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课程正规化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史研究论文,课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63-(2007)05-0099-07
一、问题的重要性
1、加强科学技术史教育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人文化等趋势,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研究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宽阔的学科知识面、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既通晓“科学”又有“文化”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新形势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的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科学技术史是再现科学整体发展、汇通文理的学科。它是既具有人文科学特征,又具有实证科学特点的“交叉学科”,是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行大学生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技术史在不少高校走进了非科学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因此,大力加强和完善科学技术史教育既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2、完善科学技术史教学是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史教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既通晓“科学”又有“文化”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形成,必须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这种知识结构的建立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研究生课程既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所大学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进行学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展现渠道。我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建设了有若干学位授予点的硕士和博士培养体制。但是各学位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及其教学方式等千差万别。对比发达国家,我们的课程体系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程结构,还是实施方案,均不能适应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了解国内科学技术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其与国外的差距,对于优化我国科学技术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概况与特点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国内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课程设置状况,我们采用区域抽样法选择了国内具有科技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5所高校和1个研究所作为调查样本,6个单位覆盖了我国66.7%的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他们研究生培养历史较长,其科学技术史课程设置情况应该能够代表国内该学科教学的整体状况。(以下行文中将样本单位名称分别简称为:X[,1]、X[,2]、X[,3]、X[,4]、X[,5]和X[,6])我们依据样本单位的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分析其课程设置概况与特点。
各高校(所)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课程主要由学位课、选修课、教学实践(科研调查)三部分构成。其中学位课和教学实践为必修课。
1、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学位课概况
学位课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具体课程名称见表1。
从表1和表2可知,六高校(所)共开设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学位课程28门,X[,4]开设门数及学分都名列第一。
六高校(所)完全重合的课程是第一外国语,其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四所高校(所)均开设的课程是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史。
其余学位课的设置各有特色:X[,6]和X[,1]注重科学技术史基础理论和方法教学,开设科学编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等课程,为学生从史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重视角研究科学的历史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另外,X[,6]有77.78%的学位课与其他院校重合,由此折射出该单位作为国内科学技术史研究国家队的地位。X[,2]和X[,4]开设的世界科学史和世界史、中国科技史、科学思想史课程,为学生进行史学研究增加必需的知识和人文底蕴。X[,3]将一系列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学位课,反映出他们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时代对人才要求的考虑。X[,5]开设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课程,彰显出该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2、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选修课概况
各高校(所)选修课更是缤纷异彩,在开设的51门选修课中,只有生物学史三个学校重合,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和科技考古研究方法(科技考古概论)分别两个学校重合,其余课程均不重合。(见表3)
从表2和表3可知,X[,6]开设的选修课门数(17门)及学分(48分)都名列第一。且课程涉猎面非常广泛,数学史、天文学史、医学史、技术史、科技史经典著作选读、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专题、现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问题、科技战略导论等,不仅有理论教学,还有案例分析,既注重定性方法的教授,又开设科学文献计量学教授定量分析方法,还开设中西科学文明比较研究、殖民、传教与近代科学传播、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等国际化课程,充分显示了该单位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X[,2]和X[,4]按照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要求设置选修课,涵盖了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的绝大部分领域,X[,4]同样重视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开设了科学计量学课程,X[,2]开设科技史模拟实验很有特色,在突出科技史课程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X[,1]开设的化学史、医学史, X[,3]开设的文物保护和冶金考古系列课程以及X[,5]开设的农业史等课程,显示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优势,也为学生从事相关研究提供了必需的知识。X[,1]同样也开设了国际化课程——日本科学技术史与科技政策。
3、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教学实践课概况
从表4可知,六高校(所)在教学实践课程设置上差别不大,共设5门课程,其中4门课程为2所高校重合。X[,4]开设的科研调查独具特色。
整体来看,六高校(所)开设的科学技术史课程共84门,包括学位课28门,选修课51门,教学实践课5门。通过了解各高校(所)课程设置状况,不难发现国内科学技术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设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六高校(所)公共政治课和第一外国语课程重合率分别是83%和100%。反映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对学生政治素质和外语能力的统一要求。其次是科学技术史和自然辩证法,六高校重合率是66.6%。(见表5)
第二,专业课设置突显各高校(所)学科优势和特色。除政治、外语和科学技术史课程外,在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各个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课程设置多样性特点突出,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重合度较低。82%的课程六高校(所)完全不重合;三所高校重合的课程有1门,即生物学史,占总课程的1.19%;两所高校(所)重合的课程有11门,占总课程的13%。(见表5)二是课程体系内容充分发挥各高校学科优势,具有十分鲜明的院校特色。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专业一直走的是分科史研究的道路,所以各高校对科学技术史研究重点不尽相同,体现在科学技术史专业课程体系上也就千差万别。
第三,必修课和选修课占总课程的比例与国外高校有明显的差距,见表6。
三、国内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比较国内外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状况,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不足。
首先,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最大的差距在于作为科学技术史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课程较少,课程内容单一,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偏少,前沿性和前瞻性课程更是凤毛麟角。
其次,课程设置体系缺乏公融性。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之外,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甚至有的按三级学科设置,涉及面窄,较难体现科学技术史交叉学科之特性,很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史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第三,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数目偏少,研究生没有足够广泛的选修科目以建立宽广的知识结构。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在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自主选课时受到很多约束。各高校间缺乏课程资源共享,跨校选修更是困难。
第四,课程实施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不利于师生交流,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独立研究能力的提高。
四、建议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
1、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考和规划我国科学技术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把科学技术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在世界教育发展改革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研究,放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史方向的转变和我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结构、队伍结构的大前提下来规划。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习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推进科学技术史教学改革,培养既懂“科学”,又懂“文化”,具有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宽口径高级优秀人才。
2、走正规化、品牌化教学改革之路,按一级学科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适应科学技术史作为理学一级学科的现实,建立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要特色与共性并存,抓住反映学科本质的共性,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科学史理论素质训练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实现规范化、国际化。
(二)按一级学科要求设置研究生课程的基本原则
科学技术史教育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能力、追求创新、整体优化。具体而言应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1、科学性:既要符合国家对硕士研究生规定的标准,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注意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二是课程门类在覆盖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更重在少而精、起点高、内容新。三是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知识的更新;四是加大选修课设置的比例和种类,增大选修课的学分要求,给研究生留有决定自身的侧重点和兴趣发展的空间。
2、综合性:宽口径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课程体系中既要有公共的加深基础理论的课程,还要有拓宽知识面的课程;不仅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而且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还要适应学科交叉、设置跨学科的课程,为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跨学科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前沿性和前瞻性:课程体系既要有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又要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为研究生介绍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和前沿动态,一些课程可以积极引入国际化内容,使课程尽量与国际名牌大学接轨。着力培育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为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提供必要的保证。
(三)构建面向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1、大学科学技术史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构建大学科学技术史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从大学科学技术史教育目标出发,以科学技术史课程设置基本原则为指导,形成课程结构合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与优化的整体性系统,即二类三层次四部分课程体系。
二类是指整体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两类课程的比例视学科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且专业层次越高,其选修课比重越大。三层次是指科学技术史教育课程设置要适应本科生层次、硕士研究生层次、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需要。本科生层次课程内容以定性为主,偏重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着眼于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硕士研究生课程侧重于科学技术史现状和发展研究,着眼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特别是定量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课程以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为主,重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和宏观与微观的融通,着眼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四部分是指将大学科学技术史教育课程分为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和研讨课程四个部分。
2、课程结构和内容
按一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除公共课外,课程结构分四个层次: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和学术研讨课(见表7)。前两类为必修课,后两类为选修课。
平台课程。平台课程是科学技术史的基础理论课程,它反映学科本质的共性。它由学位课程与限制性选修课程构成。学位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介绍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按一级学科范围设置)。如科学技术史、科学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限制性选修课程则是本学科必备的相关理论知识,如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计量学和科技政策导论等课程。平台课程能够使研究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大的公融性,因而它适用于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所有专业,是整个学科硕士研究生必修的课程。
方向课程。按专业方向根据各个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设置不同的方向课程,以满足研究生对研究方向中专业知识的需求,使研究生对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有清晰的了解,对专业知识有较好的掌握,也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修课程。原则上各个高校应尽量多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供研究生选读,以拓宽知识,启发创新。如开设科学技术史学科深层次知识的课程、计算机、信息处理类课程等。如若师资缺乏,可考虑外聘教师,或允许研究生选读其他高校本学科相关课程,只要考核合格,承认其所修学分。这样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享受外校的课程教学成果,对于促进本学科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建议各个高校,选修课中至少要开设物理学史和生物学史,因为正是由于现代物理学革命和现代生物学革命的同时兴起,世界科学史才跨入现代科学史的新纪元,二者同为现代科学革命的前导和主流,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研讨课程。研讨课程可分为两类:一是本学科学术讲座与研讨,由本校或外校资深教授,或者对某一研究领域有独特研究的专家,给研究生介绍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开拓学生视野;二是跨学科的学术讲座与研讨课程。研究生可以跨学科、跨学院甚至跨校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以增加研究生的信息量,使研究生对跨学科领域的发展状况有初步的了解。研讨课程要求研究生就某一课题进行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组织研究生进行研讨,并将综述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
〔收稿日期〕2007年1月27日
标签:科学论文; 研究生论文; 课程设置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 课程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大学论文; 历史学论文; 一级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