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_文化论文

论中西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_文化论文

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差异论文,传统论文,体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35(2002)02-0059-03

1.引言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与此同时,人类并没有忘记对自身生命的关注,对感性生命中“力度”和“灵性”的张扬。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创造了体育,并充分享受它给自己带来的快感和美感。体育运动之所以被社会广泛接受和推崇,是因为它具有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需要的功能,具有被个体和社会开发利用的价值。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需要结构的变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会逐渐显现和不断得到拓展。无论是中国体育还是西方体育,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但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产物,却因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不同,以及对人的认识存在的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得体育运动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征,各民族对体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从世界体育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中国和西方的体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旧的、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之一便是对体育价值的看法和认知方式的不同。

2.文化差异与体育价值观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特征。中国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在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温、良、恭俭让);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敢、强、险、异)。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人重抽象思辩。西方文化的特殊贡献在于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之特殊功绩在于合理的人生观。在生活观上,中国人知足常乐,守成务实;西方人冒险创新、放荡不羁等。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种动态文化。这决定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形态和体育价值观的实质性差异。

2.1因对人的认识存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中、西方在对体育于人的价值上有着不同的强调和侧重

在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中,对人的培养是受传统文化制约的。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中,对人的存在更注重的是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而把人的身体则视作是寓精神、气质之舍,是表现人的内在品格的。道家主张各安天命、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自然的人格;儒家重视伦理规范,强调“克己复礼”,追求合于名礼、积极有为的“君子”人格;佛家则主张于世俗间的超脱,提倡目空万世,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这3种文化流派都对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过影响,使得传统的体育价值观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中国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主要不在人体,对身体的发展并不作过高的要求,仅仅以养护生命、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注意保健养生和健康生命。太极拳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其动作要领讲究松、静结合,强调意念的作用、强调内部修炼;动作缓慢,以“境界”论高低,而不同于西方传统体育的以体能、技艺论高低,不十分讲究肌肉运动负荷和强度。

相比之下,西方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则明显不同。作为西方古代体育的典型代表,古希腊体育并不象中国古代体育重人格胜于重人体。尽管希腊人也强调身体美须与精神美相衬,但他们更强调的是二者的和谐与统一,还不曾把肉体放到第二位。和中国相比,他们更强调人体的“力”与“美”,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人物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内在的人格,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人体。希望对人体的崇拜和重视对它的文化、教育、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导致了人体艺术和雕塑艺术的兴起。这种注重人体本身价值的文化风气,直接影响到希腊人的体育价值观。他们更注意把体育的价值指向对人体的塑造和培养上。围绕着培养理想人体这一目标,古希腊体育发展成了各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专门锻炼身体内在素质的运动形式和运动手段。如古希腊的体育比赛最初以裸身运动的形式进行,以展示人体外形的强壮和肌肉的健美。现代奥运会的大多数比赛项目均以体能、技能的较量,身体素质的高低来进行,这些运动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映衬出人体的强壮。

2.2 中、西方对体育活动方式手段的认识和理解不同

中国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尤其重“养”。中国体育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与自然的交换,从而排除浊气,汲取真气,五脏通达,六腑协调;决定人健康和寿命的根本原因在内不在外。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效果和直观感受,强调意念的作用和内部修练,对动作的把握靠直观顿悟,动作简单,但内涵深刻,讲究动作的神韵,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崇文尚柔,以静养生是其活动的特征。由于对人体外在形态的淡化,因而中国很少有肌肉剧烈收缩运动的活动方式,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而淡化身体的外部运动,即使有身体的外部运动,也是动作徐缓、动静结合;强调“形随神游”、“澄心如镜”、“静悟天机”。中国体育的“养”又是以“自养”为主,不倚他人。而所养之物,主要不在人体,而在人之“气”、“志”、“心”、“性”。“气”是介于神形之间的一种存在,也是由形达神的途径。“养生”亦与“养志”有关,是对个体人格品质的一种综合要求和训练;至于“心”和“性”,则更是与人的内在精神密不可分。太极拳和气功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国传统体育中,很少有像西方那样单纯讲究锻炼人体的方法,也很少有专门化的比赛;即使对人体外形的称颂,也总是和人的内在气质联系并论的。在中国古代,体育活动几乎都从属于其它社会活动,各种体育活动之间缺乏内在的社会联系,因而也未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西方体育强调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健壮,注重对人体外形的称颂,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许多活动方式均要求大肌肉群参与,且肌肉运动剧烈;提倡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从而促进人体各部分均衡协调发展,通过赛跑、跳跃、投掷、摔跤、体操等方式分别锻炼人的头颈、手臂、肩胸、腿部等进而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美化人体的形象,获得精神充实感的满足。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运动方式讲究力学原理,重视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研究,提倡科学,讲求规范,追求对抗和竞争,因而西方体育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许多体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和严格的场地器材要求。

2.3 中、西方对待竞技的态度和胜负观的不同

由于认为从事体育活动旨在精神的培养和祛病、防病、延年益寿,这种作用主要靠自身的修炼领悟来完成,而不借外力之功,更不是通过与人较力较量来实现,因而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表现出自娱性的特点。中国传统体育以个体活动为主,讲究自我锻炼,并不提倡相互争斗,相互对抗,也不追求对自然的超越。“天人合一”和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与自然,与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体育价值取向让古人对竞技性的身体运动并不重视;即使讲竞技,在古人看来,那些力量、速度、灵敏、技巧等外在表现都只是低层次的,而高手之交则是较心较智,较人格的高度,较修养的深浅。因而,中国本土生长的体育运动很少有竞技性的项目,这和西方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追求对抗和竞争,追求冒险和刺激截然不同。中国对竞技结果的态度也表现出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态度,在我们古人看来,竞技的胜负本身是无足轻重的,“胜亦可喜,败则无忧”。无论胜负都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一种磨砺,它们都可以对人格的完善起一种促进作用,因此,胜负在对人的内在精神气度的培养上其价值是等量的;而西方竞技运动则不同,他们提倡竞争,提倡超越对手、超越自然障碍,其活动是在相互较量、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完成的。竞技场上的姣姣者被视作偶像,被人们颂之为英雄。在西方人看来,竞技场上的结果、成绩、名次直接影响到做人的价值以及人本身的尊严,成绩的好坏是他一生成功与否的标志,成功与失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在这里,价值的取向是线性的,单向的。我们在世界赛场上看到的绝大多数比赛项目基本上是西方体育项目,如田径、球类、拳击等等,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具有竞技、竞争的特征。

3.结束语

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对体育价值的看法和认知方式不同,也使得中、西体育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它们各自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体育长期占据着学校和社会的主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却被排斥和忽略,这种全盘照搬的过急行为至少造成了两种不良的后果:一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期得不到发展和广泛传播;二是在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忽略了参与主体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从而使得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因此,在推进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两种体育文化的价值差异,加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对西方体育活动方式进行加工改造并有选择地吸收,使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倡导科学的西方体育文化有机融合,让二者的文化结构和价值结构互为补充,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中国大众的文化心理需要。

收稿日期:2001-09-13

标签:;  ;  ;  ;  

论中西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