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智能势差”的困境及其出路_高中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智能势差”的困境及其出路_高中语文论文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智能势差”困境及其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试论论文,困境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智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十年来,语文教学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非其他学科可比。但语文教学也遭到了很多诟病。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效率和收获呈急剧递减趋势。中学语文教学如此高调却又如此低效,症结何在?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智能势差”困境

在分析问题之前,笔者试图建立“教学智能势差”这样一个概念。

强调“真实的交际”是现代语言学交际理论的重要主张,它认为只有双方存在“信息差”的交际才是真实的交际。换言之,只有当一方具有的信息是另一方没有或知之较少时,才会形成有效的交际,否则就是应付或敷衍。

同样,在教学系统中,也有一个“差值”问题。

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学科的教学系统也由三方面组成,即学习内容(目前通常体现为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都有一个知识、能力、智慧的水平问题,我们可以将各自的知识、能力、智慧的含量简称为智能度。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智能度自然存在一定的落差。正常情况下,任何学习系统,其教学内容的智能水平应当远高于学生该方面现有的智能水平,从而在学习内容方面跟学生形成一个智能度的势差;教师的智能与智慧水平也应高于学生相应的水平,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智能势差。在教学体系中,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三者智能势差越合理,学习效率就会越高。只有保持适当的智能势差,才能形成知识智能向学习者的有效流动,形成高效的语文学习。

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语文之外的很多学科,其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大多始终维持一个较大的教学智能势差。但语文是母语,学生生于斯,长于斯,其知识能力的陌生度从一开始就相对较低,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递减。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阶段,是母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如果不对学生的语文智能发展状况做深入研究,不根据学生语文智能的发展适时调整教学的各个元素(任务、内容、方法等),教学系统与学生的智能势差必将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终将大大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

教师与学生的学科智能势差呢?例如数学,就新的教学内容而言,学生始终是陌生的,而教师基本上是“全知”的,因此从小学到高中,师生之间始终维持一个较大的学科智能势差。但语文呢?当一篇当代文章同时呈现于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面前,在同等时间和同等资源条件下,对该文本的理解差异会有多大?这是一个难以回答,更可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写作方面可能更是如此。同样一个作文题,语文教师自己能写到一个怎样的程度?语文教师会写多少种文章?是否比学生写得更好些呢?如果在小学,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站出来自豪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在中学尤其是高中,未必有较多语文教师敢站起来肯定地拍胸脯。原因何在?小学语文教师与小学生的学科智能势差自然较大,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势差却在逐渐减小。

二、语文教学体系的错位及其出路

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学方法里面兜圈子,一直缺少对整个教学体系的反思。我们的整个语文教育体系,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可能出现了严重错位。走出错位的迷途,路径有五。

(一)向深层的精神图式和思维图式掘进

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第一大错位就是教学内容的错位。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基本停留在形式的、技术的、技能的层面。而形式、技术、技能,在小学、初中低年级就已经有了基本的学习,高中语文教学没有作更深层次的推进,使得高中学段的教学体系没能维持基本的教学智能势差。

中小学母语文学习的进程应该是一个由表层向深层逐渐深入的过程。在小学阶段,识字,学词,进行言文转换,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识字任务基本完成后,言文转换基本实现,语文教育就不能再停留在这个层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到了初中,尤其是到了高中,必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发展,让语文教育逐渐深入到心灵的层面。

语文课不只要求学习民族的语言。如果只是学习民族的语言,那我们仅仅选择汉语名作就行了,干嘛还要去读外国译作?学生读汉译的莎士比亚的作品,读的已不是莎士比亚的语言,而是朱生豪或其他译者的语言。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阅读该作品的英语文本,和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阅读该作品的汉语文本,两种阅读虽然有很大差异,但更应该有很大的一致性,两类学生的语文学习固然都会关注其差异性,但更会关注其一致性。两国的语文工作者都选莎士比亚,那应该是看中了两个国家的学生都应关注的共同的东西。

早在19世纪,威廉·冯·洪堡特就说,“在语言中,个别化和普遍性协调得如此美妙,以致我们可以以为下面两种说法同样正确:一方面,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语言。”[2](61)语言背后隐藏着民族共同的认知与思维的方式以及情感、价值观、世界观的共同趋向,也有人类相近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人类相近的情感价值观方向。语文除了承载着民族的、人类的共同思维与情感的成果,更隐含着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共有图式。民族的、人类的共有思维图式与精神图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核。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种基础性不单表现在识字阅读这种表层的东西,更在于语文面向人类心智结构的各个方面,最具有“人”的教育价值。就其本质而言,语文教学是一种全方位的素养教育。语文,就其产生而言,是人类心灵的外化;就其作用而言,是人类心灵的综合体操,作为心灵的综合体操的核心,是民族的、人类的精神图式和思维图式。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学的内容与中学生之间才能构成较大的智能势差。

(二)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系统训练和海量刺激

现行语文教育体系中阅读教学方法也出现了错位。从小学到高中,整整12年,除掉高考复习的最后一年,11年语文教学基本都是在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我们用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这种讲解许多时候是属于“少慢差费”的重复劳动,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而且必然导致课堂有效信息刺激的衰减,学生阅读兴趣的下降。

阅读教学的出路之一在于系统训练。要尽快建立阅读教学的训练系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没有训练体系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阅读教学的出路之二在于海量的阅读刺激。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3]课内的刺激太少,课内教师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语文作为一种非知识性学科,其学习方式主要不应是外显型学习,而应是内隐型学习。内隐型学习不是靠讲解一些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复的刺激,在反复实践中学习领悟。

(三)以写作为杠杆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

现行语文教学体系在教学重点方面也存在错位现象。历来的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读。但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最大困难应该是写作。一份对麻省理工学院历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感激母校的同时,也有抱怨,其中排第一位的抱怨是,学校没有教给他们足够的写作能力,这个抱怨率超过80%。[4]

在语文教学系统中,从“学生学”的层面来看,读和写始终都是非常重要的,读可能会重于写,学生始终需要大量的阅读。但从“教师的教”的层面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的“教”的价值在递减,写作的“教”的价值在递增。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最能有所作为的应该是作文教学。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边是阅读教会了却总是不停地教,一边是写作基本不会却基本不教。该教的不教,该少教的却拼命重复,基本上是“教他读,却不让他读;要他写,却不教他写”的状态。黎锦熙先生早就提出“写作重于讲读”的主张,可惜一直没有引起时下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写作教学的价值在于写作对于阅读,对于整个语文学习的推动。中学生的阅读进入到一种深度上无法向前推进的“高原”状态时,突围的最好办法就是写。阅读常常强调悟和思,但是,推动悟和思的最好办法也是写。写紧随读,但会增强读的欲望,推动读的深入。写作应该成为语文学习高级阶段的重要推手。

(四)改革“闭门造文”的作文训练形式,重视基于研究的写作

写作的方向性错位是现行语文教学体系另一种错位现象。语文教学向来不太重视作文教学,而重视作文教学的教师,又多津津乐道于构思、表达这种纯技术性的东西。但写作本质上不是一个技巧问题,写作的基础是感悟和研究,对于高中生的写作来说更是如此。

真实的写作应基于感悟与研究。在真实的写作中,收集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只有这样,才有东西可写,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想法从哪里来?感悟从哪里来?思考从哪里来?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调查,可能还只是了解。调查了,你有了发言权,但怎样才能有精彩的发言呢?还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你必须从调查、观察和研究中,发现问题,形成感悟、产生情感,得出结论。写作的过程,就是向别人捧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过程。

从学生写作发展的阶段看,高中阶段的写作更要重视研究。高中作文与小学作文有区别。从小学到高中,是一个逐渐由观察为主到感受、体验而至体验、研究为主的过程。小学写作重在观察,初中写作重在感悟,高中写作重在研究,这应该是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作文教学的重要区别。

国外写作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应加强基于研究的写作。国外高中作文教学大多强调对生活现象的研究。加拿大安达列省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们以学习者和思想家的双重身份参加写作活动”。日本近百年来所倡导实行的“生活作文”,从小学生开始,便是对生活的研究。日本《初中国语教学大纲》对于写作的第一条要求就是,“从生活及学习中发现课题,收集材料并归纳成自己的见解”,初中尚且如此,何况高中。“在欧美一些国家,进入高中阶段写作教学便有了研究性论文写作这一项新的要求。”[5]在美国,学生写作需利用很长的时间去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选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去收集材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等,最后才能下笔成文。

(五)中学语文教学走向探究与创造

教学根本任务的错位也是现行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作为一门对于学生来说基本陌生的知识性学科,规范无疑是其基本任务,因为知识就是规范。但是,学校的语文学习,本质上不是入门阶段,而是有大量的“前学校语文学习”作基础,在前学校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大量的规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性的因素随年级的升高而骤减。在小学初级阶段,由于识字的问题,由于言文转换的问题,规范性的内容当然比较大。但是即使如此,在语言初始的学习过程也仍然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过于强调规范的地位,最终将损害语言学习的实效。

规范对语言能力的发展很有作用,但也有限制的因素。人并不是用规范的语言来思维,人们的思维另有一种“思维语言”在,虽然这种思想的语言,依附于母语,但绝不等于母语。“思想的语言一定比口语来得简单”,[6]人们在思考的时候,用语往往是极其简略的,是不规范的,一规范,思维就慢了,许多一闪即逝的新颖想法就可能永远记不起来。思想的语言远比表层表达的语言更流畅,更新颖,更丰富多彩,更千奇百怪,更富有创造性。在思考的时候,过分纠结于表层的语言、规范的语言,很可能限制了人思考的创造性,很可能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名家名作之所以成为名作,不是因为处处符合规范,而是因为思考,因为创造。

任何学习过程,规范是入门的功夫,当学习达到高级程度时,还过多强调规范,就会限制发展。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学习,是人生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主要已经不是技的问题,也不是知识的问题,而要呼唤创造。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规范不应是其唯一重点,探究和创造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非探究与创造,不足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非探究和创造,势必会钝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语言在任何场合,哪怕是在文字作品里,都不会停滞不动,那些仿佛僵死的语言成分始终必须在思维中得到重新创造,生动地转变为言语或理解,并最终全部转入主体。”[2](76)“无论在单个的词里面,还是在连贯的言语中,语言都是一种精神行为,是一种真正的精神创造活动。而在每一语言中,这种精神行为都具有独特性。”[2](249)整个“语言”学习过程都是与探究、创造相伴随的,读是语文教学的初级要求,写是中级要求,探究尤其是创造,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高中语文学习已经进入到了学生母语学习的最高级阶段,学习对象已呈无障碍化,显性知识意义有限,加上母语学习的多途径性、学习背景的现代化与信息化,为学生的探究与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中学阶段,尤其在高中阶段,语文直指创造。

学生的言语人生,包括言语技能、精神生活、言语创造三个层面,高中语文学习的重心应由言语技能层面逐渐移到精神生活层面,直至言语与精神的创造层面。创造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义务和责任。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精神与言语的双重创造。

标签:;  ;  ;  ;  

中学语文教学中“智能势差”的困境及其出路_高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