行实践中。他说:“孔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以孔子而犹曰‘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况学者乎!又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必至,此之谓实学。”①来氏引孔子之言,强调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身体力行,努力付诸实践。指出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强调躬行践履,何况一般的学者。来知德认为,做到了诚实而言行相应,并将其贯彻到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的人伦关系中去,这就是“实学”。“所谓躬行者,岂有别道,不过出孝人弟,人情物理上用功夫。”②强调在人情物理上用功夫,这就是所谓的躬行。
由此,来知德以孔子为准则,对理学提出批评。周文在为来氏《理学辨疑》作序时称:来知德“有功圣门,恐非宋儒所可及……谈笑自若,绝口不及心学。……以领绢大书‘愿学孔子’四字系之于臂”[3]。指出来知德于理学中,绝口不提心学,而以“愿学孔子”为宗旨,表明来氏之学与理学存在着差异。
与朱熹的理本论不同,来知德提出气本论的思想。针对朱熹及其弟子陈淳只讲“地是水载”,而不探究水产生的根源,来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由气产生,水等五行之物均是气的产物。
或问:“朱子云天外无水,地下是水载”。北溪陈氏亦云“地是水载”,不知是否?曰:“此正坐不理会造化大头脑也。地既是水载矣,水之外又何物耶?水之外如又是地,则地之外又何物耶?将振河海而不泄此一句说不通了。盖地虽如此厚载,周身全是气。……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子……天才有此许大形体,就载得此许大水。五行金、木、水、火、土皆在天地之中,不出地之外……地在天之中周身都是气。”④
来知德强调,地由水载,而地如此厚载的原因则在于气,“盖地虽如此厚载,周身全是气”。地虽是水载,但水则由气产生。即“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子”,由此他批评朱熹及弟子陈淳之失在于未曾理会造化大头脑。所谓“造化大头脑”即宇宙万物产生的本原,在来知德看来,这个宇宙造化的本原就是气。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构成万物的材料皆在天地之中,不出地之外,而地在天之中,周身都是气,天地万物最终以气为本。这与朱熹的理本论哲学划清了界限,亦是对理学的疑辨和扬弃。
此外,来知德通过对乾卦《彖传》的解释,也提出了他的气本论思想。来知德在解释《周易·乾卦·彖传》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时说:“有是气即有是形。资始者,气也,气发泄之盛,则‘云行雨施’矣。‘品’者,物各分类,‘流’者,物各以类而生生不已,其机不停滞也。‘云行雨施’者,气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随造化以亨也。”[5]认为气为资始者,气发泄出来,为“云行雨施”,万物流形生生不已。表现出来氏的气本论哲学倾向。并且,来氏不同意朱熹理在天地之先的观点,认为物是理存在的前提。他说:“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此句说得少差,有物方有理。程子说:‘在物为理。’说得是。”[6]认为理存在于事物之中,有了事物才有事物之理。并认为太极与阴阳的关系不是本原与派生的关系,而是无所谓先后。这是对朱熹太极论的质疑。他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不可执泥‘是生’二字,盖无先后也。”⑦在来知德看来,“自有太极含阴阳”⑧,太极包含了阴阳,但“阴阳浑沦,盖有不外乎太极,而亦不附乎太极”⑨,阴阳不依附于太极,不是太极的产物。这就与太极生阴阳的思想区别开来。来知德并找出孔子与朱熹思想的差异,而肯定孔子。他说:“朱子云:‘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物之根’。若如此论,是孔子之言未明备,必俟周子之言始明备矣。盖孔子之言已明备无欠缺,包括无极在其中矣。周子恐人认错了太极二字为有形之物,故云无极,正所以解太极也。朱子说平了。”⑩来氏看出朱熹思想与孔子有别,而回护孔子,但实际上朱熹是以无极来说明太极即理的无形,以此论证二程的天理论,而来知德则认为此说与孔子之言有别而提出批评。
来知德以孔子为源头,疑辨和超越理学,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时人予以较高的评价。曾任桂林知府的傅时望,为《日录》作序,谓来知德“始知千载真儒,直接孔氏之绝学者,先生也。虽朱、程复生,亦必屈服,岂知孔氏之学至今日方大明也哉!”(11)认为来知德直接继承了孔子的绝学,使之在明代得以大明,即使程朱复生,也必屈服于来氏。给来知德以充分的肯定。
二、来氏易学的特点
与以孔子为源头,对理学提出批评和疑辨相联系,来知德针对宋儒言理不言象,象数与义理相脱节的弊端,在隐居注《易》期间,通过累年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舍象不可以言易”,假象以寓理,“理寓于象数之中”的易学思想;又提出“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的观点,认为太极之理以气的聚散、流行为其存在的根据;并错综取象以注《易》,对象、错、综、变、中爻等加以说明,把错综中爻的理论与卦、爻辞紧密结合,用象数释义理,对《周易》予以新解,体现了其易学的特色,由此而发展了传统易学。
(一)“舍象不可以言《易》”,“理寓于象数之中”
针对易学史上只重义理不讲象数的倾向,来知德提出“舍象不可以言易”,“理寓于象数之中”的思想。他说:“《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之谓也。舍象不可以言《易》矣。象也者,像也,假象以寓理,乃事理仿佛近似而可以想象者也,非造化之贞体也。彖者象之材也,乃卦之德也。爻者效天下之动者也,象之变也,乃卦之趣时也。是故伏羲之《易》惟像其理而近似之耳,至于文王有彖以言其材,周公有爻以效其动,则吉凶由此而生,悔吝由此而著矣。而要之,皆据其象而已。故舍象不可以言《易》也。若学《易》者不观其象,乃曰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正告子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者也。若舍此象,止言其理,岂圣人作《易》,前民用以教天下之心哉?”(12)来氏指出,所谓《易》卦不过是模写反映万物的形象而已,所以不可离象而言《易》。而所谓象,即是事物的形象通过卦象得以反映。象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反映,理则寓于象之中,“假象以寓理”,理通过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但理不是“造化之贞体”,即万物之所以然的根据,认为理在象中,无象则无理。如果学者不观其象,舍象而止言其理,就违背了圣人据象而作《易》,以教天下的本意。
来知德批评了易学之义理派只重义理而忽视象数的倾向。他说:
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而《易》中取象之旨遂尘埋于后世。本朝纂修《易经性理大全》,虽会诸儒众注成书,然不过以理言之而已,均不知其象。……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若《易》,则无此事无此理,惟有此象而已。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成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已,何以弥纶?故象犹镜也,有镜则万物毕照;若舍其镜,是无镜而索照矣。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13)
认为自王弼扫象以来,注《易》者就只言理,不言象,使得易学中的象数学不得其传,《易》中取象之旨亦湮没于世。至明朝纂修《五经大全》之《周易大全》。这在来氏看来,其涉及到《易经》的,虽然汇集了诸儒众注而成书,但不过只是以理而言之,均不知其象。所以来知德强调“《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并将此说成是孔子之言,以增加其权威性。认为《易》惟有此象,有了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等万事万物之理皆寓于象之中,方可统摄包罗天地;无象,则所言者仅是一理而已,如何能统摄包罗天地?所以象就像镜子一样,有镜则万物毕照;如果舍其镜,怎能反映万事万物呢?最终,来知德的结论是“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注解《易经》是不能离开象的,离象则理不可寓,事物之理通过象数得以体现。他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理寓于象数之中,难以名状,故曰太极。”(14)可见,来知德提出“舍象不可以言《易》”,“理寓于象数之中”的思想,其易学融象数与义理为一体,这体现了来氏易学的特点。
(二)“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
来氏易学的太极论别具特色,他提出“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的观点,认为太极不过是阴阳之气聚散流行变化的条理,太极之理不是凌驾于阴阳二气之上的本体,而是以气的聚散、流行为其存在的根据。
太极论是来知德易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处以来知德的《太极图》(亦称《圆图》)来分析。他认为太极即是至极之理,理作为主宰,它寓于象数之中,因其难以名状,故称之为太极。来知德的太极图即圆图为黑白互环相间,中间有一白圆圈。其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黑白二路,阴阳互生,阴者可分为二,即太阴、少阴;阳者亦可分为二,即太阳、少阳。他说:“白者,阳仪也;黑者,阴仪也。黑白二路者,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其气机未常息也,即太极也。其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也。”(15)其白线居于黑中,黑线居于白中,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中分太阴、少阴,白中分太阳、少阳,说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义。阴阳二气生生不息,“其气机未常息”,即是太极。这里所说的“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是指太极的本然面貌,而不是以太极为整个宇宙的本体,太极之理也是寓于象数之中。他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理寓于象数之中,难以名状,故曰太极。生者,加一倍法也。两仪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为阴阳之仪也。四象者,一阴之上加一阴为太阴,加一阳为少阳,一阳之上加一阳为太阳,加一阴为少阴。阴阳各自老少,有此四者之象也。八卦者,四象之上又每一象之上各加一阴一阳为八卦也。曰八卦,即六十四卦也。”(16)其黑白二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表明气机生生不息、循环不绝之理,即太极含阴阳互动之理。来知德主张把理、气、象、数统一起来。他说:“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对待者数。”(17)所谓“流行者气”,是指“《易》之气也,流行不已者也。”(18)气的属性就是流行,“流行者气”的“气”指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流行变化之理就是阳极变阴,阴极变阳。这里的“理”即是阴阳变化的规律,气的流行变化必然遵循着这个规律。这即是所谓“主宰者理”。所谓“对待者数”,指有象而有数(爻位),爻数所表现的阴阳奇偶之数是相互对待的。他说:“《易》之数也,对待不移者也。故伏羲圆图皆相错,以其对待也。”(19)在来氏看来,伏羲八卦及六十四卦都是相互对待的,卦、爻象及其阴阳奇偶之数的对待,即是《易》之对待。由此,来知德强调气运必流行而不已;阴阳二气的流行变化遵循其规律即理,气的流行本身就有对待,即阴阳二气的互动;有气的流行,其象数必对待而不移,体现了来知德把理、气、象、数结合起来的思想倾向。
可见,来知德重视气的流行变化对太极之理的影响,这体现了来氏不同于宋儒的特点。
(三)错综取象以注《易》
来知德在其《周易集注》的原序中,述其注《易》之原委,指出自己根据《周易·系辞》之“错综其数”、“非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三与五同功”以及“参伍其变”数语,又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文王《序卦》、孔子《杂卦》之义,以此为指导,加以自己创新性的发挥,从而提出错综取象以注《易》的思想,从象、错、综、变、中爻五个方面注《易》,把错综中爻的理论与卦、爻辞紧密结合,用象数释义理,对卦、爻辞予以新解,发展了传统易学。
来氏的错综取象说是针对虞翻和朱熹的卦变说而提出的注《易》方法。他不同意虞翻的卦变说以及朱熹对此说的信从。他说:“又如以某卦自某卦变者,此虞翻之说也,后儒信而从之。”(20)认为卦变说不符合《周易》的本旨,因而他提出了自己的错综取象解《易》说。来知德从“舍象不可以言《易》”的思想出发,重视象,以象解《易》,而易象却有多种。他说:“《朱子语录》云:‘卦要看得亲切须是兼象看,但象失其传了。’殊不知圣人立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画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错卦之象,有综卦之象,有爻变之象,有占中之象。正如释卦名义,有以卦德释者,有以卦象释者,有以卦体释者,有以卦综释者,即此意也。所以说:‘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但形容物宜可拟可象,即是象矣。自王弼不知文王《序卦》之妙,扫除其象,后儒泥滞《说卦》,所以说‘象失其传’,而不知未失其传也。”(21)来氏对朱熹“象失其传”的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圣人立象有多种,象“未失其传”,而在诸易象中,错综之象的注《易》方法集中体现了他以象解《易》的易学特色。所谓错综,来氏云:“伏羲之卦主于错,文王之卦主于综,故次之以错综。……错综二字,无论六爻变与不变,皆不能离者也。若无错综,不成《易》矣。”(22)对错综说高度重视。其所谓“错”,来知德指出:“错者,阴与阳相对也。”(23)指两卦相同爻位上的爻,其爻性相反。天地万物独阴独阳不能生成,故必有错,错是对阴阳相对现象的反映。如乾、坤两卦相错,乾的各爻都为阳爻,坤的各爻都为阴爻,从初爻到上爻,每爻都是阴阳一一相对应的。再如艮卦与兑卦相错,艮卦的初爻为阴,兑卦的初爻为阳,从初爻到上爻,两卦的每一爻也都是阴阳一一对应的。
其所谓“综”,来知德指出:“综字之义,即织布帛之综,或上或下,颠之倒之者也。”(24)综指上下颠倒,两卦中的一卦颠倒为另一卦。如损、益相综,即是损与益卦象相互颠倒。他说:“如损益相综,损之六五即益之六二,特倒转耳。”(25)卦之所以有综,在来知德看来,“天地间万物……阴阳循环之理,阳上则阴下,阴上则阳下,故必有综”(26)。综是对阴阳对立,上下颠倒、转换的反映。
总之,来知德以错综二字,极易象之变,以悟天下之象,用以表达宇宙间独阴独阳不能生成,有刚必有柔,有男必有女的阴阳对待之理,以及阴阳循环,阳上则阴下,阴上则阳下,故颠之倒之,可上可下,而非死物胶固一定,一成不变的阴阳流行之理。以错综之象作为易理的表达方式,借错综之说来反映宇宙间万事万物的阴阳对待流行之理。
来知德不同意虞翻的卦变说以及朱熹对卦变说的认同,而提出卦的错综说。并重视变,强调“至变者《易》也,至神者《易》也。”(27)把变视为《易》的本质属性。所谓变,来氏认为,“变者,阳变阴,阴变阳也。”(28)阴阳的变化和相互转化是变的基本内容。然变的主要表现则是爻变而非卦变。这是来知德与虞翻及朱熹的不同之处。他说:“盖爻一动即变。”(29)重视爻变,这是来知德易学的特点。
来知德在注《易》的过程中,还提出中爻说,把错综中爻的理论与卦、爻辞结合起来,使每一卦能旁通于其他的卦,从而扩大了解释的空间。关于“中爻”,来知德云:“中爻者,二、三、四、五所合之卦也”。(30)即一卦中的二、三、四、五爻可连接组合成其他的卦。比如来知德说:“离卦中爻为巽(?),绳之象也。”(31)即离卦的二爻为阴,三、四爻为阳,二、三、四爻合成的卦是巽卦,巽卦乃绳子之象。又说:“中爻者,阴阳内外相连属也。”(32)中爻可由阴阳爻相连属而组成他卦。来知德说:“周公作爻辞,不过此错、综、变、中爻四者而已”,(33)并云:“伏羲之卦主于错,文王之卦主于综……文王、周公系辞,皆不遗中爻。”(34)表明来知德的中爻说,与其错、综、变说相连,把六十四卦各卦中的内外卦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35)
质言之,来知德从阴阳对立的普遍性原理出发,提出自己独特的“舍象不可以言易”,假象以寓理,“理寓于象数之中”的易学思想;又提出“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的观点,认为太极之理以气的聚散、流行为其存在的根据;并错综取象以注《易》,运用错、综、变、中爻的理论来注解《周易》,用象数释义理,阐释理寓于象中的思想,对易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明)来知德:《来瞿唐先生日录》内篇卷三,《入圣功夫字义·躬行》,四川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②《来瞿唐先生日录》内篇卷三,《入圣功夫字义·躬行》。
③《来瞿唐先生日录》内篇卷六,《理学辨疑序》。
④《来瞿唐先生日录》内篇卷六,《理学辨疑·天地》。
⑤(明)来知德著,张万彬点校:《周易集注》卷一,第158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⑥《来瞿唐先生日录》内篇卷一,《弄圆篇》。
⑦《来瞿唐先生日录》内篇卷六,《理学辨疑·太极》。
⑧⑨《周易集注》末卷,《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第841,841页。
⑩《来瞿唐先生日录》内篇卷六,《理学辨疑·太极》。
(11)《来瞿唐先生日录序》。
(12)《周易集注》卷十四,《系辞下传》,第666-667页。
(13)《周易集注》,《原序》,第10-11页。
(14)《周易集注》卷十三,《系辞上传》,第645页。
(15)《来瞿唐先生日录》内篇卷一,《弄圆篇·太极图》。
(16)《周易集注》卷十三,《系辞上传》,第645页。
(17)《周易集注》卷首上,《梁山来知德圆图》,第2页。
(18)《周易集注》卷首上,《文王八卦方位之图》,第6页。
(19)《周易集注》卷首上,《伏羲八卦方位之图》,第5页。
(20)《周易集注》原序,第11页。
(21)《周易集注》卷首上,《易经字义·象》,第76页。
(22)《周易集注》卷首下,《易学六十四卦启蒙》,第85页。
(23)《周易集注》卷首上,《易经字义·错》,第77页。
(24)(25)《周易集注》卷首上,《易经字义·综》,第78,78页。
(26)《周易集注》卷首下,《易学六十四卦启蒙》,第85页。
(27)《周易集注》原序,第11页。
(28)(29)《周易集注》卷首上,《易经字义·变》,第80,80页。
(30)《周易集注》卷首上,《易经字义·中爻》,第81页。
(31)《周易集注》卷十四,《系辞下传》,第660页。
(32)(33)《周易集注》卷首上,《易经字义·中爻》,第81,81页。
(34)《周易集注》卷首下,《易学六十四卦启蒙》,第85页。
(35)此处参见陈德述:《儒学文化论》,《来知德的易说及其自然哲学》,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标签:朱熹论文; 孔子论文; 儒家论文; 周易八卦论文; 阴阳先生论文; 易经六十四卦论文; 理学论文; 周易集注论文; 易经论文; 国学论文; 太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