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清
(建邺区兴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0019 )
摘要: 目的:研究南京市某社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管理对策。方法:于 2018年 3 月-2019年 3 月间随机抽样选取本社区常住户籍儿童 12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在本社区的流动儿童 120 例作为对照组,向家长下发相关调查问卷,对儿童的出生日期、接种情况及接种证件号等进行核实,分析研究两组儿童的免疫现状,并对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策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研究组本地常住儿童的全程接种率、免疫建证率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流动儿童,组间对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及建证率仍有待提升,需要通过合理的免疫规划管理改善现状,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免疫保护,最大限度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管理对策
相关研究和实践都多次证明免疫预防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国家和社会建立的传染病免疫的重要屏障。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普遍,根据百度百科摘自国家公安部的数据,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45亿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7岁以下流动少年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人。流动人口则极大地冲击了这一屏障。国家非常重视流动人口的卫生和健康,卫健委下设有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专门为流动人口提供健康服务,其中有一项,就是要为流动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一般将流动儿童的年龄限定为0~17岁,预防接种服务一般面对的则在0~12岁,重点在学龄前0~7周岁。流动儿童是许多传染疾病的高发人群,流动儿童是这一工作的服务对象,更是工作的中心。本文所研究的S处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范围较大,流动人口也比较多,流动儿童规划免疫工作一直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社区是城市的细胞,解剖一个社区,从而管中窥豹,能够从细节处看到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得与失,难与易。
不同于户籍定居的儿童,流动儿童因为其“流动”性,多数儿童甚至多年在不同的城市间流动,管理困难,预防接种工作容易出现中断,免疫效果不理想,笔者所在的城市就出现这样的状况,需要就流动儿童及面对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现状进行再研究,并对管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就自身的研究简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 3 月~2019 年 3 月间本社区户籍常住户口儿童120 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在本社区的流动儿童 120 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儿童年龄限定为均<11 岁。对照组儿童中有男性 67 例,女性 53 例,年龄最大的 10 岁,年龄最小的 3 岁,平均年龄为(5.16±1.78)岁,其中 80 例随父母务工来到本市,其余 40 例随父母经商来到本市,在本社区居住均已>183d;研究组儿童中有男性 65 例,女性 55 例,年龄最大的 10 岁,年龄最小的 2 岁,平均年龄为(5.23±1.97)岁。按例对两组儿童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对比并未发现 P<0.05 的检验值,故组间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确定研究对象后,向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以上门入户调查的方式开展研究,回收调查问卷后对指定儿童的出生日期、接种情况及免疫建证情况等进行核实,了解指定儿童的“五苗”接种情况,并以表格方式记录数据。成立相关研究小组,对指定儿童的免疫现状进行分析研讨,总结免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免疫管理对策。
1.3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 SPSS19.0 系统进行对照,就两组儿童的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分别行卡方值、t 值检验,如有 P<0.05,则可以说明差异有效性。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儿童的免疫建证率
对比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的建证率,发现研究组儿童的建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研究组儿童建证率为 100%,对照组儿童的建证率仅为 91.67%(x2=10.485,P=0.001< 0.05)。
2.2对比两组儿童的“五苗”全程接种率
对比两组儿童的“五苗” 全程接种率,发现研究组儿童的“五苗”全程接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其中研究组儿童的卡介苗全程接种率为 98.33%,百白破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97.5%,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100%,麻疹组分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95.83%,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96.67%,对照组儿童的卡介苗全程接种率为 67.5%,百白破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65.0%,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66.67%,麻疹组分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70.83%,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69.17%,详见表 1。
3. 讨论
在当下的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已经成为常态,儿童的流动附属于成人的流动,住所不固定,对流动儿童的免疫制工作,城乡结合部社区尤其责任重大。城乡结合部社区的流动儿童家长多在城市从事体力劳动工作,且工作往往并不稳定。本文研究发现,研究 组本地常住儿童的全程接种率、免疫建证率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流动儿 童,组间对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即流动儿童的免疫工作仍需改进与完善,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3.1部分流动儿童监护人不积极,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计划免疫不积极,有其主观上不甚了解的原因,也有客观上没有时间带孩子按时接种的原因。针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宣传需要更有针对性,宣传方式要多样化,如入户宣讲、社会讲座及街头传单等方式向儿童监护人普及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尤其要强调全程接种及接种免疫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地带领儿童前往疫苗接种点接种。同时服务尽量到位,如有可能可以服务上门,入户或入园、入校为孩子接种。
3.2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建证率
鉴于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给流动儿童建证立卡显得尤为必要。建议防疫人员更积极入户其办理免疫接种证,通过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实时核实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积极将流动儿童纳入常规管理, 并及时将更新信息上传至国家数据库,让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共享,这样即使儿童离开本市也不会影响孩子补种、续种。
3.3 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管理
街道及社区妇幼保健机构需要联合社区居委会、街道办及其他相关部门等,信息进行共享、互通,在流动儿童入学或入托时,幼儿园或学校要对其免疫接种证进行检查,如存在免疫接种未达标,其所在幼儿园、学校等应督促其进行未完成的免疫接种。
3.4 改变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方式
流动儿童随父母或监护人迁转时,应要求其前往当地的免疫接种点进行检查,并更换免疫接种证,对 未按要求进行免疫接种的流动儿童,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补种工作。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及建证率仍有待提升,需要通过 合理的免疫规划管理改善现状,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免疫保护,最大限度 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童乃进.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 电子杂志,2014,1(7):1265-1265.
[2]亢金玲.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 电子杂志,2015,2(23):4755-4755.
[3]王会菊.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卫 生,2015,10(20):4755-4755.
论文作者:陈 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儿童论文; 免疫论文; 全程论文; 率为论文; 疫苗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工作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