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_政治论文

“三个代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_政治论文

“三个代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政治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是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也与民主政治建设密切相联。这不仅因为政党 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而且因为“三个代表”与民主政治建设在内容上有着内在的逻 辑联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政治建设和政治改革为其打开更广阔的通途 ;发展先进文化,必然要求发展先进的政治文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包 括广大人民的政治利益。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代表”不仅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民主政治建设只有贯彻和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 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必须把坚持“三个代表”与推 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统一起来。

一、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进和科学把握民主政治建设的进 程。

(一)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认真总结和吸取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

“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和代表性的要求。在社 会主义建设时期,执政党的这种先进性和代表性,主要是通过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有效领导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成效来体现的。其中,是否重视和正确对待民主政治建设 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能否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前苏联和中国社 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集权专制,藐视民主,不 能坚持“三个代表”;不思变革,政治僵化,不能坚持“三个代表”;搞“大民主”, 政治极端,不能坚持“三个代表”;放弃原则,西化倒退,不能坚持“三个代表”。因 此,只有既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又保证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坚持“ 三个代表”,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二)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社会结构和社 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对民主政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坚持“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当前,就民主政治建设的国内环境来说,面临着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新问题。

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社会经济生活模式, 呈现出了日益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社会阶层多样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 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收入分配多样化 。从一元社会到多样化社会的转变改变了各类人群的社会经济地位,过去曾属优势群体 的一些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政治地位受到了威胁,社会失落感久久不能消失;一些人借 助转型期的制度短缺,聚集了大量财富,成为变革的受益者和优势群体的成员;与新的 经济形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新兴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提出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各种要求 ;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中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面对贫富差距的扩大,产生了相对被 剥夺的离心情绪,等等。在社会转型的结构性变动中,不同阶级、阶层间经济利益和社 会政治地位的变动带来的摩擦与激荡,在政治上多表现为对现实政治权威的挑战,从而 对政治建设和政治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就必须进一步 发展民主,调动全体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党要始终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在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中高扬先进政治文化的旗帜,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切实的文化支持和制度保障;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通过政治建设和政治改革,构筑一个有别于以往的民意表达机 制和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使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不断得以增强和巩固。

(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国际大环境 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坚持“三个代表”,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与世俱进。要认真研究和对待国际环境的变 化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

要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不仅对中国经济具有 极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也将产生重大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经济全球化 和西式政治民主化对我国进行政治攻势,试图使我国走上西方民主的道路,这是对我国 最大的政治挑战;中国要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 规则的要求,改革和调整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体制,这表明,我国的政 治建设和政治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国内制度安排与国际制度安排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这 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认真研究和对待世界新科技革命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扩张,对我国政治生活的 潜在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互联网的发展,为政治宣传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也为大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因而给发展民主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其负面影响 也是决不可忽视的。互联网使相异的政治观念得以迅速传播,使传统的政治控制方式难 以奏效,从而给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更增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复 杂性和艰巨性。

要认真研究和对待世界民主化浪潮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伴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也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席卷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这股浪潮中,绝大多数国家是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为价值取向的,因此,就 其总体而言,这是一次资本主义民主化的浪潮。在被卷进这股浪潮的国家中,有的国家 的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的国家盲目照搬西方的民主 模式却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的混乱。世界性的民主化浪潮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也是 双重的。社会主义民主不能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道背道而驰,而应批判地借鉴和吸 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但是,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又必须坚定 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发展方向,必须有利于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这就需 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从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 。

二、完整准确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理论

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对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理论。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理论, 对于我们按“三个代表”要求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是非常必要的。

(一)战略地位论

邓小平提出、江泽民多次重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战略地位的一个核心思想。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揭示了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只有建设和发展民主政治,人民群众才能真正 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才能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民主,就 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刻阐明了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和支持;民主政治 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 标。

(二)目标任务论

概括而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政治 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1、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发展民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邓小平认为: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 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这种社会 主义民主区别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 这种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行过程中则坚持民主与专政、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民主与 集中、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发展民主,必须着眼于制度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和江泽民多次强调,为了保障人 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 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发展民主,必须将民主的原则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邓小平指出,要通过民主 建设,充分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 主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民主和实行法治,就是要使人民“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 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2、健全法制,依法治国

要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的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 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揭示了依法治国的主体, 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和文化事业;依 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以及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依法治国的方 式,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治理国家;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 证国家各项活动都依法进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的提出,把邓小平法制思想发展到了新境 界,解决了国际共运史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治理的方式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 大贡献。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针 。“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有法必依”,是对守法的基本要求,“ 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基本要求。 这个基本方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 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提出依法治国 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认识的新进展,体现 了辩证的治国理念,是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重大发展。

3、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新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揭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首先,经济体制改革 的推进,必然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强 大动力。社会主义民主就其阶级本质而言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类型。但是作为社会 主义民主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政治体制,存在着缺陷和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了人民 民主的实现,影响了民主政治实施的范围和实现的程度。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就 在于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民主的实现形式和程序。

新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1992年6月9日,江泽民 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谈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指出:“我们的改革是社会 主义改革,是对存在弊端的原有体制的革命,目的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更加增强生机与活力。”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包括相互联系的两层涵义:政治体制改 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界定要求我们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 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是对存在弊端的原 有体制的革命。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一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党群不分、政群不分、 高度集权的体制。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实质上就是从原有高度集权体制向民主法制体 制的根本转换,因而它也是一场革命。对政治改革性质的这一界定,要求人们一方面要 以革命的精神勇于进行体制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政治体制改革。

新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规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 的十三大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定为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把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概括为: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 、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新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 大报告中,提出了新形势下政治体制改革的五项任务: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三)原则方法论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指导民主 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1 995年7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一次演讲中说:“在我国发展民主,无疑要从自己的国情 出发。在民主的性质、内容、形式和制度上,都必然带有中国的特点。”他在“七一” 讲话中重申: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 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 和文化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要求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初级阶段的这种相对落后性,要求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 眼前的实际出发,任何脱离中国国情,超前于经济文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民主建设 ,只能是空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在党的 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

评判民主政治建设要有科学的标准。概括邓小平、江泽民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 可以归纳为四个标准:一是生产力标准,二是人民利益标准,三是社会主义标准,四是 国家利益标准。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任何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在理论上 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三、正确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及趋向

近年来,国内国外、党内党外,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和未来走势,非常关注, 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看法,形成了一些现实焦点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而 应该加以认真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党中央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

(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问题

近年来,国外国内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一些人认为,中 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搞得相当成功,而政治体制改革却没有什么起色;有人认为,超前的 经济体制改革和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点;国外甚至还有人认为, 中国只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重视政治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 革。这些议论都是不正确的。

第一,我们党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也重视政治体制改革。从改革的逻辑上说,经济 与政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我们只重视经济体制改革 ,不重视政治体制改革,那么,上层建筑束缚经济基础的发展,我们能够取得这样大的 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吗?实际上,这些年来经济改革之所以没有走回头路,从根本上说 是得益于政治体制改革。从改革的理论上看,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是我们党的整个改革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对如何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系 统的理论。从改革的实践上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若干重大进展。我们通 过改革人民公社体制,通过党政职能分开和政企分开的改革,通过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了基层和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们通 过健全党内民主体制,通过完善和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推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明显地上了一个大台阶;在法制建设和司法体制的改革上,立 法、司法和守法诸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说我们 党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要正确认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时序选择问题。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谁先谁 后?从理论上说无非是三种方案:或政治改革先于经济改革;或经济改革先于政治改革 ;或两种改革同步进行。至于哪种方案最优,其评价的标准就是看哪种方案更加符合实 际,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我国改革的实际进程来看,改革的重心 和时序选择确有轻重缓急和先后之别,但又是大体协调推进的。具体地说,我国的改革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走的是以经济改革为先导,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在互动中 协调推进的道路。作为改革先导的经济改革,为政治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 基础;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互动又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政治保障。这是一 种改革成本与风险成本较小的、成功的方案。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 会全面进步的事实,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所以,从总体上说,“滞后说”是难以成 立的,不能以“滞后说”来解释我国改革的这种改革选择。

第三,要看到政治体制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还不适应经济改革的要求。多年的政治 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但是,日益深化的经济改革,对政治改革不 断提出新的要求,而现行的政治体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譬如,政企关 系还没有真正理顺;政府职能还没有真正转换;政府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还不能适 应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使经济改革和政治 改革在新的平台上达到新的协调和平衡。

(二)关于如何进一步推进民主建设的问题

民主建设是整个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中心内容。当前,对于在中国要不要发展民主, 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对于怎样推进民主,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 思路,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主张从扩大基层民主入手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主张从发 展中产阶层的社会民主入手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主张从完善宪政民主入手推进我国 的民主化进程;主张从完善党内民主入手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

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和“七一”讲话以及其他中央重要文献的精神,我们把党中央关 于推进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为: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国家民主,发展党内民主;通 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基层民主的内容主要是民主选举、民 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基层民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民众不断学习民 主政治知识的过程。它可以形成一种民主的文化氛围,大面积地进行民主观念的传播与 技术训练,可以在政治阻力较小、实施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去切实地探索和总结民主建设 的经验,渐次积累,自下而上,逐步扩大和推进全社会的民主进程。

在我国,国家民主与人民民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 家的主人。人民民主是国家民主的本质内容,国家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在我国 现阶段,国家民主的制度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民主实质的根本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和民主 权利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形式,因而它是国家民主的基本阵地。推进国家民主,就必须进 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民主决策功能、民 主参与功能和民主监督功能。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是我们党的一个 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在整个社会主 义民主建设中处于核心和关键地位。根据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精神和我们党目前 的实际情况,发展党内民主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发展党内民主,要致力于保障 党员民主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建立党内民主机制和实行党内民主决策。第二,发 展党内民主,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尤其要规范这项制度的运作程序。第三 ,发展党内民主,既要有利于不断增强党的活力,又要有利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第四 ,发展党内民主,还要完善党内组织制度,真正落实党的各级组织机构的既定职权。

(三)关于加入WTO与政府改革的问题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 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这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 中,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是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入WTO后, 我国将直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竞争,表 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WTO 的条款大部分是针对政府的,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规则,都是政府制定的。所以, 要“入世”,政府必须首先“入世”。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机构经历了三次大的改 革,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所进行的机构改革,在实现“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原 则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 不小的差距,面临着“入世”的挑战。在政企关系上,政府还没有完全从企业活动中超 脱出来,长期直接干预企业的老办法还在沿用。尤其是政府与国企的关系,与WTO的非 歧视性原则发生冲突;在行政审批制度上,繁琐的行政审批不仅带来了官僚主义和经济 的低效率,而且与WTO的市场准入或开放市场的原则要求发生矛盾;在决策体制方面, 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拍胸脯、拍脑袋、拍屁股”的决策现象,这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适应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在行政执法体系方面,我 们的依法管理体系还很不完善,还有不少空白点,现有的法规有不少条款与WTO的原则 是相冲突的,政出多门,法规相互打架的现象也未完全杜绝;在政务透明度方面,加入 WTO以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封锁信息和妨碍信息传播的许多观念和做法面临改革 或淘汰,非涉密的“暗箱操作”,与WTO的透明度原则是不相容的。

面对加入WTO所面临的挑战,必须对我国目前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进行全方位的 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更新管理理念,政府要把自己从万能的政府 转变为有限作用的政府,从一个干预的政府转变成一个服务的政府,从主要是为国有经 济服务的政府变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政府。要缩小管理范围,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的经济角色将不再是社会资源的指令性配置者和直接生产的经营者,而应转变为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服务者、监督者和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其基本职能,是制定政策法规 ,维护市场秩序,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稳定经济增长,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平 衡物价水平,调节收入分配。要转变管理方式,从“指挥式”管理转向“服务监督式” 的管理,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转向主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从主要依赖行政审批 转向依法管理,大力培育和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使它们成为承担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具 体组织者和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要提高管理效率,规范政府运作程序,减少中间环 节,加速实现政府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 ,要根据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向社会公开有关政策和法规。最重要的是,政府工作 人员只有真正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摒弃“官本位”观念,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牢固树立服务企业、服务民众的观念,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现代行政管理体 制。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三个代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