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APEC,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APE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日本在APEC中扮演的角色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现状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日本对APEC怀有极大的兴趣,是因为这个组织包含了其在政治、经济上最重要的伙伴和近邻,如美国、东南亚、中国和南韩。APEC在1989年成立之初,只不过是一个旨在促进经济合作的松散组织。在1993年西雅图会议上,美国提出在APEC成员内实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得到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支持,但遇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作为APEC中唯一的亚洲发达国家,日本的地位一直都很微妙,因而在是否实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问题上充任了一个调和的中庸角色。在1995年召开的大阪会议上,日本倡导了“协调的单边主义”,既保证了茂物宣言的实施,又缓和了自由化所带来的矛盾。日本之所以这样积极调和APEC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努力促成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一)日美关系——既需联合又要竞争。
美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出于对全球战略的调整和对亚洲市场的垂涎,就积极推动亚太经济合作,旨在通过对亚洲经济的参与,逐步遏制日本在亚洲势力的成长和东亚经济的崛起,进而确立其在亚洲的领导权。据美国《外交》杂志(1994年11—12月)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1993年,美国跨太平洋的双向贸易从800亿美元增至3610亿美元,比美国同大西洋彼岸的贸易额高出50%以上,美国贸易代表坎特预测,到2010年,美国对亚洲国家出口将达到3360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出口880亿美元),大大高于对拉美地区的出口额2320亿美元。
面对美国的经济攻势,日本一方面积极开展日美合作,因为它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并在经济上追赶美国,仍需美国的支持,需要美国的技术和市场;另一方面,加强其在亚洲的势力,筹建“东亚经济圈”,推行“雁阵战略”,以树立其在亚洲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在APEC要不要实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问题上,日本的态度比美国要温和得多。
美国希望通过APEC打开亚洲的“封闭市场”,日本也希望实现APEC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只是具体条件不同,所以态度也有所不同。美国希望打开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此来倾销商品(包括对日本)。日本则从自身与亚洲国家的千丝万缕联系出发,积极缓和美国的“迫切情绪”,并于大阪会议通过的“行动议程”中达成“协调的单边自由化”,使所有成员国皆大欢喜。1996年部长级会议和第四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的结果表明,“协调的单边主义”取得了很大成功。在这一过程中,美日联合有充分的体现,日本的战略更是技高一筹,充满着“人情味”;同时,日美对亚洲的争夺也十分激烈。
(二)日本与APEC亚洲成员国的关系——相互依存,合作发展。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对周边国家的依赖在所难免。近些年来经济又陷困境,更加深了对周边国家的依赖性。目前,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保证日本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外围基础。而且周边发展中国家经济亟待发展,基础设施落后,大量资金、技术缺口又有赖于从日本输入。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到2000年,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至少需要1万亿美元的建设资金来改善基础设施,仅靠其自身经济能力是难以解决的。这就为日本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日本对亚洲投资持续增长,原因有二:一是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本国一些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失去了在国内的优势,于是便转移资金,到生产费用廉价的国家组织生产,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二是日本对东亚地区投资的回报十分丰厚。日本对东亚地区的投资是出于成本核算的考虑、为了降低生产费用,因而利润率一般较高。而对欧美的投资大部分是为了避免经济摩擦而进行的不动产和证券投资,经济以外的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投资利润率甚至不足1%。这也促使日本企业加大了对亚洲的投资比例。
与资金的快速输出相比,日本的技术输出则显得比较保守。1988年,日本的技术援助只占开发援助的12%,而经合组织开发援助委员会的平均比例为21.3%。日本之所以在技术援助上小心翼翼,是唯恐大量的技术输出会造成“飞去来器效应”和“产业空心化”。但是,迫于亚洲国家的强烈要求和技术输出利润丰厚的吸引,日本的技术出口今后必将向前迈进。
二
日本通过APEC所实现的利益是有目共睹的,对APEC从成立之初到今天的发展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包括主张将APEC建成一个促进经济技术合作的载体,反对美国提出只将其作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组织。目前除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上各国作出了承诺并采取了行动外,APEC已经在其它10个领域开展了合作,如通讯、工业技术、能源等。在每个合作项目中,都形成了一个小的合作团体,而每个小团体中都有日本的介入。日本这样积极、全面地参与APEC的行动,获得了广泛的、巨大的利益。同时,日本也注重并乐于树立自己亚洲代言人的形象,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以改善近几年来由于日元升值等原因造成的经济阴影。
(一)放宽限制,扩大市场。
针对近些年来的经济问题,日本政府制订的经济结构改革的内容就是“放宽限制、扩大内需”,并且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日本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日本通商产业大臣说,日本将利用APEC自由化协定来降低日本的外部管制。1995年日已发布了一系列放宽限制的条款。从1996年4月起,日本已着手对700种商品削减关税,比GATT/WTO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提前了两年。
日本之所以放宽进口限制,是与其长期的产业政策和贸易体制分不开的。由于长期实行出口导向,贸易盈余居高不下,经贸摩擦日益严重。一是与美国之间贸易摩擦旷日持久;二是随着对亚洲市场的开辟,来自于亚洲纠正贸易盈余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日本不得不降低管制,扩大内需,以缓和来自贸易伙伴的压力,同时改善近年来不景气的国内经济。
(二)改变进口结构,增加制成品进口。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1988年制成品在日本进口额中只占22.8%,此后连年增长,到1993年已达52%,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自1991年以来年增长率超过30%,而从东盟进口的制成品年增长率也超过10%。日本之所以放宽制成品的进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日本资金大量外投,在外部设厂,其产品除部分为当地市场吸收,部分销往欧美外,也有一部分出口日本。1989年,日系企业在亚洲各国对日出口额中就占有一半的比重。其次,还有其扩大内需的需要。由于双向贸易的需求及放开限制政策的实施,各国(包括美国)对日出口机会增加。在降低贸易盈余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改变过去以进口材料、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为主的贸易格局,增加制成品的进口比例。再次,还有全亚洲贸易格局转变的需要。从现实和长远贸易发展和全球贸易形势来看,亚洲与北美、欧洲正并列成为全球三大贸易圈。在亚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贸易中心的同时,贸易结构必然有所改变。目前,日本从亚洲进口的制成品已超过了50%,说明日本同亚洲之间已经从垂直贸易结构向水平贸易结构转变。随着国际分工的逐步深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发展。
(三)加强对外援助,对发展中国家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
日本之所以在APEC自由化问题上采取温和的态度,主张“协调的单边自由化”方针,实行“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先决条件是看好亚洲各国均有走向自由化的倾向。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就是在没有外部强制的情况下大幅度减让关税和推进投资自由化的。日本官员认为,现在各国均已认识到了自由化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已受到过去制订的限制措施的束缚,为促进发展,脱掉那些旧的不合身的衣裳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发达国家的帮助,其中对外援助就是重要的一项。1993年,日本政府的开发援助达114.74亿美元,其中对亚洲的援助占59.5%,按日本政府1993—1997年对外援助计划,5年间实施援助总额最多将达到75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7%,是对外援助的中期目标。目前,日本政府已支出去100亿日元(9000万美元),形成专项基金,推动发展中国家提高自由化程度。此外,通商产业省还制订了“技术合作一万人计划”,即要在2000年以前把向发展中国家派遣的专家注册人数和每年接受的研修生人数均增加到一万人,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日本自日元升值以来的就业危机,而且还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从而为进一步提高自由化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