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132022)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德育教育因素的发掘,教师应有效结合智育与德育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既传授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又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及爱国情感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及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德育教育;措施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应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顺利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学目标。
一、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书育人,也就要求各位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如何育人。教学过程中没有融入德育教育,整个教学过程就没有灵魂;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必然也会失去学习的目的。因此,每一门学科都应该积极肩负起德育教育的重任。高中物理属于一门实验科学,物理知识中讲到很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是通过无数次实验才总结出来的,物理学与生产建设、社会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当前物理学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从高中现阶段物理教材来看,其中有很多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而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就应该从这些素材出发,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措施
2.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的一种巨大力量。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始终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我国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也涵盖了我国当代众多物理学家热爱祖国、以自身成就回报祖国的伟大事迹,这些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例如,在教学“磁场”这部分知识时,我向学生讲到“春秋末期《管子》中就有‘山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之说,这比古希腊人发现‘活铁’要早400多年,是世界上对磁现象的最早记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微偏东,不全南也’,率先发现了磁偏角与磁倾角,这一重大发现要比哥伦布1462年的同类发现要早400多年;……”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在磁学研究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很容易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有利于增强他们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信心与决心,而这无疑是爱国主义真正所要实现的目标。
2.2运用故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任何伟大的科学成就都离不开科研者的默默付出。特别是在物理科学领域,严谨治学、不畏失败、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以及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恰恰是当今学生所欠缺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可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从公元前三百多年到16世纪,经历了2000多年);是一个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统制人们观念2000多年,且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伽利略敢于推翻其理论需多大的勇气);是一个科学思维(采用了理想斜面实验)严谨推理的过程;是一个前仆后继,多人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牛顿是总结伽利略、笛卡尔等观点基础上得出的)。哥白尼正是敢于说不,所以能在1953年出版《天体运行论》,迫使托勒密的地心说行将就木。布鲁诺为了捍卫《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为科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开普勒在对火星轨道70多次研究中,发现与第谷观察数据有8’的角度偏差,正是这8’使他发现了开普勒三定律,科学,差之毫里谬之千里。开普勒何以会想到a3/T2,显然,这里并无一条逻辑的通道,他多半是“凑”出来的。然而要在数千个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天文数字中找出这种关系,无疑是大海捞针。开普勒正是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花了整整9年时间才获得成功。法拉第在一生的探索中遭遇了多次失败。在他的日记中,“未显示作用”“毫无反应”“不行”等词语,记录着艰苦的探索历程。几十年的经历使他在晚年感叹道:“……就是最有成就科学家,得以实现的建议,猜想,愿望和初步判断,也不到十分之一”。居里夫妇经过艰苦繁重的工作,在几万次提炼之后,终于在1902年从8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0.12克纯净的氯化镭,向世人证实了镭的存在。
一个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这些科学发现史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推理的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集中体现了科学家严谨治学、不畏失败、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的求索精神。
2.3坚定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是物理科学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物理科学形成理论的表述,可以实现对学生辩证思想及实践观念的培养。例如能量守恒及能量转化定律,表明物质世界具有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这也充分体现了辩证思想。对“摩擦力”进行讲述时,可指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利与弊,促进学生形成“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的辩证观点。通过强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同,对学生的辩证思想进行有效的培养。
结语:
高中物理教育中的德育在潜移默化间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净化着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物理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自身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完善与提升,从而真正将智育与德育完美融合到一起,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国新。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新课程·中旬》。2016年2期
[2]刘东明。浅谈高中物理中的德育教育《大江周刊(论坛)》。
2013年2期
[3]钱钦海。高中物理课堂中应加强哲学式德育教育《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年3期
作者简介:吕春艳(1981.7-)女,吉林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论文作者:吕春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德育教育论文; 科学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 物理论文; 学生论文; 是一个论文; 德育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