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五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思维能力论文,政治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政治高考经历了从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到考查基础知识与能力并重,再发展到强调能力的过程。究竟如何搞好政治课复习并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分与合
考生在解题时既要注意以某一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思考与分析,使思维呈放射状,即“分”;又应考虑将若干信息综合起来求同、求近,使思维呈聚合状,即“合”。“分”和“合”是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在政治高考中,考生能否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凸现出来,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其能否运用“分”与“合”两种思维技能。例如,97年高考辨析题37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此题应考知识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分”的过程应注意两步:第一步分析“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的关系,第二步分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正确关系。“合”就是把前两步进行比较并得出正确结论:题目中的结论是片面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完全等同于“仓禀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的关系,我们应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其协调发展。
上题可知,“分”与“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一种而忽视另一种,但那种认为在考试时,应先进行纯粹的分析,然后再开始纯粹的综合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当然,从政治学科教学和考试的具体要求出发,“分”和“合”针对不同问题还是有主、次之分的。例如95年辨析题34题:“国家就是运用强制力量为社会谋福利的”,主要是以“分”为主。回答本题,必须运用阶级观点进行分析,指明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国家尽管也有管理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可能为全社会谋福利。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资产阶级谋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而96年辨析题33题:“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得把权力下放给地方”,就以“合”为主。解题过程中,在指明其理论依据后进行适当分析指出全国性事务的决定权应集中在中央,地方性事务决定权应适当下放给地方。然后综合二者关系指出全国是一个统一整体,中央把必要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地方的统一领导,地方要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在中央的集中指导下处理地方事务。从以上分析可见,在复习中必须加强“分”与“合”的训练,灵活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在高考中应付自如。
二、纵与横
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政治高考必须严格遵守。它如同数学中的坐标,如果将理论称为纵坐标,实际可以称为横坐标。只有纵横交错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坐标体系,也只有运用纵横交错法才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政治高考中的“纵”“横”结合有三项基本要求,第一,通过对实际材料的感知,掌握课本知识。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五课通过两个惊人数字(两个1万亿)来阐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就是一个典型。第二,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即尽可能地运用角色模拟、情景扮演等生动活泼的好形式与积极的内容结合,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参与意识。如93年高考论述题43题,考学生对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作用的理解,如直接设问就显得离生活太远,很死板,但提出“如果你是某彩电生产厂的厂长,对彩电市场形势的变化将怎么办?”的问题,把学生推到角色的位置,便会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紧迫感和对未来的责任感。96年的36题、97年的39题就采取了与此相类似的形式。
“纵”“横”结合的第三项要求就是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精通科学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这也是政治高考的重点所在,因此,在平时教学中,除引导学生认真把握教材理论的准确性外,还必须注重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中,引导学生注重现实生活中热点。例如,国家机构改革是否说明我国政府职能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要发生这种变化?国有企业改革艰难曲折、下岗职工的增多是否说明我国改革的失败?既然放开价格,为什么还要实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既然提出依法治国,我国民主进程是否肯定就能加快?现阶段工业已经是我国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为什么我国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都造成了影响,为什么对我国影响很小?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许多商品竟相降价的同时为什么还有许多商品涨价?学生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正确理解,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才能在高考中融会贯通,从而克服考试中的生搬硬套、空洞说教或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等失分现象。
三、点与面
所谓“点”指命题设计者所考查的学科知识的重点,而抓重点就是要求学生在作答时对题目的设问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琢磨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抓住中心意思,准确选择和表述原理。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答非所问,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例如,96年简答题32题:“我国农民把农村经济的发展生动地概括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根据所学经济常识,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该题主要命题角度是“农村经济发展”,而不是“国民经济发展”,因此,就规定了命题材料中的“无工不富”的“工”是指乡镇企业,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考查知识重点是农业的地位及乡镇企业的作用,如果把握不住这一命题角度而答成工业的地位作用就会走题。
所谓“面”是指命题所考查的全部内容,既包括重点又包括非重点,既包括知识又包括能力和觉悟。这要求在解题时善于根据题意和设问的要求,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答案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上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角度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句话隐含着“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很多考生忽视了这一命题角度,没有把握其知识层面,使答案漏点而扣分。
在平时复习时,对每一个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我们既要深刻理解其含义,准确掌握知识重点、难点,把握现实生活的热点,更要掌握知识的层面,重视各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是98年政治高考不可回避的热点,但对这一理论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十五大中有关论述,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运用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等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收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之效用。
四、辨与辩
所谓“辨”就是把若干问题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辨别事物的异同以提高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例如,“比较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本主义议会制的异同”、“比较分析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比较分析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等等。高考中这种能力的考查不仅占很大的比例,而且出现在各种题型之中,辨析题是进行辨异思维的最有效形式。同时,近几年在高考中也加强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在辨别分析中也经常有辩证分析的要求,通过辩证分析也使同学增强了辨别分析能力。如97年简答题35题,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名言引出近些年来我国人才以及其它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经济现象的说法,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经济现象。虽属经济常识问题,但在辨别分析中必须具备辩证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必须看出这种现象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结果,但又有其不利因素,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要克服这种现象既要靠经济落后地区发挥自身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提倡地区之间的相互帮助,特别是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
辨与辩也是相辅相成的。在高考复习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强这两方面的集中训练。例如,复习“民主”的内容,为了加深理解,可出三道辨析题:“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任何民主都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了加深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理解也可出三道辨析题:“法制越完备,民主的发展程度就越高”、“有了法制就限制了民主,要求民主就可以超越法制”、“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而坚持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就有了真实性”。通过对这些题的分析比较,学生不仅提高了辨异思维能力,而且也增强了其辩证思维能力。
五、约和达
“约”是简洁明了的意思,“达”是讲清讲透、条理清晰的意思。答题语言做到既简明,又达理,这是高考能力要求的基本要素之一。也就是要求学生在答题时杜绝空洞说教,运用术语而不失严密,言之凿凿而不啰嗦。97年的论述题38题就是生动的一例,答案的行文和组织方式是历年高考最具新意的,此题讲述的是一个贫困山区的脱贫过程,问在此过程中,他们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此题答案思路简捷、逻辑性强:“脱贫不能仅靠救济,而靠自力更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其它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立起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正确对待别人经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他们因地制宜地种起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养、家兔等,经济状况很快改观,在此基础上,又办起了果树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坚持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实际。根据这样的思路拟出的答案,令人拍案叫绝,既克服了过去“正面论述、反面驳斥”的答题模式,又克服了论述题总是脱离不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题格局,整个答案顺理成章、浑然一体,那种生搬硬套、东拼西凑的“知识清单”只能在考试中丢分。
如何使学生在答题中做到“简”和“约”呢?一是教师平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揭示教材各知识点、各部分的逻辑性和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因为教材本身就是具体化的逻辑体系。二是教师的课堂提高必须明确具体,分析问题时注意精当明了、条理清楚。三是针对学生存在薄弱环节,加强习题训练,从答题观点的准确性、层次的条理化,理论知识和教材结合的科学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