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志 明艳忠
〔摘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理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艺术性地实施,是每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在科学实验课中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加强课堂调控,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加强实验指导。
〔关键词〕细节实验课有效性课堂教学探究材料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近年来强调的“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的关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其中的“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孩子们建构科学概念”是老师们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也是一种导向,更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之一。但我认为,不管提出哪一种观点或理念,对课堂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正如汪中求所著《细节决定成败》中的提示:“一定要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在此,我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和听课体会谈谈自己对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把握的一些看法。
1 关注细节,激发培养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这一点对我们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福音”,是优势所在。
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何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引导孩子形成对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例如,我在上《磁铁》一课时,发现很多孩子都知道磁铁能够吸铁,因为他们都有玩磁铁(吸铁石、铁削)的经历,所以根据经验他们知道磁铁能够吸铁。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呢?课上我就问学生:“磁铁能吸引铁,那么铁能否吸引磁铁呢?”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接下来的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2 关注细节,保证师生的有效交流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交流带有明显的目标趋向。保证这种交流的顺畅有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能与老师在同一平台上沟通、交流;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精练。同时,要能及时捕捉到课堂上学生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发现,筛选那些充满灵性、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如10 年到昆明参加“国培”期间到莲华小学听一位科学老师执教的《冷水与热水》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现在我们有一杯冷水和热水,再倒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那该怎么办啊(讨论片刻)?
生:在第一只空杯中,拿热水杯倒一点,再拿冷水杯倒得少一点。这样就有冷热不同的四杯水了(学生上台来边演示边说,倒完后在杯壁上触摸感受了一番)。
师:呃,对他的倒法有意见吗?
生:我觉得四个杯子里应该倒得一样多!
师:对呀,倒得差不多的话,就便于我们观察。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边做边倒)你们说我先拿冷水杯还是先拿热水杯(学生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老师还是习惯于先拿冷水杯。你们想想为什么呢?
先拿哪个杯的问题,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拿哪个杯其实是有讲究的”,因为刚倒下去的热水温度很高。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不放弃教学过程中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抓住细节进行有效教学。这个细节的处理,提升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价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有效、更加有意义。
3 关注细节,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材料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的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够揭示科学概念的。因此,我们要关注实验所用的材料。首先我们要关注材料的“结构性”。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必须有的还是可有可无的,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例如,四年级科学课中《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探究食物保质期的长短”。我对实验材料做了重组,选择了“光明”系列奶制品作为探究材料,让学生观察并填写下表:
同时提出任务:通过分析、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举例说明。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在接下来的交流、汇报中,我还不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如“听懂他的发现了吗?你的发现与他的有什么不同?”等。这样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搭建了思考的平台,学生会思考这些奶制品属于同一品牌,为什么奶粉的保质期最长?为什么它们的保存条件有所不同?同样是袋装的,保质期为什么会不同?同样都是纯牛奶为什么保质期会不一样?有的学生还发现了保质期较长的盒装纯牛奶,由于它的生产日期较早,现在已经过了保质期,不能再食用了。通过这样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做对比实验之后,学生就能自主探究出影响食品保质期长短的因素。
4 关注细节,加强实验指导过去,我们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实验怎么做,步骤如何,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教师在实验之前都讲得清清楚楚。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成功率非常高,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正确。在新课程开始之际,我们的科学课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而且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性,有的科学老师采取让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指导,有的甚至放弃了指导。
因为怕别人说自己不开放、不民主、不懂新理念。因此一度出现课堂热闹有余而效率不佳的现象。实际上,我们科学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方面进行细心的指导,以确保实验的有序展开、数据的有效采集。例如,有位老师在上《摆》一课时,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考虑到四十分钟的效率,在学生实验前建议“长的摆线取35 厘米,短的摆线取15 厘米”进行实验,结果学生的探究时间大大缩短了,探究的质量却并没有降低。
5 关注细节,重视课堂调控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虽然说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衡量,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发现问题及时调控。例如,在观察油菜花时,有学生发现油菜花里有小虫子。于是他们忘了正在观察的油菜花转而“研究”起小虫子来。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油菜花的兴趣,从而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轨道。我发现了这一“事件”,就用我的油菜花(无小动物)跟他们交换,并建议“小虫子先由老师保管,课后咱们再来研究”,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了课堂正轨。
当然,有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怎样切实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在制度上作一些保证,比如评价机制还应更加合理、灵活,应该积极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而不是筛选作用。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阔思维,激发创新的欲望。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艺术性的实施,让我们把握课堂教学细节,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求,捕捉课堂中的闪光点,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行之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参考文献1 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19982 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2010.6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县界头镇中心小学
论文作者:刘德志 明艳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科学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细节论文; 材料论文; 有效性论文; 科学实验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