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超文本链接的认识论后果_知识论论文

网络超文本链接的认识论后果_知识论论文

互联网超文本链接的知识论后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超文本论文,后果论文,链接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互联网超文本链接的知识论后果

首先,随着人类知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一个相对独立的符码化世界即世界4亦随之生成,而超文本则是构成世界4的主体之一。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世界4的生成,导致了人们的知识活动越来越多地在符码化的虚拟空间中展开,这不仅扩展了人类认识的对象,提高了认识的效率,而且有可能因此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方式——虚拟认识(virtual knowledge)。从特征上讲,虚拟认识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和超媒体之上的数字化信息传输和运算活动,它无需现实的客体和认识工具到场,也无需进行主体和客体之间现实的相互作用活动。与现实认识活动相比,虚拟认识速度极快,精确度极高,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制定出许多认识方案并且选择出最佳的方案,能预演多条认识道路并且选择出最佳的道路。这意味着,虚拟认识的形成,对于减少认识代价,提高认识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超文本链接的跳跃、开放和非线性特征,有助于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印刷文本一般具有较严密的结构和较强的逻辑连贯性,因而有利于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和训练。相对来说,逻辑思维训练有素的人,比较容易把握印刷文本的内在结构。然而,由于印刷文本在逻辑思维上的收敛性特征,容易使思维陷于各种条条框框之中。与此不同,超文本的特征则是跳跃、开放和非线性,它虽然在收敛性方面有所不足,但由此而形成的超文本结构的浮动和移动特征,则使超文本世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顺序本身就在读者的处置之下。因此,在网络世界中,通过链接而展开的阅读过程,也就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顺序与逻辑可言。这种超文本阅读,无疑有利于发散式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知识空间的开拓。

第三,超文本链接大大增加了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由于超文本一般都有多种路径设置,因而使阅读过程有多种可能的链接,有利于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和自由联想的作用。任何一位网上冲浪者,尤其是初次上网浏览的读者,往往会受页面本身的感性刺激与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由对某种感兴趣的知识的追踪而跨越现有的学科界线。这种随心所欲的阅读,不仅开拓视野,更能促进阅读者触类旁通,加上借助超媒体而生成的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知识图景,极有可能推动研究者跨越传统的知识鸿沟,并催生出新的学术意识和知识架构。

第四,超文本改变了知识保存和传播的方式,提供了知识保存和传播的一种全新途径。自从Johann Gutenberg发明印刷机以来,人类的知识主要以书面文本的形式保存和传播。互联网的兴起,则使知识保存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互联网上,知识能以文字、画面、声音和程序文件等多种方式存储,由此而构成强大的数据库。数据库的意义在于,它创造了不同信息之间的多种关系,而这些关系在数据库之外的原有关系中并不存在。人们可以借助于数据库的电子化编码和电脑化贮存方式建立超文本链接,从而使知识的传播变得极其便宜和简单。而且与印刷文本相比,超文本传播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远程化、即时性、大容量、超媒体等传统传播无法比拟的优点,这些优点对知识的保存与传播,无疑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然而,互联网超文本链接给我们带来的也不只是优点,在看到超文本链接所带来的革命与便捷的同时,也必须充分意识到超文本链接对知识活动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超文本链接对知识活动的另一个影响,是主体性的消解和知识的平面化。在超文本世界中,主体无法再像在印刷文本中那样发挥中心作用,而是被消解在后现代的时/空、内/外以及心/物语义场中,使其从时间和空间上脱离了原位。在Mark Poster看来,电子超文本的介入,颠覆了传统的理性自律主体。在网络世界中,主客体始终进行着不确定的交换,“主体没有停泊的锚,没有固定的位置,没有透视点,没有明确的中心,没有清晰的边界。当Michel Foucault在《物的秩序》中写道‘人’已死去时,他表达的便是信息方式中主体的迷茫。在电子媒介交流中,主体如今是在漂浮着,悬置于客观性的种种不同位置之间。不同的构型使主体随着偶然情境(the occasion)的不确定而相应地被一再重新构建。”而这种认识主体性的消解,必然导致知识的平面化与碎片化,导致知识的深度被消解。在网络超空间中,我们所收集到的,常常是支离破碎的断简残篇,我们逐渐习惯于抱住知识的碎片而丧失了对知识后面那份智慧的感悟。

标签:;  ;  

网络超文本链接的认识论后果_知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