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百科全书比较_百科全书论文

中西传统百科全书比较_百科全书论文

中西传统百科全书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论文,百科全书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多年前,百科全书率先在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希腊这两大文明古国产生。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保存知识,传播文明,推动人类进步,是中西百科全书共同的追求;而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又总是影响和制约着百科全书的诸多方面。因此,中西百科全书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与西方古代以及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作一比较。

一、中西传统百科全书的发展简况

(一)中国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就只是类书。按照古代百科全书的两个基本特征——全面介绍人类已有知识和按知识分类编纂,以及两种编纂方式——撰写和汇编,我们完全有理由将中国古代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和就某一学科(或领域)作全面记述的专著(下作“大全性专著”),视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应属于中国古代专科性的百科全书。因此,对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勾勒,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1.类书。《吕氏春秋》和《尔雅》是类书的萌芽,真正的类书当属三国时期的《皇览》,“其书采集经传,以类相从,实为类书之权舆”(孙冯翼《问经堂丛书》辑本《皇览》序)。隋唐时类书有较大发展,欧阳询的《艺文类聚》首创了类书“事居于前,文列于后”(《四库全书总目·子部·类书类一》)的新体例,奠定了后世类书编纂的基本模式。宋代编纂类书的风气更盛。明代类书的规模更是超越前代,《永乐大典》令西方人叹为观止。清代是类书发展的成熟和鼎盛时期,“体例益精,种类益繁,数量益巨,检索亦益便”(张涤华《类书流别》,商务印书馆,1985年)。《古今图书集成》是古代类书的集大成之作。类书是一笔丰厚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最重要的一脉。2.政书。这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专记典章制度及史实的专书。有历代和断代两种。前者理应属专科性的百科全书,因为它对已有的典章制度及史实不仅“以类相从”,而且还全面系统地反映其演变和发展。《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在谈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时,就列举了《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等一系列政书。这类书共有十种,合称为“十通”,系统完整地提供了历代典章制度的知识,为古代专科性百科全书另辟了蹊径。3.大全性专著。如果说以上两个部分的百科全书侧重文史,那么大全性专著则是从另一侧面即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角度来展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风采。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的科技百科全书。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特色最突出的医学百科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系统介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凡此种种,均是分门别类、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当时的已有知识。

(二)西方 西方传统的百科全书可分为古代和中世纪两个时期。古代百科全书的渊源大概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斯彪西波(Speusippus,卒于公元前339或前338年)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是西方古代百科全书的创始者。公元前50年,古罗马的大学问家瓦洛(Varro,前116—前27)编写的《学科要义》,分别记叙了修辞学、数学、占星术、医学、建筑等方面的已有知识,被认为是西方古代百科全书的代表作。公元77年,罗马的普里尼(Pliny,23—79)编著了《自然史》,按类别汇集各方面的资料和知识。虽然其中也收了一些荒诞的东西,但它保存了许多后世已佚的资料,影响西方百科全书编纂达1500年之久。其中有关罗马雕塑和绘画的内容,直到现代仍是许多百科全书重要的参考资料。

中世纪的百科全书,大体可分为公元5世纪到16世纪和16世纪到18世纪前后两个阶段,基本上是以培根创立科学分类法并对百科全书的编纂产生重大影响为界限。前期的百科全书,突出地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宗教和神学的统治,大多数百科全书是僧侣们为培养神职人员而编的。具有代表性的有:塞尔维亚大主教圣伊西多尔(St.Isidore,560—636)编纂的《词源》,该书题材广泛,图文并茂,曾被译为多种欧洲语言;法国僧侣文岑(Vincent,1190—1264)编写的《大宝鉴》,它在18世纪中叶以前,是西方部头最大、最完备的百科全书,也是最后一部专为宗教人士编纂的百科全书,其影响广泛而持久,直到1863—1879年还在重印。此后的百科全书,从编纂目的到指导思想都开始发生变化。中世纪后期,英国哲学家培根(F.Bacon,1561—1626)创立科学分类体系,结束了西方原始分类法的历史,对后来百科全书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百科全书不再仅是教会的工具、神学的附庸。它们在内容上更多地关注当时的科学、文化和技术;对事物的描述和解释尽可能客观、科学;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广泛;编排开始重视采用易于检索的字顺法。同时,百科全书的教科书作用也渐渐淡化。总之,现代百科全书的观念正在悄悄地酝酿、形成。这一切为真正意义的现代百科全书的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西传统百科全书比较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西传统百科全书作些比较:

(一)内容 百科全书应该或汇萃已有的全部知识,或综合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所有知识,或就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作全面深入的反映。这是中西传统百科全书的共性,而且皆以综合性百科全书的成就最为突出。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的诸多著述到普里尼的《自然史》,再到文岑的《大宝鉴》等,内容上无不山包海汇,应有尽有。可以说,西方传统百科全书的文化长廊基本上是由这些综合性百科全书所构建。在中国,类书可谓是传统百科全书中一颗颗硕大而璀璨的明珠,而综合性类书又是其中最夺目的部分。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无不囊括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当然,因地域的差异及受不同的社会形态、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西传统百科全书在具体内容上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内容只反映中国,不涉及他邦,资料也均来源于本国的典籍。这与封建的保守制度是一致的。除大全性专著外,它们又多偏重文史。政书自不必说,就是类书也很突出。其原因在于封建的统治者和文人,既是类书的支持者和编纂者,又是类书服务的主要对象。西方国家则相互交往频繁,文化融合范围广,因此,其传统百科全书的内容范围也自然要宽泛些。如文岑的《大宝鉴》,不仅利用了拉丁文的著作,也利用了希腊、阿拉伯、希伯来等多个语种的典籍材料。另外,它们在内容上侧重于文学和艺术,这与其萌生于文学之邦的希腊和发展于艺术圣地的罗马不无关系。中世纪百科全书的内容主要围绕宗教神学,尽管有的百科全书中宗教神学的内容不一定占很大的比重,但其思想和观点却渗透在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中,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宗教神学垄断一切的社会现实。

(二)编纂体例 编纂体例涉及的方面较多,这里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比较。

第一,编纂方式。百科全书的编纂方式有汇编和撰写两种。汇编即选择大量的其他书籍中的资料,再按一定的方式组织成书,对所选录的材料不作任何更动。这样处理,虽可保存原始资料,但也有支离破碎之嫌,且所反映的知识也难以与社会发展同步。传统的中西百科全书采用这种方式的占多数。普里尼从473位前代和同代人的著作中整理出2493个条目,编为《自然史》。文岑的《大宝鉴》采用的典籍非常广泛,多达2000多种。中国的类书均属汇编式。《艺文类聚》引用古籍1400多种,《太平御览》为1600多种,《永乐大典》更是登峰造极,引书多达七八千种。以撰写方式编纂百科全书,也需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但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经过作者的加工,作融汇贯通的叙述,提供的是完整、系统且较新的知识。这种方式在传统的中西百科全书中采用得较少。西方除亚里士多德在概括和归纳当时的知识和思想方面撰写了不少著作外,有影响的不多见。相对而言,中国还略胜一筹,百科全书中的政书和大全性专著类,无一例外地是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甚至是毕生精力撰就的。

第二,编排体例。分类法是中西传统百科全书最主要的编排方法,不过其分类的依据和体系是迥然不同的。西方的分类法,经历了以“七艺”(即“三学”:语法、逻辑、修辞;“四术”:天文、算术、几何、音乐)为基础的原始分类时期,发展到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分类时期。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分类法主要是按事物性质为依据,同时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哲学理念。特别是类书,基本上是按照天、地、人、事、物的顺序构筑分类的整体框架和设置类目,当然也经历了由粗疏到完善的过程。《古今图书集成》分为6个汇编、32典、6109部,部下再列项。四级类目,层层统摄,严密细致,标志着这种编排体例的成熟。

(三)性质、功用 中西传统百科全书在性质和功用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西方传统的百科全书经历了从教科书到以教育作用为主的变化。古希腊、罗马的百科全书,主要是作为讲学用的课本。中世纪的百科全书,大多也是培养神职人员的教材或参考书。随着科学分类法的出现,百科全书的内容朝实用性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应急备考的工具书性质,但教育作用仍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从一开始就突出了以供检索为主的工具书性质。编纂类书的目的就是向统治者提供施政借鉴的史实资料,为封建文人提供作诗填词的词藻典故。类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事文兼备,类目系统,为查检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同样,政书和大全性专著类百科全书,概括总结了某一方面的知识,系统完备,分类缜密,检索效果也很好。

(四)历史贡献 从中西传统百科全书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与西方传统的百科全书相比,不但毫不逊色,而且贡献独特。

首先,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仅类书一项,据历代经籍志和艺文志载,就约有六七百种,再加上政书和大全性专著类,数量更为可观。这是当时的西方各国望尘莫及的。在规模上,有罕见的《古今图书集成》,更有有史以来最大的《永乐大典》。它们不仅繁荣了人类百科全书的园地,也影响着后来百科全书的编纂。

其次,与西方比较,中国古代专科性的百科全书成绩斐然,表现了“早、多、广”的特点。“早”,即问世早。公元6世纪,就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最早的专科性百科全书。而直到公元12世纪,法国传教士阿当(Ardent)才编成可算西方第一部专门性百科全书的《万用宝鉴》(或称《德行与过失总释》)。“多”,即数量多。除了类书外,另有政书、大全性专著类,数量远远超过所有西方国家。“广”,即涉及的内容广泛。有涉及史实的,如《册府元龟》;有涉及词语典故的,如《骈字类编》;有涉及典章制度的,如政书;更有大量反映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如《全芳备祖》、《梦溪笔谈》、《本草纲目》,等等。这表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程度,比西方要高得多。西方科技方面的百科全书大约在18世纪末才出现。

另外,在编排方法上,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也率先作出了大胆的探索。1408年成书的《永乐大典》已开始使用字顺法,全书依“洪武正韵”,“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永乐大典·凡例》)来编排资料;后来的《佩文韵府》也紧相追随。西方国家逐渐重视字顺法,是从希腊人霍夫曼(Hofmann)1677年编成《百科词典》开始的。当然,由于文字的不同,字顺法的内涵也有差别。

通过比较,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由此得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同样,中国现代百科全书在已经崛起的今天,也完全应该而且一定会重振雄风。

标签:;  ;  ;  ;  ;  ;  

中西传统百科全书比较_百科全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