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察和特农业综合开发区学校 马江明 834499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自己完成老师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更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道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是我们小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受,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以及预见未来事物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出现的无效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确实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何在课堂上全面地落实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许多教师还感到茫然和困惑,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为了“赶时髦、走形式”,造成课堂教学中许多无效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活动本身是对的,但不仅要看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还要看干什么?更要想为什么要动?是否有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作为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手段,更不能只是为了展示其教学思想先进的外衣,而应成为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素养的一种载体,一个过程,更应以课堂文化的形式体现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现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这种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无效的、被动的合作学习,根本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2、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一新,教学情境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但有时往往物极必反。笔者在平时听课中发现,我们的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上公开课就非得创设一个情境引入不可,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一时间,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利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和谐环境,让学生轻松学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才能使师生平等相处,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才能感想、敢问、敢说,学生的创新欲望才会被激活,创新的见解才会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态度亲切、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2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时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教学效果自然会不言而喻。
3、课堂生活化、情趣化,让学生乐于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使许多学生无精打采,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的情趣化,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学中多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4、讲究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众多的数学教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课的优劣成败,以教师能否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维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提问,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征,找出诱发学生思维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上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保证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①移动小数点的意义是什么?②以谁为标准不移动较好?为什么?③移动小数点后数的变化怎样?商会变吗?④这样移动的根据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深入研究了知识的发展变化点,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了思维及探究能力。
5、让“数学练习游戏化”,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几乎是以文字和符号的形式和以学生个人为对象来进行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形式,成为教师们课堂实践中探索的一个主题。其中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作业与练习,也应体现其新颖性和多样性。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练习游戏化,让数学课的学习巩固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学得深刻。
6、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一个又一个使把劲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了解学生,理解教材,以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为前提;突出主体,扩大时空,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是关键;面向全体,注重反馈,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论文作者:马江明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论文; 过程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