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_科技论文

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差异论文,区域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1-0061-08

1 问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科学技术要与经济相结合,要为经济的发展、效益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出贡献,并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增强科技实力、后劲和创新能力。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近年来国家对科技方面的投入也很多,科技竞争力得到了加强。但由于经济、体制、历史等原因,使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形成经济和社会优势,中国的整体科技竞争力仍处于较弱水平。

科技资源是科技创造性劳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第一生产力”的要素,被称为“第一资源”[1]。我国是一个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差异极大的国家。三大地带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科技资源配置也有很大的差距,科技资源的地区差距又加速了经济社会差距的扩大。研究这一特定生产力要素的配置及其区域差异,对充分发挥这一重要资源的使用效率,协调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目前对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方面,定性地研究科技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2~5],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定量地分析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则较少[6],虽然有些研究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7],但指标的选取也是从管理学角度来分析,方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对科技资源配置的指标体系和水平评价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为西部大开发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提供了思路。

2 科技资源配置的概念与综合评价

2.1 科技资源及科技资源配置概念

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各国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优先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科技资源是人类从事科技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是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一般意义的劳动力、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资金、科学技术存量、信息、环境等[58]。科技资源狭义上包括科技资金、科技人才、知识、专利等,广义上还包括科学研究实验设备、大型科研设施如图书馆、数据库、信息网络等。本文主要对狭义的科技资源进行了研究。科技资源配置即是指各类科技资源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领域、过程、空间、时间上的分配和使用[29]。科技资源配置可以从人力资源配置、财力资源配置、配置强度和配置效果四个方面来进行衡量与评价。

2.2 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

研究与开发经费是衡量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我国1991年至2000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可以看出,我国整体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投入绝对值不断增长见(表1),特别是1997年后,科技投入强度(R&D/GDP)2000年已经达到了1.0%,科技投入强度(R&D/GDP)指标的量值表明,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强度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印度、巴西均不到0.9%),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美国为2.7%,日本为3.0%,欧盟为1.8%,韩国为2.6%)。特别是由于多年来科技投入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科技投入水平较低,如果不扭转这种局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将受到影响。

表1 中国R&D投入

Table 1 Inpu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3 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评价

2.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科技资源配置的评价目标是以它的基本内涵来确定的,因此作者把指标体系(图1)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是所要达到的总目标,是对各指标的高度概括化、综合化的指标;第二个层次有4个一般概括化指标,是通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第三层次指标构筑相关矩阵得到主成分贡献率和主成分载荷,根据主成分贡献率和主成分载荷大小得到的,第二层次的4个一般概括化指标是人力资源、财力资源、配置效果和配置强度;第三层次是指标体系的最小组成单位,采用2000年全社会R&D资源清查数据,本文共选取了28个基础指标,主要是根据科技资源配置的概念内涵,在经过了认真的筛选后得到。

人力资源是一切科技资源的基础,因此,人力资源总量构成了指标体系最重要的一块,主要反映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的潜力;财力资源是经济基础,否则,人力资源效益得不到发挥,科技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配置效果是科技资源的现实成果,是科技水平的最直接的体现;配置强度是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了科技资源的密度,主要反映现阶段科技资源的人均水平。

2.3.2 评价方法 主成分分析是数理统计学中多元分析中的一个常用方法,它是把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基本保留所含信息,进而通过对新指标的比较达到分析目的的一种统计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文献较多[10,11],下面只对评价方法作简单介绍。

首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公式如下:

其中,为第j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值,为样本标准差,第i省第j个指标的标准值。

图1 科技资源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Fig.1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esource

其次,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计算。计算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和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经最大方差旋转后,提取主成分,提取主成分的个数一般要求累积贡献率要超过85%,本文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信息量,累积贡献率取95%,按特征根和累计方差贡献率选出n个主成分,并得出因子回归系数。可根据计算出各省的因子得分

其中:表示第i省第k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表示第j个指标的因子回归系数。

最后,由于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量不一致,因此用所选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将各因子得分进行综合,得出各省综合因子得分,综合得分的高低即反映了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为选用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即:

利用各省4个要素综合因子得到构成原始数据,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综合得分。

2.3.3 评价结果 通过SPSS软件,根据原始数据[12]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资源配置效果和科技资源配置强度的综合得分,为了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以各种资源的综合评价值为原始数据,再做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31个全国省市自治区的综合评价值(表2)。表中,人力、财力、效果和强度分别代表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资源配置效果和科技资源配置强度的综合得分,其大小代表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正负值代表在全国平均水平中所处的地位,正值表示该省市该要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负值表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中综合栏代表各个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综合得分,是4个要素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体现了科技资源配置的综合水平。

表2 2000年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综合得分

Table2 Scor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of China in 2000

3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差异

3.1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

根据评价结果,利用GIS方法对科技资源配置作图,得到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见图2)。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科技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三大地带基本一致,东部沿海的科技资源配置较好,除福建、海南、山东外,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3个落后的原因分析如下,山东是因为人口基数大,注重经济发展的投资,因此虽然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但科技资源与全国比,尚落后,福建和海南则主要是由于基础薄弱,因此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有限,造成了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较差。中部与其在全国所处的经济地位一样,除江西、山西因为基础差,经济发展落后,造成了科技资源的配置落后于中部各省区外,其余省区的科技资源处于中游水平。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科技资源配置则较差,但陕西和四川则属于例外,陕西和四川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时期布置在此的军工企业留下的科技财力和人力基础比较好,因此具有强高的科技资源配置水平,但也要看到,因为人口众多,因此其科技效用资源配置水平并不高,这将成为制约这2个省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科技资源配置要素的区域差异

为了使结果为了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对要素得分进行转换,使最高分为100,最低分为60,公式如下:

式中:为第i省转换后的综合得分,为第i省的因子得分,为因子得分的最小值,为因子得分的最大值。

注:因资料短缺,台湾、香港、澳门未作研究

图2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

Fig.2 Regional difference of science& technology resourceallocation

为使结果更直观,用EXCEL做出科技资源配置要素直方图(图3),由图3可以知道,全国31个省市区仅仅有8个财力资源较高,占全国的1/4强一点,这说明我国的财力资源地区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其主要差别是因为政府投入的差异所造成的。北京市科技资源各要素配置均为全国最优,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市区,就财力资源来说,上海、江苏、陕西、四川、湖北、辽宁和广东等财力资源也较雄厚,特别是在独立研究机构和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经费筹集和内部支出上,这八个省市占全国的70%以上,说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比较大,而在大中型企业的经费筹集和内部经费支出方面占50%左右。而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财力资源较低。

就人力资源来看,陕西、上海、四川、湖北、江苏、辽宁、广东、吉林、河南的人力资源也较丰富,但与财力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区域差异不太明显,除了沿海外,中部的河南和湖北,西部的陕西和四川也比较高,这是因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大中型企业的布局造成的这种局面。特别是陕西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数为北京的2倍多,也成为陕西经济发展和腾飞的重要支持。而西藏、青海、宁夏、海南、甘肃和新疆等省区人力资源比较缺乏,后10个省市区仅仅占有全国人力资源的不足10%。

科技资源配置效果是衡量现实科技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同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显著的区域差异不同,科技资源配置效果差异不太显著,一方面是因为产出成果少,另一方面是产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此一些省市可以通过市场运行来改变本身的科技资源配置水平较弱的不利局面。这也是今后落后省市加强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科技资源的配置强度也是反映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由图3可以知道,与人力、财力、效果相比,科技资源配置强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几个省市,这说明在人力、财力、效果的效率上,全国水平都不太高,有许多科技资源被浪费掉,这是我国科技竞争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今后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在现有的经济水平下,发挥有限的科技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

图3 中国科技资源各要素配置水平

Fig.3 Factor alloc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resource

4 结论

通过对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区域差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到几点结论:

(1)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科技活动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对于欠发达地区,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对科技资源(包括存量和增量)进行调整和优化,鼓励技术扩散流动,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新体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科技竞争力,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2)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必须推进体制改革,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要对科技体制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发展,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科研机构与企业在体制上紧密融合,产、学、研有机联合;从整体上解决科技链与产业链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缩小科技资源的区域差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求得指标的综合值,并作出排序,不失为定量分析的一种好方法。

收稿日期:2003-06-08;修订日期:2003-07-21

标签:;  ;  ;  ;  ;  ;  ;  

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