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学科:社区教育科研的理性目标_社区教育论文

走向学科:社区教育科研的理性目标_社区教育论文

走向学科:社区教育科学研究的理性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学科论文,理性论文,走向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06)01-0015-03

一、社区教育的实践活动为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提供了坚实而深厚的现实土壤

1.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活动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北欧诸国的社区教育发端于丹麦柯龙威等人于19世纪中叶创办的“民众学校”,学校以“为民众启蒙、为民众教育”为宗旨,以青年与成人为教育对象,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今天在北欧虽然很少见“社区教育”的提法,但“民众教育”却耳熟能详,内涵也大大超越了初始的民众教育,形式也是丰富多样。

美国社区学院的雏形——第一所初级学院诞生于1896年。该国的社区教育以社区学院为特色,20世纪80年代初,该类学院占美国高校总数的39%,此后的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也效仿美国的这一做法。该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及其特色的形成较大地依赖于社会、经济和人文发展的大背景。

在日本,社会教育几乎是社区教育的同义词。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就明确把社会教育定义为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对全体社会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该国开展社区教育的一大特点是依托各种专门设施,其中公民馆最具有代表性。

韩国于1970年主要在农村地区开展了旨在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新社区运动。其中的社区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展以人本革命为核心的精神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建立更有效的社区教育机制,该国又于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终身教育体制,以提高国民的教育意识,优化教育的社会环境,扩大住宅小区的文化空间和青少年的业余设施。20世纪90年代,韩国确立了符合新世纪要求的韩国人形象,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发展潜力,大力加强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建立各种相应的教育机构,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创造条件,将知识与技能融会于社区建设之中,推动社区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新加坡于1979年建立了新形态的社区教育。这类教育主要从维护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行社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以提高其国民意识。另外,还分别从满足老年人、工人群众、青年人、少年儿童等人群的需求出发进行相关机构和课程的设置,教育内容涉及休闲教育、职业及技能教育等。在新加坡,虽尚未广泛采用社区教育之名,但从各地社区中心配合民众教育组织的工作以及开展的教育活动来看,这种新型的社区教育正在积极展开。

2.国内社区教育的实践活动

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社区发展运动。初始阶段,“社区教育”这一术语并未被人们所采用,社区教育的内容及内涵更多地包含在社区发展所推行的社区精神伦理建设中。社区教育的实施,较为突出的是社会行政部门为促进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推动各级学校开展的社会教育等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加快了社会教育化和教育终身化的步伐,探索以社区为载体实施终身学习的途径。社区教育学界近年来还特别注重社区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强调社区教育关系着未来社区与社会的发展,并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国民中学与社区的结合、开展“社区妈妈教室”活动与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是该地区社区教育的特色。

公民教育是香港实施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成立于1986年5月的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是推动公民教育开展的主要机构,该机构旨在鼓励各界人士推广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社区照顾”(community care),又称为“社区关怀”,是由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主持并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一项社会福利服务活动。“社区照顾”是将社会工作观念和广义的社区教育观念融于香港实际生活和具体社会环境之中的一种独特做法。

在我国大陆,社区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活动。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社区支援学校阶段,即学校把社区作为“第二课堂”来帮助中小学的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时期的社区教育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90年代初期是学校回报社区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向社区开放,并为社区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社区教育的对象也从中小学生向社区居民拓展。90年代中、后期是社区、学校“双向服务”阶段。这一阶段又重新体现为学校通过服务社区来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以及优化学校的周边环境,而社区则利用学校的资源来积极拓宽社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向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教育与社区互动的方向发展,社区教育的对象也逐渐扩大到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的层面。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和城镇,已初步构建起以社区学院和为社区服务的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以居委会、村的社区学校教学点和村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体系和培训网络。以上海为例,截至2002年的统计,上海几乎所有的街道、乡镇都已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活动,并已建立了200多所社区学校,部分区、县还完成了所有街道和乡镇社区教育网络的构建工作。近一年多来,社区学校的数量更是有增无减,社区教育网络的构建工作向更加具体化、操作化方向迈进。社区教育学科的建设受社区教育实践的影响,而丰富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又为其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急需理论的指导为构建社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内部动力

社区教育在我国走过了近20年的历史。近年来举办的全国性社区教育理论研讨会主题明确、角度多样,为社区教育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自“八五”至“十五”,由一批社区教育专家领衔的国家级、省部级、地区级课题研究也形成了大批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但是,应该看到,当前的社区教育实践经验仍然不尽完善,理论研究成果不够体系化,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和滞后所造成的,从而给社区教育的实践指导带来阻碍。社区教育对国民素质与建设新型小康社会的意义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教育的实践活动如何更好地开展,更快地推进,较大地依赖于相关理论的指导、指引,要求理论为其提供努力的目标与方向;社区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定位与目标、功能与任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课程和教材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尽快加以理论总结和提升,以跟上社区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所以,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对理论的迫切需求与依赖为社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基础。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区教育学科建设准备了外部条件

我们生活的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知识社会,而社区又是社会的细胞,所以,某种程度上而言,建设学习型社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过渡,社区的功能不断丰富和强化,要求社区替代单位来承担教育功能、后勤服务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医疗保健功能、交往功能等成为客观必然。随着社会的功能逐渐集中于社区,社区教育在整个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突显。

21世纪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竞争。而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都强调每个人需要有机会发展自己,这一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和教育过程,需要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衔接起来,需要把工作的、职业的培训与社区教育衔接起来。由此看出,社区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形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社会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同时,收入逐步增长,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不仅要求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更要求有良好的社区教育,以满足精神的需求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社会转型及其带来的城市结构变化扩大了社区成员的异质性,社区成员的素质状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且还引起人口结构变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如独生子女、核心家庭、人口老龄化等现象的出现,另外,社区内的下岗待业人员、提前退休人员等也加大了人口结构的多样性。这一系列的变化均对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社区教育产生了需求。

上述社会发展对社区教育产生的巨大而强烈需求与其现有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所以,构建社区教育学科建设,以更好地推动其实践活动的开展,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成为当务之急。

四、社区教育工作者为构建社区教育学科建设准备了人员力量

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全国各地社区教育实验区中的实践工作者和相关的理论研究人员,而且还有广大的专职社区教育研究群体,如上海市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下设的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金山社区学院等单位的社区教育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北京市教科院、北京师范大学的社区教育研究者;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以及各个地方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协会中的社区教育研究者们等等。这些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对社区教育事业的热心参与、投入为其学科建设准备了必不可少的人员力量。

五、现有的社区教育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社区教育走向学科化提供了理论平台

1.国外社区教育专著

社区教育不仅有实践经验的基础,而且还有理论研究方面的积累。国外有关社区教育方面的专著有:Cyril Poster and Angelika Kruger,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Third World,London:Routledge,1990; Cyril Poster and Jurgen Zimmer,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Third World,London:Routledge,1992等。

2.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教育著作及译著

我国台湾地区出版了许多社区教育方面的著作及译著。如《社会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会主编,1973)、《学校与社区之关系》(张乃藩译,1975)、《社会教育新论》(李建兴著,1981)、《各国社区教育》(台湾社区教育学会主编,1982)、《社会教育与国家建设》(李建兴著,1985)、《中国社会教育发展史》(李建兴著,1986)、《我国社会教育析论》(陈意兴著,1992)、《社会教育多元论》(林胜义著,1993)、《社区学校化》(台湾社区教育学会主编,1996)、《成人学习者,成人教育与社区》(Stephen Brookfield著,李素卿译,1997)《社区终身学习》(台湾社区教育学会主编,1999)、《台湾社区教育发展之研究》(林振春著,1999)以及《学校、家长、社区合作教学:小班教学工具书》(林惠真,廖金春等著,1999)等。

3.我国大陆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就我国大陆来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下,社区教育研究课题均列入“八五”、“九五”国家或教委级重点课题。“八五”期间,由原上海教育局袁才局长牵头,上海、天津、辽宁、江苏南京、四川成都、浙江象山等地联合开展了中国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历史价值的研究成果。“九五”期间,以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为课题组长,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包括港澳地区)开展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诞生了一批有价值的阶段性成果,如《社区教育的理念及在中国大陆的推行》(厉以贤)、《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叶忠海)、《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黄云龙)、《社区教育与文明街道建设整合的探讨》(郑淮、王亚军)等。特别是1996年,上海市教育系统成立了“上海市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在中心主任叶忠海教授的主持下,开展了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完成了十万余字的《中国特色的现代社区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总报告,并完成了《社区教育发展中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黄云龙)《社区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杨少鸣等)《上海市社区教育政策研究》(王顺霖、曹明珠、范传伟)、《现代化进程中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委员会管理现状与运作新模式构想》(刘培鸿、詹伯安、陆永康、贾锡均等)、《社区教育的国际比较》(杨应崧、王恩发等)、《发展社区教育,提高生活质量》(孙玫璐、郜岭)等七篇研究分报告或专题论文。与此同时,该中心还对上海市民素质开展调查研究,完成了《世纪之交上海市民素质调查研究报告),以后又与无锡市委政策研究室联合,完成了《世纪之交无锡市民素质调查研究报告》、《无锡市街道、居委干部素质调研报告》。就我国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社区教育论著而言,据不完全统计,1980~1995年共出版著作19部,发表论文168篇;到1997年出版著作达30部。

4.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构建社区教育学科的哲学基础,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理学的区域理论、社会学的阶层理论等为社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心理学、成人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对社区教育教学论的建设提供了心理依据;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对揭示社区教育学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系统论、控制论的出现,为社区教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总之,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都为社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材料和可依照的论据。

(本文系国家课题《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专题论文《走向学科:社区教育科学研究的理性目标》的节选部分,课题批准号:BKA010103)

标签:;  ;  ;  ;  

走向学科:社区教育科研的理性目标_社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