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后——浅析美英战略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英论文,陷阱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这个词汇被世界各地炒上了天,成了全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了搭上全球化的快车,忙不迭地开放金融市场,大有争先恐后之势。眼看由美国主导的“地球村”正要迎来新世纪之际,呼啸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顷刻间粉碎了美妙诱人的全球化神话。更有些国家恶梦初醒,发现自己的自由化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梦魇。
不久前,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在一篇论文中说道,华盛顿的迅速实现“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梦想已经“破灭”。
华盛顿为什么要迅速实现全球化?全球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在反思全球化的今日,剖析其来龙去脉,方能发觉其后藏而不露的陷阱。
一、刻意推动全球化
何谓全球化?全球化即经济全球化,其主要内容为金融、贸易、生产三者全球一体化。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全球性经济联系逐步展开是个趋势,然而国际经济活动的背后是国家意志为主要推动力。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近年所说:“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与科技同样重要。……意识形态把资本主义社会引上了全球性经济发展的方向,……。”(《资本主义的未来》第112页)
美国发起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有一整套,其经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相应的政治哲学均源于英国。英国在18世纪中期工业化先行。为保持优势,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初叶,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尖锐地指出:“英国有一个秘不告人的准则,认为一个国家用工业品交换农产品,这样的贸易才能达到国家富强。所以他们要在一切国家扩展他们工业品的销路。随时设法用廉价销售和长期贷款手段,摧毁英国的工业对手。”(《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11章)
经济自由主义到了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等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时已至峰巅。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工具性质并未改变。“威廉·皮特(英国首相)是最清楚地看到亚当·斯密的世界主义可以如何有利于英国的政治家。所以他常常随身携带一本《国富论》。”“英国人满口博爱主义、世界主义,但是一到涉及本国关税和商业利益的问题上,就露出了国家主义的真相。只有当这些主义有助于加强英国工业优势时,他们才需要它。”(同上,第33章)
二百年物换星移,但李斯特的话言犹在耳,似为今日发展中国家而写的。只是19世纪的“博爱主义”和“世界主义”,在今日美国人那里,变成了“人权”和“全球化”。
二次大战后,英国体系瓦解。美国挟同盟国霸主之威,先后通过一系列的国际协定和建立国际组织,以及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主导全球经济的基础。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与基辛格齐名的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坦率地指出:“另外,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可以说代表‘全球’利益,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大棋局》第37页)
布氏在该书中一语道破天机,即美国完全是在根据自己的意愿设定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而置别国的利益于不顾。
至于英国,早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遭到惨败后,就被美国降服于脚下,从此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效劳,并充当美国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拼命破坏欧洲统一。其目的不外乎分些美国的残羹剩饭,同时狐假虎威,借以重温昔日霸主荣光。
以下为美英推行全球化的基本要素:
思想渊源: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英国著名贵族贝特兰·罗素(罗素在50年代中期提出“世界政府”的理论,为此发表大量著述。罗素及其追随者的理论对美英决策人士影响深远)。
主要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里根政府经济顾问)、冯·哈耶克(英国经济学家,受到撒切尔夫人长期推崇)。
主要领导人:里根及撒切尔夫人。两人连任多年,经济政策如出一辙,首开全力推进全球化之先河。继任的美英领导继续执行其原政策。
核心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世界银行(简称世行)。
政策机构:美国对外关系协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
制度保证:IMF、世行、国际清算银行、世贸组织、经合组织等。
主要媒体: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英国路透社、《金融时报》。
全球化的实施机构于二战后由美国建立,思想形成于50年代,舆论准备于70年代。越战后,美国爬出泥潭,准备实施酝酿已久的全球化。时至1980年,里根、撒切尔夫人、保罗·沃克尔(美联储主席),在美英同时执掌大权。三人一拍即合,顿时全球化狂风大作。其他西方首脑也一时转了向。1985年法国密特朗总统上台不久,即改强易辙,加入了自由化的队伍(后来法国人有所醒悟,希拉克总统于1996年上台后即主张“有控制的全球化”)。
就这样,经过美英几代决策集团的不懈努力,全球化终成气候。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全球化的倡导者总是要世人相信全球化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国内学者也大都以为这是个“客观趋势”。相比之下,两位德国学者清醒地分析说:“这完全是一派胡言。全球经济的紧密联接绝对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由于有意识推行追求既定目标的政策所造成的结果。”“这种全球化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对于美国来说,这却是它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有意识推动并维持的过程。”(《全球化陷阱》第11页、第297页)
二、美英联手设陷阱
全球化的要害并不在于它上面深刻有美国的烙印,而在于其背后包藏祸心、暗设陷阱。这种险恶用心早在“80年代计划”中就已是昭然若揭了。
越战后,美国对外关系协会开始为全球化造舆论(该会由美国东部财团资助,成员荟萃美国精英。以卡特政府为例,国务卿、国防部长、副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财长等均系会员)。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政策机构,该会以“80年代计划”为名,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和书籍,公开主张推行一种在一定程度上使世界经济在控制下解体的经济政策,也就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而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将在全球化中被取消。
“80年代计划”出台后,美国即开始全面运作全球化,背后一连串陷阱次第布设,张网以待。主要陷阱当属金融陷阱。
金融之于美国,共重要性超过美国军力10倍。金融是西方的看家法宝。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一批金融家,他们给行省官员借款,坐收高息。中世纪意大利各地金融家控制着欧洲的经济命脉,在欧洲政治经济舞台活跃数百年,直至地中海商业衰落,英国兴起,他们又把吞吐金银债券和操盘炒作的全套传统带到伦敦的金融城,后来又传至美国纽约华尔街。纵横古今的西方金融家,以西方经济之重要远超出世人想象。
在美英金融家眼中,世界是一个大赌场。他们凭借多年的金融文化优势,独掌美元这个世界货币的印刷机,无限的筹码在手,顶经经验技术在手,规则制定权在手。豪赌之前就已胜券在握。因此,万事俱备,只待各国洞开金融大门。
金融陷阱的第一步是实行金融自由化。70年代末,美、英、加等国相继放弃金融控制,在压力之下,日、德、法、意等多国陆续跟上,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则坚持到1992年。
至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眼看国际上钱流滚滚,禁不住西方的百般施压诱骗,接连开放了金融市场,与西方“对接”。岂不知美英等西方国家,不仅运作金融炉火纯青,且对本国监管严密得力,而其他国家既缺乏金融人才和经验,又对监管一知半解,其结果可想而知。正如训练差装备缺的拳击新手,与技艺一流防护严密的拳击家对阵,没上场就败局已定。
金融陷阱的第二步是实行威尼斯骗局。17世纪的威尼斯金融家首创这种泡沫经济骗局,最终攫取金融控制权。其惯用伎俩是把资产价格拼命炒高,诱骗当地市场投资者跟风追涨。获利后突然撤资,使泡沫经济崩溃,迫使套牢者恐慌抛售,再趁火打劫,廉价收购当地资产。
实行威尼斯骗局的前提是金融自由化。美英金融实挟雄厚经验和巨额美元于一身,一直想在全世界大展宏图。于是美英金融资本的头面人物,如美国财长里甘(华尔街最大的美林证券公司董事长)、美联储主席沃克尔、撒切尔夫人等,伙同英格兰银行、IMF、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体系中仅次于IMF的机构,相当程度上受美国左右)等机构,于80年代大肆鼓吹金融自由化,结果使不少国家落入金融陷阱。以泰国为例,从1992年到1996年,推出一系列措施,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导致以美国基金为主的国际游资蜂拥而入,大炒房地产及金融产品,然后又引发金融危机大举出逃。泰国泡沫经济破灭后,国际游资又卷土重来,以地板价兼并企业、收购暴跌债券。到1998年3月,外商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购并金额为520亿美元。
债务陷阱是金融陷阱的另一种形式。以墨西哥为例,从1978年到1993年,三位总统对世界银行、IMF和美国政府的话言听计从,如大范围私有化、降低关税、开放金融市场等。1993年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经合组织接纳墨西哥加入这个富国俱乐部,以示奖励。
然而令人寒心的是,墨西哥在10年中遭到两次大危机。1976年洛佩斯·波蒂略当选墨国总统后,以石油为担保大举借债。不料3年后美英两国猛然拔高利率,以致墨西哥等国债务利息猛增。雪上加霜的是,墨西哥主要财源石油的价格大跌。原因是美国一直千方百计地迫使石油价格下跌,办法是操纵需求、鼓励供应。而英国则在现货市场大量倾销北海石油。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最高点跌了一半多,在每桶15-18美元徘徊多年,而墨西哥只有在每桶20美元时才能勉强赚钱。
墨西哥陷入债务危机后,只有用借新债还旧债即滚动还债的方法维持经济运转。1980年墨西哥外债为570亿美元,15年来墨西哥偿还了1500亿美元的外债利息,但至1996年,官方统计的外债总额却增至1800亿美元。墨西哥已深陷债务陷阱不能自拔。IMF和债权银行为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只是延缓了危机,并为下一场好戏——1994年的金融危机埋下种子。
1994年墨西哥危机过后,以美资为主的外资杀了个回马枪,掀起购买墨西哥廉价股票的高潮。其银行体系已濒临破产,最大的4家私有银行被英国控制了3家。从债务陷阱到威尼斯骗局,墨西哥尝够了全球化的苦果。
贸易陷阱是战略陷阱中的常规手法。以中国为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能逐步降低关税。而美英等国无视我国特点,闭口不谈它们走过的贸易保护历程,极力压我国大降关税。最新手法是,先由IMF和世行在1996年用实物比较法把中国划为发达国家,然后美英等国出面要求中国以发达国家身份入关。而以发展中国家入关,中国才能保持较高的关税、较多的非关税壁垒。在世贸组织内的进出口贸易中,不同的身份关税差额达20%左右。
反观美国,尽管无时无刻不在督促别国全方位开放,而自己却从未放弃贸易保护。近日,美国又恢复了超级301条款及第7条款,为此遭到欧盟和日本的猛烈抨击。
三、遍设陷阱为哪般
美英发起全球化有以下目的:
1.对付苏联。这是美国于越战后制定的战略重点。
2.重整霸权。60年代后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唯有建立有利于它的国际经济秩序,方能延缓下降趋势,应付日、欧挑战。
3.资本掠夺。80年代之初,美英金融资本手中美元筹码大为过剩,加之经验老到,技术先进,急需扩大“赌场”范围。因此,只有打着全球化的幌子搞金融自由化,“金融家”才可进出各国如入无人之境。
4.控制资源。对于美国搞全球化以控制资源,世人往往忽视。美国资源丰富,但消耗更多。美国人占世界人口不到5%,每年却消耗着世界一半左右的矿物资源。
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有关机构发表了一条系列资源报告,主张实行全球性政策。到70年代后期,美国的物资逆差已达25%。(《美国与全球性的矿物争夺》)为继续“尽天下之物力,换美国之欢乐”的日子,美国只有通过贸易自由化,来控制全世界的资源价格及产量。
5.弱化各国经济主权,以建立“世界政府”。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自1975年撤离越南,至90年代初冷战获胜,其战略已攻守易形,全球化的对象也予以调整。对欧盟、日本和中国,美国或是以邻为壑,或是步步紧逼。东亚危机在于打击中国、驯服日本;对俄罗斯先用“休克疗法”,后搞自由化战略,其意在打击德国,使德国对俄投资全泡汤,进而影响欧盟实力。
美国全球化的策略时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操纵已成雏形的“世界政府”,建立随心所欲的美式地球村。
四、功亏一篑不死心
美国推行全球化20年,战果累累,获利非浅:冷战获胜,使得俄罗斯“休克”;化解了日本攻势,成功地规范其巨额资金回流或环流,以服从美国经济及资本之需要;强化IMF、世行等“世界政府”的权威,弱化了大量国家的经济主权并打开其金融大门,使“金融部队”攫取巨款犹如囊中取物般毫不费力。
功亏一篑的是,欧盟的崛起和中国的起飞,令美国难以庆祝全球化的最后胜利。
欧元是政治意志的产物。多年来,美国身为世界货币“发钞局”,却完全无视别国利益,随心所欲地反复变动汇率和利率,使世界各国无不叫苦连天、一筹莫展。为此欧洲几代政治家顶住美英干扰破坏,促使欧盟形成和欧元诞生。
中国冲出了世界经济竞跑线,使西方国家始料不及。90年代后中国经济逆风起飞,则让美英人士辗转反侧、如坐针毡。最重要的是,中国在取得经济奇迹的同时,并未丧失经济主权。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发展壮大更让美国不安。这也是美国金融资本不惜焚毁东亚经济的原因之一。警惕啊,同胞们!
亚洲危机后,美国上下弹冠相庆。金融资本的高级工具和代言人索罗斯说得明白,“我起初以为亚洲金融危机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的最后胜利。”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俄罗斯危机中美国基金玩火失手,差点儿造成美欧整个银行体系崩溃。美国金融界惊魂未定,新年伊始,巴西经济一夕三惊,“桑巴效应”冲击世界。美国银行在巴西有大量投资。巴西购买美国出口品中的20%。巴西与拉美及美国一损皆损,至关重要。
本世纪即将过去,美国的战略功亏一篑,连美国这个全球化的“台风眼”也堆满了“金融泡沫”,前景扑朔迷离。前不久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发展中国家均对加速“全球化进程”持有异议,日本和欧盟也主张监督金融市场。然而美国对这些呼声置若罔闻,美国财长重申了必须将全球化趋势彻底保持下去的美国立场。
这倒是应了中国的俗话:不见棺材不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