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市园林绿化工程处 山东省威海市 2664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景观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中,必须要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做到合理设计景观、合理选择“海绵体”、转变工作人员的设计观念,这样才能够从多层次的角度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建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海绵园林。本文对海绵城市理论在当前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园林设计;应用分析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传统城市建设过分强调钢筋水泥的硬化作用,城市降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出,在极端天气下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等问题。为了应对城市水生态问题,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把城市看作是一块“海绵”,让其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是一个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生态宜居城市。海绵城市主要通过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排水设施,建立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不同的“海绵体”,通过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2.1 规划引领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首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基础建设中要率先考量海绵城市理念,以其发展理念引导城市规划建设。
2.2 生态优先原则
在城市的规划中注意工程项目的实施要以生态优先,工程建设要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及降低水污染的功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与生态建设相互配合。
2.3 安全第一
安全第一,无论是什么工程的建设。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也是如此,要以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命安全为重。在设计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切实了解当地的水资源情况以及具体降水特点,严格按照本城市对水环境保护及对城市内涝治理的实际要求,设计规划出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
2.4 注重设计的系统性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其系统性比较强,所以对其具体设计施工要认真分析好城市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以及城市现有水设施和之前城市水资源的开采程度等等,进而按照本城市的实际发展要求,对海绵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英国的排水系统,主要以全面综合的规划设计为其基本前提,以保证城市排水系统和本城市整体环境系统的协调性。
3 海绵城市的规划目标
3.1 减少洪涝灾害
每年我国各地区尤其是雨季充沛地区会出现大量的洪涝灾害,尤其是一些城市地势较低,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的安全,还省去了一些抗洪产生的不必要经费。
3.2 减轻径流污染
建设开发可能会对规划区的水质造成污染,控制降雨的径流污染可以相应提升水质。
3.3 提高雨水利用
因地制宜,采用集蓄、渗透等技术进行城区雨水资源利用,补充地下水,改善水体环境;降低径流系数,缓解雨水管网排水压力,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通过雨水积蓄利用、利用各种人工和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地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 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和城市规模,防止城市无序化蔓延,提倡集约型开发模式,保障城市生态空间。
3.5 降低不透水面积
我国现期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地表出现了大面积干涸,这跟人们的砍伐习惯有很大关系,植被越来越少,土地水得不到供给,土地硬化规模越来越大。“海绵城市”理论是根据不同的地区特性,设立绿地和植被,加强循环用水,规避土地大面积硬化,增加土地透水面积。
3.6 合理控制地表径流
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延长汇流路径,优先采用雨水花园、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
4 海绵城市理论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4.1 区域层面应用: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区域层面强调保护和修复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生态园林规划设计中,在体现园林景观艺术特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其生态功能,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的保护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要作为生态园林设计中考虑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调蓄空间,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区域性和协调性。
4.2 花园式绿地方面
在花园式绿地建造方面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思想,将其打造成雨水花园,也就是在低冲击理念下所开发和挖掘的人工下凹式绿地,在雨季可以将雨水进行聚集,并在沙土和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将其进一步的净化,随之渗入到地表内部成为地下涵养水,或者把净化后的雨水供给园林浇灌和景观水使用,使雨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从而促进生态化和自然化景观发展,更进一步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在此项目当中是以景观水池为辅助,花园式绿地为主体的园林建设思想。把景观水池安放在花园的附近,并且用斜坡式道路将两者相结合,这样花园式绿地在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净化之后不但可以为景观水池提供供给,给予人们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还可以提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可以在景观水池的周围用鹅卵石等进行铺设,且周围多培植一些美人蕉、千屈菜、马蔺、大花萱草等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按高低进行插放,将花园营造出一种具有清晰层次感的景观,这样在雨水多时可以给予人一种清新、舒爽的体验,在雨水少时也可以营造出一种旱溪美景,使雨水在植物的作用下得到净化,供景观水池和浇灌使用。
4.3 生物处理净化
生物处理净化主要是利用生物所带有的净化功能来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在城市园林中,大多是通过植物来完成雨水的初步净化的。植物对于水体的净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植物对元素的富集浓度是水中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可以吸收雨水中存在的各种元素以及杂质,实现对雨水的净化。二是植物具有代谢解毒的作用,可以将雨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吸收。另外,一些微生物构成的水塘也具有净水功能和二次过滤的功能,而且生物净化后的雨水还可以形成雨水再利用的净化系统。在植物选择方面要注意选择既能耐湿又能耐旱的种类,乔灌草地被搭配种植,形成层次丰富的立面景观,这样无论在积水还是干旱的情况下都能呈现植物造景之美。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利用以及相互协调。所以,相关设计工程师要在对海绵城市理论有一个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对风景园林规划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都加以重视,从而在海绵城市理论背景下,为老百姓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安全以及节能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 吴书惠,林明明. 农业与技术. 2016(13)
[2]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 陈硕,王佳琪. 农业与技术. 2016(03)
[3]论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 王一然. 绿色环保建材. 2016(12)
[4]城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 李振东. 林业科技情报. 2016(04)
[5]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探析[J]. 亓新慧,张琦. 中国林业产业. 2017(01)
论文作者:赵蓉,林小姣,丛玮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径流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景观论文; 生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