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力作——评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力作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笔者有幸研读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一书,深感它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力作,是广大党政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素养的一部优秀辅导读物,是各类高等院校所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备的教学参考书,是社会各界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常识和基本观点的小型工具书,是一部具有重大价值的学术论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一书由国内外著名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学家高放同志所著。高放同志思想“高度解放”,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因而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他所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公认的建树。正因为如此,不少人一直在剪辑或复印他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数百篇论文,而且“老嫌难以搜集齐全”。为了方便广大读者,高放同志把他发表过的数百篇论文编成四部论文集出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三部是《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政治学和政治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一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名称的由来,涵义的确定,体系的构建,理论的发展,学科名称的改变,当代应如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点和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方向,等等。”高放同志“对这众多问题……都力求深入探索,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下面笔者仅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创见加以介绍。限于篇幅,这种介绍自然是很不全面、很不深入的。
一、“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名称应改为“社会主义学”
不论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以及各种交叉科学,不论在中文或外文中,绝大部分科学的名称,代表“科学”的“学”字,都是列在这门科学主词的后边的,如社会学、民族学、地质学、物理学、未来学等等。唯独“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门科学,是把“科学”放在“社会主义”前边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否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科学,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要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两大组成部分哲学和经济学为什么没有称为科学哲学、科学经济学泥?高放同志指出:“其真实原因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产生之前,西欧社会主义思潮已经流传了300多年, 以前这些社会主义思潮的共同之点都是空想,不符合客观现实,根本无法实现。到19世纪40年代,人们就把以前的这种社会主义总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随后人们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可见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是有其特定条件和特定含义的。”
早在1980年,在撰写《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时,高放同志就曾提出,“实际上,科学社会主义也可以叫做社会主义学。”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一书中,他进一步主张用“社会主义学”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学科和科学名称。他认为这样做有四个好处:首先,“社会主义学”与其他科学和学科一样,“学”字也放在科学名称的后边。这样不仅与其他科学(特别是哲学、经济学)在名称上协调一致,而且更鲜明、更突出地表明,社会主义是一门需要广大群众掌握并参与研究的科学,而不单是几个领袖制定的科学原理的汇编。其次,“社会主义学既然是一门科学,那么它就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不可能一诞生就是完善、完满的科学,而必定起初只是具有科学因素的潜科学,后来才奠定了科学基础,成为显科学,进而逐步丰富发展起来,成为较为完备的科学,以至越来越丰富的科学。而‘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名称,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它从诞生时起就是完整的科学,后来和后人只是如何具体运用这门科学的问题。……用社会主义学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学科名称,更鲜明、更突出地表明这门科学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而不是一蹴而就、一应俱全、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其科学性有待逐步增多,不断增强。”第三,社会主义学比科学社会主义包容更大,外延更广。前者既是科学名称又是学科名称,后者只是科学名称,而不是学科名称,正如哲学既是科学名称又是学科名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只是科学名称而不是学科名称一样。社会主义学除了主要指科学社会主义之外,还包括对其它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的研究和看法。最后,采用“社会主义学”有利于今后新学科的建立。“从交叉科学未来将发展越来越多的趋势来看,我们深信过不了几年还会形成一门‘科学社会主义学’,即自然科学与社会主义学的交叉科学,它专门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双向关系…为此,我们及早把科学社会主义纳入社会主义学,及早把社会主义学确定为学科名称,这样也有利于今后科学社会主义学的建立。”
值得一提的是,高放同志的上述主张已经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同,这些学者已经开始使用“社会主义学”这一新概念作为社会主义这门学科的名称。例如,有许涤新、陈岱孙等著名学者担任顾问和编委的、由北京大学肖灼基教授主编的《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就把全书要介绍的名人名著按学科分为十一类,其中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学”。
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三次飞跃,由此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
高放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一书中指出:“400 多年来,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不断深化。最初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现在正处在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之中,这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
首先,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是在19世纪40年代实现的。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叶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种形态。这种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体系,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科学原理。高放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揭示的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原理,在当时还是有待实践验证的科学假设。“在被实践验证之前,这些科学原理难免还较为抽象而不大具体;在被实践检验之后,这些原理才较为充实而丰富。同时,他们关于实现社会主义进程的具体设想,例如认为社会主义将几乎同时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德三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扩展到北美和东欧,最后扩展到全世界,这已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总体上说是科学体系、科学理论,但是从局部和细节来看,也难免还夹杂有个别空想因素。他们在继承空想社会主义中科学因素的时候,在缺少实践验证的情况下,有时科学因素与空想因素混杂,难以一下子分辨清楚,严格筛选。……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变成实际之前,只是理论推理,还不可能十分圆满、完备,其中所蕴含的个别论断可能被后来的实践改正,其中夹杂的个别空想因素有待未来的实践剔除,切忌把有待实践验证的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
其次,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程。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其结果是形成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二种形态,即斯大林领导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科学社会主义。高放同志认为,“当今重新总结历史经验,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准绳来衡量,既不能全面肯定苏联模式,也不能全面否定苏联模式,而应该细加解剖,具体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四种情况,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教条式照搬科学社会主义和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例如,消灭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等等。这些都是坚持、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人民当家作主采取苏维埃政权形式,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下要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要在过渡时期结束之后仍然保留无产阶级专政等等,这些都是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发达国家急于排斥、消灭商品经济和小生产,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把全民所有制规定为国家所有制,把计划经济规定为国家指令性计划等等,这些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简单照搬;经济上在存在大量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条件下急于用行政手段实现农业集体化,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政活上的个人集权、领导职务终身职、指定接班人、以党代政、重人治轻法治、干部特权,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教条主义,对外关系上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背离,扭曲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的看来,斯大林领导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够格而不够好,甚至有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是渗透进不少军事封建因素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虽然也能显示出优越性,但是如果不对其具体体制进行改革,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法持久地充分地显示出来。”
第三,斯大林逝世后,通过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和批判,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者逐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偏颇和弊端,30多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在改革中人们正在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同时也正在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三种形态,可称之为改革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深入,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观念意识,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当今世界社会主义正处于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发展,从以往僵化的旧模式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模式的转换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长期、复杂、艰巨的事业。人们在改革中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刚刚开始,远未终结。在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新观念、新思维还有待实践检验,还没有定型、成熟。这方面值得我们密切重视,冷静观察,跟踪研究,细心比较,不断总结。
高放同志所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就是以上述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和三种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作为主线,来划分章次分别展开论述的。”第一章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集中说明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如何实现的,扼要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种形态,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第二章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主要叙述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历史性分跃是如何实现的,简明概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二种形态,即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第三章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专门反映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怎样逐步实现的,初步勾划出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三种形态,即改革中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三、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有多篇文章论述不发达国家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论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路》一文分析了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三破”、“三力”、“三用”和“三性”:“三破”是指破封建残余,破小生产影响,破资本主义;;“三力”是指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三用”是指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充分利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充分利用资产阶级的文化遗产;“三性”是指多样性(“表现在各个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差别性和不平衡性”)、反复性(“表现为成就的波浪性和挫折的重复性”)、渐进性(“表现为过渡性和长期性,即是要采取更多的过渡性措施,要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过渡时期”)。《再论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路》则重点阐发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几条特殊规律:
首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这一条规律运用于不发达国家,表现出它的特殊性。不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低,所以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要特别重视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存在生产力补课的问题。
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由个体小生产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有两条道路、两种方法: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一种是资本主义方法,另一种是社会主义方法。如果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那么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就会变质,广大劳动人民就会倍受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之苦。那么应该怎样用社会主义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呢?由于不发达国家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状况,即既有社会化大生产,又有手工工场、个体手工劳动,与此相适应,也应该在较长时期内采取多层次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生产三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着大、中、小不同层次的私人资本和个体经济,甚至宗法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应该长期允许大、中、小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存在,长期允许个体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这样才能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社会的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条规律运用于不发达国家,也表现出它的特殊性。不发达国家由于封建专制主义和小生产习惯努力的影响深,同时缺少资产阶级民族的传统,所以旧的影响会从多种渠道渗透到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来。像个人崇拜、个人集权、一言堂、终身制、等级制、家长制、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皇权主义、天命主义等等,在现代化大生产尚未充分发展之时,难以一下子完全铲除。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基本建立之后,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不发达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仅要进行生产力补课,而且要进行民主补课、文化补课。不发达国家没有经历资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文化独立发展的阶段,如果能够铲除封建专制主义和蒙味主义的残余,善于用社会主义方法发扬民主、发展文化,那么就一定能够创造出高于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文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文化。用社会主义方法补上原来民主不足和文化不足的课,这也是符合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的。
第三,“现代化使世界更加形成为统一的互相依存的整体,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范围的互相联系,这是一般的规律。在存在战争威胁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在和平环境中,由于不发达国家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更需要正确地对待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问题。这是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讲过,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国家的援助,是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当然,这种援助要真正恪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不能恃强凌弱,控制别人,也不能頣指气使,强加于人。”
* **** *
除上述三个方面的创见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一书还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看法。比如:它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确切涵义,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社会学的相互关系,论述了“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和涵义,论述了若干社会主义思潮和人物,论述了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论述了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