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效果,有利于促使人们依据四时变化规律合理调节养生方法,对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春夏养阳的中医养生机理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论证了春夏养阳中医养生机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机理,并结合实例,探讨了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机理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医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养生观念愈发强烈,中医养生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法中的重要理论,是指依据季节的交替变化特点,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从而实现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基于此,本次研究探究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流程报道如下。
1.春夏养阳的中医养生机理及应用
春季发芽、夏季生长、秋季收割和冬季贮藏是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春季和夏季,由于光照充足,事物呈现生机盎然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气候过于湿热,容易导致阳气损耗过多,加之食用寒冷的食物,进一步加剧了阳气的损耗,因此,需要补充适当的阳气,这就是春夏养阳的中医养生机理[1]。
《素问》中指出,心脏是生存的基本,是阳气的储存库,夏季的火热之气会与心脏的阳气相通,产生外热内需现象。这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同出一辙,如在夏季,地表燥热而地底多凉爽,地表水温热和井水清凉就是其典型例证。在人体内,阳气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浮动,春季和夏季,人体的阳气会外散至身体表面,表现为体表多汗而胃肠寒冷、体内湿热、食欲不佳,严重的甚至出现排泄困难。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五月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外散至体表,脾胃虚冷,由于体内的阳气过于虚弱,需要穿几层衣物,实现抵御体寒的目的。《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应依据季节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作息的时间,春季,太阳光照的时间较短,应适当增加活动的时间,促进阳气外散,迎合春季万物生长的发展之势。夏季的太阳光照时间较长,因此,应加大活动量,早睡早起。在春夏季饮食的搭配中,应适量增加生姜、葱和蒜的摄入量,补充适量的阳气,改善脾胃虚冷状况。同时,应使用温热的药物烹调食物,实现对体内阳气不足的弥补。在选择中药处方时,应尽量选用温热的药品,添加适量的桂枝和薄荷,实现补阳的功效。
例如,“冬病夏治”就是春夏补阳中医养生理论的实际应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为阳气虚弱的体质,在春夏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频率较低,秋冬季的发病次数显著升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治疗时,必须依据该疾病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在春夏季,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补充阳气,实现减少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在秋冬季节发病次数的目的。针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在夏季三伏天采用口服培补脾肾的中药制剂,加之背俞贴敷疗法的辅助,实现补充体内阳气的作用,降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次数。
2.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机理及应用
秋冬季节,天气较为寒冷,肌肤表层收敛,使得阳气在体内过度聚集,加之人们喜好辛辣食品,也加剧了阳气在体内的累积,因此,秋冬季节,应注重保全阴分,这就是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机理[2]。
《素问》中指出,肾是封藏体内阴气的基本,是阴气的储存库,秋冬季的阴寒之气会与心脏的阴气相同,产生外阴内虚现象。在自然界,冬季的地表温度较低,地底温度较高,井水的温度较地表水的温度高就是其典型例证。在人体内,秋冬季节,阳气会逐渐由体表收敛在体内,使得体内阴液相对不足,若不能及时培育阴血,会导致体内的阴阳不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秋冬季节,体内阴虚之人容易产生秋燥,应通过适量食用滋阴补血药品的方式,实现对阴液的补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在十一月,人体内的阳气增多,肠胃燥热,需要赤裸身体,实现散热的目的。《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应依据季节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作息的时间,秋季,太阳光照的时间较长,应适当降低活动的时间。冬季的太阳光照时间较短,因此,应减少活动量,早睡早起,实现补阴的目的。在秋冬饮食的搭配中,应适量增加清淡食物的摄入量,补充适量的阴气,改善脾胃燥热状况。如某地一个古老的习俗,每逢三九之分,必服用滋阴降火汤,就是秋冬养阴中医养生机理的典型应用案例。在配比滋阴降火汤的过程中,通常选择滋阴补血的药材如熟地黄、知母、栀子、金银花和灯芯草,从而促进其补阴功效的充分发挥。
例如,某患者患有哮喘病5年有余,在秋冬季节,每逢秋冬季节,病情加重,该患者晨间会发生阵发性干咳,午后则会出现潮热和燥汗症状,同时伴有腰痛和喜怒无常症状。在上述症状出现伊始,未能充分引起患者的注意,随着时间的累积,该病症的发病特征日趋明显。患者于该疾病发作时采用六味地黄丸配合养阴清肺丸进行治疗,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疗效,但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现象,无法从根本上治愈该疾病。于是,患者去医院治疗。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明确患者的发病特征,利用中医养生中的秋冬补阴理念,于秋冬季节为患者培补阴分和收敛肺气,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为其熬制中药滋阴降火制剂,实现了对哮喘症的有效治愈,该疾病于次年再无复发。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机理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在春夏季进食适量增加生姜、葱和蒜的摄入量,选择温热的补药,有利于实现对脾胃虚冷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在秋冬季,通过适量食用滋阴补血药品,配合清淡的饮食结构,有利于实现对脾胃燥热状况的有效改善。因此,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养生机理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应用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冷玉琳.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本义及四季养生[J].现代中医药,2016,3602:65-67.
[2]王志清,胡佳奇.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J].河南中医,2016,3607:1123-1125.
论文作者:索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阳气论文; 秋冬论文; 春夏论文; 中医论文; 机理论文; 患者论文; 季节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