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的力量论文_王骁

建构的力量论文_王骁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073

摘要:如果单从一般意义来看,建构即是在建筑中将各种建材以符合某种建造逻辑的形式进行组合,而我所理解的建构的核心则是如何从实现建筑这一基本出发点来理解和设计建筑。本文首先阐明建构的重要意义,再提出建构的概念和基本含义以及建构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侧面进一步加深对建构的认识。

关键词:建构 建筑材料 结构形式 设计工具 工匠情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理解建筑的角度也在不断变化。20世纪20年代属于现代建筑运动,那时的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们高喊“空间”与“结构”的口号,认为以上二者是建筑的本质。所谓“空间、结构”都是针对于完成后的建筑而言,即所谓建筑的“完成时”。后来有些人突破了从建筑的“完成时”去解读建筑的窠臼,而是从建筑的“进行时”去理解,即从建筑的建造过程出发去理解建筑,所有的解读和设计都是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基础,此即为建构。

在时下的中国建筑界大声疾呼“建构”是必要的。因为在当今中国建筑高校内存在这样一批人——他们开口空间闭嘴哲学,并于此二词之前缀以若干形容词,如:流动的空间、高密度的空间、存在主义哲学等等。凡此种种之人都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其所鼓吹的种种学说也不过是无本之木、其所教授的学生也是心浮气傲,于以后实际工作毫无益处。若要破除此局面,势必要提升人们对于“建构”的认识。

1、建构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建构”?正如前面所讲,建构是从建筑的营建过程出发去理解和设计建筑,一切立足于现实。例如,当我们观察文艺复兴时期的美蒂奇府邸的窗户时(如图1),如果只能注意到其尺寸、比例等,那就是从建筑的“完成时”去理解建筑,与建筑的营造过程相去甚远。那如何从建构的角度去解读建筑呢?首先,在厚厚的石墙上能够出现窗洞口,是由于过梁的功劳。因此世界上的任何建筑,倘若有可能都会把门窗过梁作为一个艺术处理的重点。美蒂奇府邸作为15到16世纪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的住宅,自然会尽力将其装饰的美轮美奂。美蒂奇府邸的过梁采用砌块发券的形式,并且券呈半圆形。这一点仅仅是为了美观么?当然不是,发券的结构形式是人类基于石材的客观特性——抗压不抗剪,经过千百次实践而得出的。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古埃及时期人们就是直接使用石质梁柱结构体系,造成了比较大的浪费——高大粗壮的柱子以很小的柱距密密排列在空间里,空间的主角地位被柱子抢走了。那石质砌块就只能使用半圆形的拱券形式么?不是。历史的车轮往前推二百年,哥特时期就有不同的答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哥特时期的教堂也是用石头建造,但却是双圆心尖券。双圆心尖券对于结构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小侧向横推力。最后,再进一步观察,砌块发券的正中央是砌块而不是缝,也就是说发券所用的砌块是奇数而不是偶数。这样就保证了拱券的整体性。中间的这块就叫做“拱心砖”并被人们特殊处理以求得形式上的美感。美蒂奇府邸的拱心砖就被处理成了比两边砌块略大的形制。

这样去分析一栋建筑以及其各个细部,就不再是停留在肤浅的形式美上,而会明白更多的“所以然”。须知,人类的审美不是凭空臆造,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日久天长,人们逐渐认可了这种形式,认为其符合客观规律,便认为这就是美的。

2、建构的逻辑起点——建筑材料

当一名建筑师为自己的建筑选择了基本的建筑材料时,这栋建筑的未来就基本确定了。最后的建筑,包括外部造型、空间形式、结构选型等等,都是以建筑材料作为逻辑起点的,以上种种要素都必须符合建筑材料的特性。

例如,一名建筑师要用砖建造一栋房子,无论建筑类型——博物馆也好,住宅也罢,他总是无法回避两个内容:砌筑和以“点”作为建造的起点。(如图3)这两方面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即“用砌筑的方法将点组合成面,面而后成体”。这样,以砖作为基本建筑材料的建筑就有了自己的特点。就立面而言,由于是以点成面,所以就有了具有韵律的纹理,并且这种纹理是反映砌筑过程的、是自然的。而这种纹理也的确是无数建筑师所孜孜追求的。同时,还是由于“以点成面”,整栋建筑都必须符合“点”的尺寸,即所谓“模数”。在我国有一段时期粘土砖还是主要的建筑材料时,建筑的开间、进深的标志尺寸必须是300的倍数。原因就是粘土砖的构造尺寸为“240×115×53”,再加上灰缝的厚度,组砌好后正好是300的倍数。这一点对建筑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

于此相对,如果在设计之初选择用模板现浇混凝土的方法来建造建筑,那这样的建筑与砖砌的建筑又有本质上的不同。两个关键内容——砌筑和以点成面变为浇筑和以小面成大面。砖的纹理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混凝土式的纹理。这两种纹理是不同的。建筑设计时的模数也发生了变化,由300mm变为了100mm,建筑设计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

3、建构的骨架支撑——结构形式

结构之于建筑就好比骨架之于人体,建筑的结构形式会深深影响到建筑最后的形象。

一栋建筑倘若选择砌体结构,那么在建筑的转角处就必须实砌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同时整个建筑给人以厚重之感。于此相对,如果建筑选择了框架结构形式,那首先建筑的形象就会大不一样。砌体结构时不能开洞的地方可以开洞了,不能悬挑的地方可以悬挑了,整个建筑的形象由敦实厚重变得轻盈了。

更进一步,对于一些特定功能的建筑,其特定的结构形式造就了特定的建筑造型,并且这种造型深入人心成为这种建筑的特定的烙印。例如很多有大空间要求的建筑,其建筑造型就是在几种特定的建筑结构上变化的,纷繁复杂的外形总会看到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4、建构的技术支撑——设计工具

与人类的审美相同,建筑设计也绝非单单人类思想的产物。比如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年赖特在设计流水别墅之前一定见过很多出挑的混凝土构架,而这些构件对赖特一定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样,时下的非线性设计的出现也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支撑。在没有电脑以及相应的非线性设计软件的时代里,最优秀的建筑师倾尽全力也只能设计出诸如朗香教堂的设计。在空间上建筑的围合要素,如屋顶、墙面等仍然成六面体的形式存在,只是或弯曲或在高度上做变化。到了参数化设计的今天,由于相应软件的有力支撑,建筑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智慧并突破六面体的限制。如图所示,近期所建的凤凰传媒中心就是非线性设计的典型代表。显而易见,屋顶和墙面的界限被打破了,建筑的“层”的概念也没有了,整栋建筑的空间在三维上流动,如同一个巨大的莫比斯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岂能奢求当年的建筑师在图版上用三角板、丁字尺画出“空间在三维流动”的建筑来?其实,当他们手拿三角板、丁字尺时其思维已经被局限在“六面体”之中了,当年的天才们最多设计出朗香教堂或乌德勒支住宅。这是定数或者叫做时代的产物。

5、总结

时至今日,建构之风已大盛。很多人在其后面冠以很多种限定,如:建构是一种精神、建构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营造逻辑适宜的表现……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将“建构”这一如此“扎扎实实”的概念用如此“高大上”的文笔来表达,是现象与内容的不统一。我认为建构的核心就是一条,就是从如何把建筑实现这一基本出发点来理解和设计建筑。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张佳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 2004

[2]汤凤龙,匀质秩序与清晰的建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汉宝德,给青年建筑师的信[M],北京:三联书店,2013

论文作者:王骁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卷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  ;  ;  ;  ;  ;  ;  ;  

建构的力量论文_王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