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算器论文,小学数学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计算器是否适合小学生使用,国际上有三派意见:
第一派主张在小学里使用计算器。理由是:(1)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上已普遍使用计算器,小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一种必要的能力;(2)可以减轻计算负担,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概念和进行推理思考上;(3)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派主张禁止在小学使用计算器。理由是学生会依赖计算器,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低下。
第三派是既不反对又不主张,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
经过多年的争论和实践,目前已逐步趋向一致意见:计算器必须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现代的袖珍计算器上能够做几乎所有从幼儿园到大专教学的一切数学运算,这一事实,必定会影响数学课程的改革。
我前年去日本讲学,了解到日本经过多年的争论和试验,已作出结论:低、中年级不用,高年级开始使用,并把这个结论写入大纲中。我在日本听课,高年级学生都使用计算器,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我也赞成,低、中年级不用,高年级用的意见,这是两全其美的做法。在低、中年级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旨在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练好基本计算技巧;到高年级可以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既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又能有助于解决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减轻计算负担,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数学概念和推理思考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在国内,目前对这个问题尚未触及到。教师们认为,反正大纲、课本中都没有提到,毕业考试又不能带计算器,何必自找麻烦呢。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小学数学课程的现代化问题已刻不容缓。该是讨论计算器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时候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搞试验,教育杂志上可以展开讨论。本文就作为第一个发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我除了找一些学校试验外,还亲自上试验课。今年7月中旬在西安举行的尝试教学理论讲习会上,我借五年级班上了一堂“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课堂上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这堂课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做了大量的练习,完成了过去三堂课都无法完成的练习量。现把这堂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在简单的求平均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会解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2.引导学生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初步渗透数学化归思想和转化思想。
3.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思想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尝试把计算器引进小学数学课堂。
5.突破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采用小组教学、游戏教学等形式。
二、教学准备
预先把全班分成五或六组,分发统计表,预先填好数据,每个学生带计算器并学会简单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最近报上频频传来好消息(放投影片,映出):
1.双桥乡小麦平均亩产480千克;
2.新城水泥厂上半年平均月产水泥12000吨。
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要求学生回答平均亩产、平均月产)
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今天开始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放投影片,映出:
五年级一班为希望工程捐款
第一组27元
第二组32元
第三组39.6元
第四组32元
平均每组捐多少元?
2.各人列式计算,然后得出解题规律:
求平均数的基本关系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师:不管题目的条件怎样变化、复杂,但还是按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的解题的基本规律来思考,找到解题的线索。
(1)在上面投影片上盖上复合片,增加各组人数一项就改变成尝试题(向学生指出这就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五年级一班为希望工程捐款
组别 人数 捐款数
第一组 9人
27元
第二组 10人
32元
第三组 11人
39.6元
第四组 8人
32元
平均每人捐多少元(取两位小数)
小组集体讨论、列式解答,允许用计算器。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27+32+39.6+32)÷(9+10+11+8)≈3.44(元)
师:为什么要用约等于号?
(2)再改变条件把各组的捐款数改成平均数。改变成第2道尝试题:
五年级一班为希望工程捐款
组别 人数每人平均
第一组 9人 3元
第二组 10人 3.2元
第三组 11人 3.6元
第四组 8人 4元
全班平均每人捐多少元
引导学生仍按求平均数基本解题规律思考: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9+3.2×10+3.6×11+4×8)÷(9+10+11+8)≈3.44(元)
关键在于怎样求出总数量。
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可能会提出能否把4个组每人平均捐款数相加再除以4,求出全班每人平均捐款数。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结果是3.45(元),说明有误差。再对照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解题基本规律,说明这样计算是不准确的。
(3)把上面3道题进行对比,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并指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都可按照解题基本规律思考,找到解题方法。
(三)分组尝试练习
预先分发小组“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统计表”,各组用计算器计算,填写统计表。小组里6个同学可分工合作,完成任务。6个组开始比赛,看哪个组又快又对。
各组比赛时,播放音乐,教师巡回观看。结束后,各级报出结果。除了比速度、成绩外,再比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并同国家标准对照,再比哪一组达标人数多。
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统计表
五年级__班__组__年__月__日
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立定 仰卧 语文 数学
(岁) (厘米)(千克) 跳远 起坐 成绩 成绩
(厘米)次/分(分)(分)
身体素质的平均值表
身高 体重立足跳远 仰卧起坐
男133.8 28145.7 28.6
女134.1 27.9 136.4 25.8
(四)课堂游戏
1.分组竞赛 写出表示平均数的词语,如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估计学生可写出:平均温度、平均体温、平均亩产、平均产量、平均高度、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植树数、平均人数、平均价格、住房平均面积、平均寿命等。
2.飞标(或转盘)平均命中分数比赛 分成两组,一组5人,一组6人,每人投2次。各级学生用计算器迅速求出结果。
(五)课堂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