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_安红霞

“互联网+”与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_安红霞

白银市第八中学 甘肃 白银 730900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 +”的方式,对新时代中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新时代;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的中小学生主体是生活在物质丰裕条件下的新时代,他们聪明伶俐、思维活跃、自信心强,追求时尚、个性,乐于接受挑战,喜爱创新,但责任感弱,缺少归属感。在核心小家庭环境影响和信息多元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逆反心理突出;喜欢网络、手机等新型的交流方式,和同龄人可以无话不说,却不愿意接受大人的教导,喜欢美国、日本、韩国的影视作品和外来文化,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表现冷淡, 因此本文尝试从互联网+入手,思考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新时代中小学生特点

(一)新时代中小学生受互联网影响大

2000年1月1日,李彦宏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第一次互联网的大浪潮已经就绪。在之后,我国的互联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时代群体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现在社会中的。新时代中小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和认可,远比前几代人更加深刻,很多新时代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由于年纪太小,不仅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更是缺少一定的行为认知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很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迷失自我。

(二)新时代中小学生生活优渥作为

新时代出生的儿童,他们有比前几代人更加优渥的物质生活。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好的发展,我国的物质基础极大丰富,30-50 岁人群的收入不断增加,因此,对孩子的物质生活会极大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时代后中小学生过早地享受到了本应在相对成熟后才能享有的物质生活,因此,他们的责任意识,归属意识,社会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

(三)新时代后中小学生受到溺爱

新时代后群体的父母一般多为“70”后,还有少数的“80”后,这些“70”“80”的父母们正处于社会的变革期,很多机遇和挑战都迎面而来。有些父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加之缺乏一定的照看小孩的能力, 会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来照看,这些老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孩子产生更多的关爱,关心,甚至是溺爱,会无条件的为孩子提供更多便利,相比之下对孩子严格的管教却欠缺很多,造成孩子的任性,自我现象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一)利用“互联网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正因为新时代后的这些特点,想要在新时代后群体中推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需要投其所好,根据他们的喜好,来传播文化,才能提高兴趣,事倍功半。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周围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立足时代,依托家庭与社区、深入校园,与时俱进。“互联网+”与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既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又可以使优良传统文化的保存方式、传承方式、发展方式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易于新时代后中小学生学习、掌握、吸收、发展。以网络为媒介,以各种微载体为渠道,如 QQ、微信等,向中小学生群体传播优良传统文化,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内容简短、通俗易懂,符合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利用“互联网 +”实施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1.发挥政府核心作用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正视民族传统文化,选择其积极的成分,摒弃其消极不良的因素,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民族文化。世界主要国家无不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政策法律、组织宣传、资金筹集、活动培训、挖掘保护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利用“互联网+”实施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政府发挥调控作用,发挥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开展“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

2.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开展“互联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可以与市区青教办、宣传部、部分中小学教导处及家长委员会共同研讨利用互联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对策,根据研究出的对策和方法,在学校内试点开展,根据反馈的学习教育情况,对开展“互联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及时调整,使之更适应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有助于在学校推广和传播“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

3.充分重视互联网平台的作用

网络信息是由网络平台负责维护的,作为网络平台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在该平台上发布的信息把关。一些负面的信息,传播假丑恶的信息应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对发布信息的作者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同时要充分利用平台发布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或定时为中小学生推送一些相关文章或者漫画图片,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刘波.刘航.教学月刊•中学版: 政治教学[J]2016(6):20-2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题研究】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名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对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2017]GHB0077。

论文作者:安红霞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  ;  ;  ;  ;  ;  ;  ;  

“互联网+”与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_安红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