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自我论文,能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幼儿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核心和基础,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June等研究发现自控能有效预测个体良好的调节能力,较高的成绩,和谐的人际交流能力和更少的病理表现[1];Adam等对幼儿自控的稳定性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发现,3,4岁时所测得的自控水平与15~25年后所测得的自控水平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2]。它表明个体自控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幼儿期形成的优良自控能力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然而杨丽珠等进行中日韩幼儿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任性[3];从中澳幼儿自我控制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澳大利亚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水平高于我国幼儿[4]。我国幼儿园中仍然存在教师对幼儿高控制,幼儿对教师高依赖的现象[5],不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进行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幼儿自我控制是其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是心理的整体功能,它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活动系统。对自我控制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利于提高理论的可操作性,为进一步对幼儿自我控制的深入研究找到切入点;同时为在家庭、幼儿园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在对幼儿自我控制结构研究上,国内外许多学者曾提出过不同的理论模型。Kopp等认为自控包括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五个方面[6];Marvin和John研究认为自我控制由抵制诱惑、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三个维度构成[7];Nancy等认为应从注意转移策略、关注、禁止控制和冲动性四个角度对自我控制进行测量[8];在Deborah的研究中将自控分为认知控制和社会情感的控制[9];而Elizabath将自控分为人际自控、个体自控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10];这些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成人阶段,有些研究涉及到幼儿阶段,但是年龄跨度太大,结果不具有针对性,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倾向于理论分析或探索性因素分析为主,研究过程带有纯理论或纯数据倾向。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尚无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我国3~5岁幼儿自我控制结构进行的研究,这正是本研究的立足点。
2 方法与过程
2.1 结构模型的建立
2.1.1 质化资料——观察记录和教师访谈资料归纳
为了能充分了解幼儿自我控制的行为特征,我们进行了半年的幼儿园实地观察,记录幼儿自我控制的行为表现;同时对幼儿教师进行了集体访谈,请幼儿教师说出她理解的幼儿自控的主要表现。在汇总观察记录和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资料进行了编码。首先,从总体上进行主题词的抽取,找出描述幼儿自我控制的词汇,共获取相关的表征词汇212条;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进行整理,将描述相似内容的表述进行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删去重复和无效的词汇84条,剩余的128条词汇被分为7组,然后依据每一组词语表述内容的相似进行归纳,比如,将“遵守游戏规则”、“老师禁止的事不做”、“自觉排队”等内容归纳为自觉性。最终形成了对幼儿自我控制内容的初步认识,依次为:控制冲动,忍受挫折,抵制诱惑,自觉性,坚持性,监督调节,自我延迟满足。
2.1.2 理论检索——吸纳前人研究成果
在对儿童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中,有许多的研究结论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自控进行了分析[6~10]。我们在建立3~5岁幼儿自控模型时充分参考了这些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吸取适合幼儿阶段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内容,剔除不符合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初始的理论认识。
2.1.3 前期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我们对幼儿自我控制结构进行了前期研究,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幼儿自我控制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幼儿自我控制由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构成[11]。同时借鉴和参考Kendall等人探索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12],从数据角度为我们幼儿自我控制模型的建立提供参照。
通过对质化资料、前人理论和数据探索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包含四个维度的3~5岁幼儿自我控制结构模型:幼儿自我控制由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构成。并提出了相应的操作定义:自制力,表现为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的能力;坚持性,表现为在某种困难情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自觉性,表现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对禁止体验的认识和与看护人期望相一致的动机及相应的行为上;自我延迟满足,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控能力。
2.2 问卷的形成
2.2.1 测验题目的收集和编制
根据对自我控制的操作定义,进行幼儿园的观察记录,记录幼儿典型的自我控制行为表现,并对所收集的记录进行分析和剔除,选择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幼儿自控行为设计测验条目,同时参照国内外有关幼儿自我控制的研究问卷,特别是杨丽珠、宋辉的研究问卷[11]和Kendall的研究问卷[12],拟定出包含40个题目的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初始问卷。在此基础上请有关专家(2人),从事幼教5年以上的幼儿教师(8人)和幼教方面的研究生(6人)对问卷内容和句子逐一审核与评定,删除语义不清或重复的项目8个,并在不改变题目内容的前提下对某些问题进行修改,形成一份包含32个题目的预测问卷。
2.2.2 预测
从大连市随机抽取一个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15名儿童。其中,小班32人,中班45人,大班38人进行施测,请带班半年以上的幼儿教师两人一组分别对同一组幼儿进行评定,共10名教师参加,均为女性。
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初步的效度、信度检验,预测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Guttman分半系数为0.90;各维度之间以及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53~0.83之间;同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删除题目之间相关度过高的题目;进行频次检验,删除远离正态分布、区分度不高的题目,形成包括28个题目的正式施测问卷。
2.3 施测
2.3.1 被试选取
从大连市(两所)和沈阳市(两所)共四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小班幼儿100名,平均年龄3.6岁;中班幼儿100名,平均年龄4.4岁;大班幼儿100名,平均年龄5.6岁。各年龄段男女相当,总计300名。
2.3.2 施测工具
“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共包括28个项目。题目采用5等级评分制,即“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有点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等级号与正向提问的题目所反映的幼儿自我控制水平成正比,与反向提问相反。
2.3.3 测验程序
让带班3个月以上的幼儿教师两人一组分别对同一幼儿进行评定,共40名教师参加,均为女性。评定过程要求幼儿教师在一个星期内仔细观察幼儿并认真填写问卷。之所以用教师做评定而不用家长评定是考虑教师与幼儿接触时间较多,并且她们大都受过专业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训练,更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幼儿的表现有较客观、真实的评价。而父母难免受偏爱、对评价结果的顾虑、对孩子了解的片面性等因素的干扰,对幼儿的评价往往有偏差。
2.3.4 数据处理
在模型验证之前,将经筛选的有效问卷(N=300)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主要为描述性统计。采用LISREL8.2 for Windows对上述模型假设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然后,对CFA后的问卷进行正式的效度、信度检验。
2.4 研究结果
2.4.1 模型拟合度指数分析
采用LISREL软件对初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初始模型的拟合指数不十分理想(见表1)。通过参照各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结合理论推导发现一些项目的意义和表述上存在一致或相近性,我们对这样的题目进行了合并。同时根据理论分析和修正指数、残差值的提示等对不合适的项目进行了调整和删除。形成一个包含22个问题的最终结果,其拟合指数见下表:
表1 模型结果的验证指数
指标x[2] dfx[2]/df RMSEA NNFI
CFIIFI
初始模型979.89344 2.84
0.11
0.71
0.74
0.74
研究模型467.08203 2.25
0.07
0.90
0.91
0.91
从结果可见,经过从理论上对结构进行调整后,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明显提高。X[2]/df为 2.25,略大于2;RMSEA为0.07<0.08;并且NNFI, CFI,IFI的值都大于或等于0.90。综合上述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本研究提出的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指数,模型可以接受。
2.4.2 因素载荷和维度之间相关
本研究模型中,22个项目的因素载荷在0.41~0.80之间,各个项目对模型有较好的解释度。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59~0.71之间,属于中等相关,这表明自控的四个因子之间是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关系,四个因子都从属于自我控制这一整体,但各自却具有不同的侧重。
2.4.3 信度检验
问卷的评分者信度为0.76,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在300名被试中,随机抽取94名被试(男孩51,女孩43)进行再测信度检验,再测信度为0.72。以上结果均表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信度。
2.4.4 效度检验
在问卷的形成中,请有关专家对所测验的项目进行评定,检验问卷的内容效度;主成分分析取四个因子的累计解释率为62.16%,四维度结果对问卷总体有较好的解释度;实验结果和问卷结果之间高度的相关和一致性也证明了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见3.1.5;3.2.5)。
表2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因子载荷表
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自我延迟满足
a10.75
a20.77
a90.53
a10
0.76
a17
0.76
a18
0.71
b3 0.49
b11 0.71
b12 0.64
b19 0.55
d160.41
c5 0.75
c6 0.76
c130.77
d240.74
c220.71
d7 0.60
d8 0.79
d150.69
c210.80
d240.55
c270.68
表3 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
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
坚持性
0.59
自制力
0.68
0.71
自我延迟满足 0.64
0.71 0.69
3 实验研究
3.1 坚持性实验
3.1.1 被试:大连市幼儿园随机抽取3、4、5岁曾经进行过问卷评定的幼儿各20名,男女相当。
3.1.2 实验材料:每个儿童有儿童用七巧板一副,目标图形两个,一个很容易完成,一个很难完成。
3.1.3 实验过程:在实验的前一周,由教师带领儿童玩七巧板拼图游戏,目标图形相对简单,儿童可以容易地完成任务,目的是使儿童能了解游戏规则。实验时给儿童呈现一个极其困难的目标图形(此目标图形经过在研究生中实验,发现大部分研究生无法完成,因此,大大超出幼儿能力,幼儿根本无法完成任务),让儿童自己完成。记录儿童从开始到放弃所用的时间。
3.1.4 评分标准:随机选取10名4岁幼儿进行预实验,同时借鉴其他研究者相关和相似的研究发现:幼儿在枯燥任务中坚持的时间很难超过15分钟,这是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根据这一判断,我们拟出了幼儿坚持性实验评分标准:每3分钟为1个记分段,15分钟共5个记分段。
3.1.5 坚持性实验结果 计算同一组被试的实验得分与问卷得分的相关。本研究实验得分(M=2.85)与问卷中坚持性分量表得分(取坚持性分量表题目得分的平均分,M=3.03)的相关系数为0.80,实验得分与问卷总体得分(取全部题目得分的平均分,M=3.48)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表明实验的结果与问卷结果存在较高的一致性。
3.2 自觉性实验
3.2.1 实验材料:很多个新奇玩具。
3.2.2 被试选取:大连市幼儿园随机抽取3、4、5岁曾经进行过问卷评定的幼儿各20名,男女相当。
3.2.3 实验过程:每组实验选取被试2~3人。首先由教师向幼儿展示每个玩具的新奇地方,尽量说得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将玩具放在幼儿可以观察并能触摸到的地方。实验中有人叫走老师,老师走的时候说我有事情出去忙一会儿,小朋友们不可以玩玩具,只能等我回来后才可以玩,为防止幼儿没有理解,老师依次问每个孩子在老师出去的时候,可不可以动玩具。等每个幼儿都回答不可以,老师走出实验室。实验时间10分钟。实验员通过单向玻璃观察记录幼儿等待的时间和行为表现。
3.2.4 评分标准:随机选取12名4岁幼儿进行预实验,实验结果只有1名儿童等待时间超过8分钟,其余儿童等待时间在0~8分不等,据此我们将每2分钟作为划分的标准,每等待2分钟记1分。在以时间记分的同时,考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根据预实验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幼儿教师共同拟定出行为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见下表。最终以时间评分和以行为表现评分的平均分作为幼儿自觉性实验最终得分。
3.2.5 自觉性实验结果
计算同一组被试的实验得分与问卷得分的相关。本研究实验得分(M=3.15)与问卷中自觉性分量表得分(取自觉性分量表题目得分的平均分,M=3.23)的相关系数为0.85,实验得分与问卷总体得分(取全部题目得分的平均分,M=3.48)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表明实验的结果与问卷结果存在较高的一致性。
表4 幼儿自觉性行为评分标准
幼儿行为表现
5幼儿能坚持实验中不动玩具,即使其他小朋友在玩玩具,他也能坚持不动。
4幼儿能坚持一段时间(超过6分钟),但是后来经不住吸引,很犹豫,看研究者不在身边才玩了玩具。
3幼儿最初能坚持几分钟,后来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但在玩玩具时经常会留意老师是否回来了。
2能坚持很短时间,后来便经不住诱惑,饶有兴趣的玩起来。
1老师刚走出去,便抢到自己喜爱的玩具前,毫无顾忌地玩起来,如果玩够了,还可能抢其他孩子的玩具。
4 讨论
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以往对幼儿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以理论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为主,研究方法往往单一,未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加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本研究模型的确立是建立在现场观察、教师访谈、理论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论之上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在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法对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又通过实验对问卷的效度和结果进行了验证,弥补了单一方法带来的不足,使研究结果更为可靠。本研究问卷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在发展趋势、年龄平均数上都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表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结果较为客观、真实;本问卷可以作为幼儿园教师、家长评定幼儿自控水平的工具。
4.2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理论结构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由坚持性、自觉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组成,验证了我们最初的理论设想。
自制力,表现为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的能力。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很多的刺激都不被加工,致使他们的行为受冲动和欲望的影响很大,缺少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缺乏思考、容易冲动是幼儿行为的重要特征。随着注意机制的不断成熟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学会对自己的冲动行为、冲动情感进行控制和调节。儿童正是在抑制冲动中逐渐积累了对自己行为、情感控制的体验。因此,自制力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性,表现为在某种困难情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只对短期冲动的控制是不够的,父母和教师在生活中更多地要求幼儿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某种感到厌烦的活动或抵制某种有诱惑力的事物吸引[13],这一过程表现的就是坚持性,它是对自制力的深化和发展,它和意志力有明显的相关。这一过程需要幼儿不断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行为以符合外界的要求。它是自我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平常理解的狭义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觉性,表现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对禁止体验的认识和与看护人期望相一致的动机及相应的行为上。Harter认为,幼儿自我控制的形成必须具备价值内化和技能获得两个条件[14]。价值内化的表现就是幼儿能认识规则并根据规则的要求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行为是主动的,不需要外界的指导和督促,它在幼儿所表现出的自我控制过程中起着监督和提醒的作用。它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高级形态,也是幼儿道德发展的重要目标。
自我延迟满足,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控能力。Mischel最早提出自我延迟满足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幼儿自我控制的主要研究范式。Mischel等认为自我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重要技能,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一生的积极的人格力量[15]。在自我延迟满足的过程中,儿童自己做选择并在延迟的过程中不断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抵抗诱惑。因此,它也是幼儿自我控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3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的适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自我控制由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构成。这一结论与Kopp的结论相比少了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两个方面,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属于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过程,幼儿阶段虽有萌芽,但不是幼儿自控的主要方面;同时,自觉性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进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本研究结果与Kopp、Marvin等人的研究结论相比增加了自觉性这一维度。
Nancy等人的结论更多关注的是控制调节的策略,Deborah等是从认知与情感角度对自控进行划分,而Elizabath则是从社会性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与本研究只是在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与本研究结论并不存在冲突。同时,本研究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是不断吸收和参考了这些研究成果,又充分考虑了我们研究的侧重点和3~5岁幼儿心理活动的独特性而提出的。因此本研究结论既具有包容性,又具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研究提出的幼儿自我控制四维度结构模型具有代表性,可作为日常评价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基本依据,也可作为幼儿园和家庭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理论根据。
5 结论
5.1 幼儿自我控制由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维度组成,各维度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5.2 实验结果验证了问卷结果的真实性和问卷的有效性,本研究结论可以作为以后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问卷可以作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评定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