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解散”以渡过危机_银行论文

瑞银“解散”以渡过危机_银行论文

瑞银“肢解”渡危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危局论文,瑞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银行一体化”潮流先驱瑞银集团,曾经引起全球银行纷纷效仿,也包括改革中的中资银行。如今,瑞银集团已经开始“转身”,分拆投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部门,实行分业经营模式,以图化解自身的危局。

8月12日,瑞银集团发表业务改革计划声明,将转变目前混业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投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部门三个独立的业务分支实体。

“拆分是非常需要的。”瑞银集团管理层认为,大银行比如瑞银和花旗,都采用了错误的业务模式。

的确,偏好风险的投资银行家和稳定至上的私人银行家始终在同床异梦。由于投资银行家疏忽,导致瑞银集团成为在信用危机中最大银行损失。瑞银集团的私人银行客户闻风逃逸,财富管理部门也遭受全面损失。就连瑞士金融管理部门也认为,瑞士的大银行应当采用更好的资金管理制度。

你或许也认为,简单的银行业务模式更可行。因为你很难想象,在投资银行、零售银行和公司信贷之间需要相同的管理技巧;所谓“全能型银行管理模式”,无非就是把狮子和马凑合到一起,没有任何益处。

然而,改变业务模式,就真能解决瑞银的问题吗?这一点有待时日来证明,但反例不胜枚举。

在全能型银行中,花旗集团涉猎了所有的业务;汇丰集团受益于新兴市场业务增长,成功地消除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高盛公司不仅安全度过了本次危机,而且声誉更加卓著。

瑞士信贷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它和瑞银集团一样,总部位于苏黎世,业务模式也相同,但它过去12个月情况要好得多,不但平稳渡过了危机,其财富管理部门还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吸引力。

如此看来,成功还是失败的经营并非模式,而是管理。瑞银重组目的之一,是为了防止投行业务将财富管理部门切割出来的廉价资产包揽过来,用以发行自身债券。这种“廉价处理”压根就不应该发生。混业模式让债券发行人有更广的定价范围,他们为了发行量一般会把价格压得过低,原因之一是银行管理人员将融资的内部成本说得比真实情况要低。瑞士信贷执行长布兰蒂·道甘曾有过投行背景,这可能有利于解释为何瑞士信贷比瑞银集团做得更好。

监管者也应该意识到,没有一种经营模式能够化解系统性风险。单一模式易于管理,但简单模式的银行在环境恶化时往往更容易倒闭,一些小型银行就是如此。相对而言,大银行承受风险能力强,但大银行难于监管,一旦陷入困境,付出代价也更大。此外,大银行的模式也会对竞争和创新形成约束。

总的来说,由于危机发生,一些业务需要改变,瑞银集团有充分理由裁掉投行业务,以提升其在财富管理领域内的卓越声誉。华尔街投行在融资批发业务上的风险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无论是站在监管者或者股东的角度,导致这种情形的罪魁是管理而非其业务模式。

动荡市场稳定器——ETFs

如今的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如此动荡。悲观消息正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投资者如何自如地应对当前混乱市场局势呢?一些创新ETFs或许是一个较好选择,不过,美国ETF基金多达7000只以上,投资者如何借此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目前,美国通胀压力走高,这将对美国经济和证券投资组合造成巨大影响,如果通胀加速,将会侵蚀所有美元计价的资产价值。

对冲通胀最可靠的工具就是重金属了。2008年以来,一些主要投资金矿股票的信托基金上涨了11%左右,投资银矿股票的信托基金上涨了17%。大多数金融顾问专家都认为,综合考虑整个资产组合,只需要上述基金5%到10%的仓位,就能够完全对冲掉来自通胀的风险。

不过,一些分析人士指出,通胀保护型证券是惟一跟CPI挂钩的投资工具,因为黄金价格毕竟还要受到需求因素影响,今年早些时候黄金需求量已经有所下降。2008年,雷曼通胀保护型债券基金已经上涨了3%以上。

因此,一些专家建议,对投资者来说,通胀保护型证券也是个不错选择,投资者可以获得一个固定收益和随通胀变化而变化的浮动收益。2008年,雷曼通胀保护型债券基金已经上涨了3%以上。

此外,鉴于通胀和低利率还导致了美元资产贬值。许多专家建议,通过资产币种多样化来分散风险。通过ETFs,投资者能够投资于模拟外汇市场的基金,来挂钩一些外币(比如瑞士法郎和日元)。某瑞郎信托投资基金2008年以来涨了10%;而全球债券ETFs也让投资者以更低成本从美元升值中获益,比如,雷曼国际国债基金今年以来涨了5%左右。

虽然币种多样化投资能够帮投资者有效地分散风险,但有些专家也建议,投资者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提高证券组合的安全性。许多ETFs在大盘或板块下跌时上涨,有些ETFs还在其挂钩的指数基础上用到了杠杆。某投资家购买的卖空标普500指数、拉塞尔2000指数、以及金融板块和中国板块,来对冲其公司持有的股票多头。

比较而言,用ETFs做空比直接用股票来做空风险要小得多,因为投资者最多就损失投资在该基金上的金额而已(如果做空股票,潜在损失没有上限)。如果投资于两倍于基准指数变动的ETF基金,投资者购买的ETF基金只是其对冲头寸的一半。

当然,用ETFs对冲,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因为ETFs组合并不能完全模拟投资者组合,ETFs篮子里往往混合着银行、投行和保险公司,以及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所以要对冲股票头寸,单纯运用ETFs只是一个粗略方案。

“两房”股价跳水考验保尔森

自保尔森从北京奥运会场归来之后,“‘两房’救市问题”就成了他重中之重的工作。如果政府愿意以稍高价格持有股票,股东会受益;反之,股东损失巨大。选择何种方案,是政府与“两房”股东之间的博弈,也是标示政府救市的底线。

8月18日,“两房”股价一天下跌达20%,次日再跌5%和2%。受股价下跌及需要对债券支付高额利息的双重打击,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

于是,投资者越来越相信美国政府将逐渐采取措施来挽救姊妹公司“两房”。华尔街的高级经理们都纷纷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并建议财政部效仿1984年伊利诺斯大陆银行案例。“两房”作为政府支持的公众企业,受到国会特殊关照。财政部前首席法律顾问是“两房”的批评者。他认为,“更好的方法是采取法律程序,立即接管两家公司。”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两房”都显得有点勉为其难。

随着“两房”形势的不断恶化,在突然停止救市动作之后,财政部最近又接到国会下达援助指令。早在7月份,国会授予财政部持有两家公司股票或给予两者无最高限额贷款的临时权力。但财长保尔森声明,政府还没有动用此项权力的打算,他觉得该权力作为一个备用救市方案,来以防万一就足够了。财政部不大愿意直接干预,是否要运用此项权力还要取决于事态的发展。

总的来看,财政部在如何救市这个问题上一直徘徊不定。他们担心市场状况突然恶化,需要一套应急方案。8月初,财政部聘请投行摩根士丹利帮助其针对“两房”在不同市场状况下,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其争论的焦点是管理层在股权或借贷两种融资方案中该扮演何种角色,公司长期目标是什么,政府该如何着手。

如果政府愿意以稍高价格持有股票,股东会受益;反之,股东损失巨大。尽管保尔森给市场明确的信号就是政府不会听任“两房”倒闭,但“两房”股价还是不断下跌——因为投资者担忧“两房”被政府干预后,为了迎合新投资者,原股东利益将受到对冲,也就是说干预结果是股票贬值。

这不仅仅是政府与“两房”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也能标示政府救市底线到底在哪里。现在还不确定财政部是否会在救市方案上对“两房”区别对待或者是一视同仁。

不过,保尔森现在关注的是“两房”能不能不借助政府力量自己完成融资,而7月中旬债券拍卖活动证明了它们仍有这种能力。

尽管如此,需要支付高额利息会给房地美带来沉重压力。5年期公司票据年收益率为4.172%,比国债利率高出1.13个百分点,这是房地美的最高纪录。如果一旦政府明确要干预,债券销售情况甚至票面利率,都会更有利于房地美。

从本周来看,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开拍卖数十亿美元各种期限债券,认购倍数有所降低。这意味着“两房”在美国抵押融资市场的先前优势正在消减,借贷成本上升,传导到消费者,就意味着更高的抵押贷款利率。

“两房”融资成本增加最终会导致房屋消费者支付按揭贷款利率上升。申请按揭人数降至2000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以北京奥运开幕那周计算,2008年申请人数同比下跌了约37%。

从具体交易情况来看,“两房”拍卖交易显示传统政府部门是债券大买家,亚洲投资者占30%的债券需求;欧洲人占10%,北美投资者占59%。而去年,亚洲和欧洲投资需求高达51%。

亚洲等境外投资者不太活跃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们已经大都持有大量“两房”债券,不愿意在情势不明之下增持。一位学者认为,“它们担心的并不是收不回来钱,而是怕负面消息继续下去,难以向国民交代为何要在此时增持。”而有分析师则觉得,财政部应迅速采取措施来为“两房”注入新资本。

但房地美官员对拍卖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申购金额超出预期说明该公司现金流非常充裕,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仍然很强,显示出市场对“两房”有所回暖。

但不管他们怎么说,亚洲人兴趣才是市场最所看重的。此次拍卖过程可以看成是“对亚洲投资者的实验”,因为只有他们的信心回暖,才真正表示“两房”前景有所改观。

标签:;  ;  ;  ;  ;  ;  

瑞银“解散”以渡过危机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