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分析_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分析_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动力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技术创新论文,因素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进步在各生产要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学术界愈来愈重视研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分析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作为变量的是技术进步,而非技术创新,但从本质上说,技术进步根源于技术创新,是各种创新累积性经济体现。因此以技术进步为变量同样可以表征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国的经济增长,既有量的扩大,又有经济系统质的改善,而技术创新的实现会推动经济优质增长,这已被世界500强发展历程和业绩所证明。从历史上看,当前世界市场占统治地位的500强企业,绝大多数是从中小企业演变而来,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它们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始终把技术创新置于第一位,依靠自己独特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建立起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使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它们的强技术开发能力不仅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重大贡献。如1997年500强企业世界销售额和资产额总和分别达114535.165亿美元和341877.732亿美元,1999年全球500强销售总额为10.2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总和的40.6%,而美国上榜500强的151家企业销售额总和为2.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44.2%。日本149家500强企业,销售额总和相当于日本GDP的82.9%。由此可见,技术创新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创造给人类更多的高价值取向的财富,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并在1939年提出了创新理论,但其本人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严格定义,只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新的独立变量来考查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创新是执行新组合,即在生产过程中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后来创新的含义又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西蒙·库兹涅茨将创新视为为达到一个有用目的而采用一种新方法,现在对技术创新内涵理解应该是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通过重组生产要素和条件,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包括建立市场、组织以及科学、技术、金融、商业、法律、制度等一系列活动。这种较宽泛的技术创新内涵已被大家所公认。

然而对于技术创新的本质理解,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技术专家侧重于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经济学家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企业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是应用了较新的科技成果;从经济学来看,技术创新的后果将会对产品价格、厂商利润、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并增加整个社会的物质则富。但从技术创新的广义理解,可以见得,整个创新过程实际上不仅有单纯的技术性产生,还涉及到市场、组织管理等范畴,所以技术创新不仅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且属于技术学范畴,是经济与技术的结合,相互转化和统一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运用科学知识开发出来的新技术运用于生产经营中,以获取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

要深入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应了解一下经济增长的一般涵义及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用现代的说法是指一个国家潜在的国民产量或者潜在的实际GNP的扩展及生产的经济实力的扩展。我们也可以把经济增长视为生产可能性边缘随时间向外移动。正如西蒙·库兹涅茨所说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向它的人民供应品种日益增加的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调整。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二种,一种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和组合价值的集约化方式;另一种主要是凭借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来增加产值,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所谓集约化增长是在新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先进的组织体系、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合理利用资源、追求应用科技手段使产品增值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其性质是以质带动量的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是社会财富实质性的增长,并带来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对生产要素的利用不是破坏性的,使有限资源能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主要依靠追加要素投入量的更大规模的重复性生产来增加产值,是一种粗放增长方式,最终结果主要是物质形态的变化、价值的转移,并不会带来大量的财富增加,反而对生产要素造成破坏,使经济增长失去后劲。那么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核心是什么呢?是创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得以体现,才能转化为经营效益。这种效益又可进一步分成二个部分,一个是显性效益,即通过产品进入市场,实现显性利润增值,此时市场是狭义市场概念。另一部分是没有进入市场供生产主体自己消化吸收使用的那部分产品的利润称隐性利润,是属于广义市场下的一种行为,广义市场包含了狭义市场,因此我们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应包括广义市场概念下所有显性和隐性利润的总和。

以上论述了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以及增长方式的基本内容,接下来必然要引出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技术创新究竟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其影响的层面和机理又是怎样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弄清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和宏观效应。我们认为这种技术创新基础性力量缘于它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以及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和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影响供需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宏观上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具体分析见下:

首先,当今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有其重要的特殊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生产量的扩大可以不依赖于资本量的增加的情况。其中如加强对自然力的利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改进劳动协作和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实际上都是与技术进步的作用及其效应相联系的,现代经济增长是以技术进步(创新的积累)的推动力为核心、为特性。它植根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积累扩散之中。实践也同时证明:投资和劳动力因素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种常数形式的财富缓慢积累过程,而技术创新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则是一种指数形式的财富积累过程,通常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投资和劳动力只能通过全新组合或追加的方式来推进经济发展,而投资和劳动力的增加,在全社会范围内又是很有限的,这就会造成经济发展由于生产要素稀缺造成的瓶颈制约,技术创新可以为资本和劳动力提供更有利的投资出路,并同时使资本和劳动力进入知识技术集约化生产途径,节约了资源,从而最终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支持了技术进步,间接影响了产业结构变化从而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高增长。

其次,技术创新会改变经济增长四要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的相对边际生产率,导致它们各自的收益率有所不同。从理论上看技术创新是中性的,即一项创新有可能以相同的比例提高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但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科学技术不可能在所有现存的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分布,只能被特定的生产部门吸收,所以技术创新首先在特定的产业部门出现,进一步又由于技术创新的方向以及影响创新的资源稀缺度不一样,在市场机制下就必然会造成对各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影响是非均衡的。导致生产要素的替代和重组,这种替代和重组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生产要素自身技术结构素质变化是由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化,二是不同生产要素之间进行的替换、替代和重组的结果是要素流向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产业,并同时创造了新的产业(先导产业),先导产业再通过自身产业结构的关联效应和辐射效应,又产生了新兴产业群,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对整个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第三,技术创新会改变生产要素配置的组合构象,而创造出多种可能的生产要素组合状况,且这种组合状况是高价值高效率取向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代表罗伯特·索洛认为:技术和传统投入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决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导致了80%的经济增长,这一点至少说明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份量。保罗·多默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解释:对于技术的困惑可作如下分析:创意和物质是二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投入,其中创意是可以不断积累的非竞争性知识,物质是具有质量的竞争性商品,可以用创意重组物质。比如,人们将中药与西药进行复配,形成协同作用更好的新配方。经济增长来源于新配方的发现和事物低价值低效率向高价值高效率组合的转型。在这里与其说配方倒不如说是运用科学知识对生产要素进行更高价值更高效率取向的配置。他还在《经济增长》一文中分析了日本、印度、美国的案例,发现一个问题,自1960年至1985年之间,日本从人均GNP只占美国1/3的水平开始,以年平均5.8%的速率追赶,而印度开始只占美国水平的1/15,但以1.5%速率增长,因为美国的人均GNP增长率是2.1%,因此日本追赶上来而印度却落得很远。日本每12年人均GNP可以翻番,而美国要用34年,同样都是经济基础薄弱且日本开始时既缺乏资金又无自然资源,起飞点较低,虽然可以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拿来使用而较易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但为什么印度没有出现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呢?只有一种解释:贫穷国家缺乏已存在于发达国家提高生活水准的创意,即科学技术创新。日本在获取外来创意和全面参与世界市场的信仰方面非常坚定,而印度却坚守自治自足的信念,最终必然形成二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同时根据最近的研究表明,日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与产出均落后于其应用技术的情况,造成技术创新的知识来源受到威胁,后劲不足,这也是日本为什么再难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的主要原因。

第四,技术创新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就前面所述的技术创新的广义理解而言,制度创新也属于创新的范畴,而且制度创新是源于不断的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引起的。所以说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是源于不断的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引起的。制度创新最终目的是提高制度效率,因为在工业社会里,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增加生产要素间的交易费用,而且一般情况下技术越发达交易范围及其复杂程度越高,交易费用就越大。制度创新正是通过提供把交易费用降低到可操作水平程度的法律秩序,来使与先进技术相关联的生产活动能够运行,这种创新使既定状况的生产力潜能得到释放,实现经济增长。综上所述,在一个经济系统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将会使这个系统具有高效率,进一步讲,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五,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可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从供给方面看,产业技术创新可以改革产业生产技术基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生产率,实现产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那些建立在较新科学知识成就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出的科技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如果这种新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呈上升趋势,就会导致一个新兴产业部门的兴起,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还将大幅度降低该产业部门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使产业部门进入大规模生产经营的高速增长阶段,比如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特征的信息经济转变。信息技术产业迅速扩大,并取代传统产业,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有人推算,美国80年代后期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60%,信息人员在总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估计也达到52%-54%,而日本预计2000年信息产业在GNP中的比重将上升到48%。根据这些情况,反映出问题的实质并不仅仅在于其所占比重的多少,而在于这种信息技术渗透力极强,其产业对其它高新技术的影响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这种劳动效应促进整个经济增长的活力,这恐怕才是这种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学意义的全面理解。其次从需求方面看,因为技术创新内容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的应用程度就形成一种新的需求压力,从而改变需求结构,另一方面随着创新所致的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提高了,相应的消费支出也需增加,而且消费偏好倾向于高质新颖的消费品,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将下降。所以得出一个结论,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相互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提高,实现产业升级。

以上从理论上探讨了技术创新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机理,那么结合中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新矛盾,尤其在中国即将加入WTO,面临着国际贸易困境加重的挑战下,就更觉技术创新的迫切和重要了。据统计,1998年底我国产品库存已达5万亿元之多,产品供大于求现象加剧,已经形成了产品结构性疲软和竞争性疲软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国内生产能力严重闲置的同时,还有一大块需求得不到满足,其表现在许多产品的进口势头有增无减。据统计,1995年起,中国每年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超过1000亿美元,1995年化学成品进口173亿美元,出口和进口相抵逆差83亿美元,机械运输设备进口526亿美元,进口和出口相抵逆差212亿美元,外贸逆差较大的一些产品,一方面进口数额较大,另一面其国内的生产能力闲置情况也较为严重,开工率严重不足,这反映出中国当前的供求关系矛盾是结构性的。同时说明了现有产业结构中带动经济增长的几个主要因素逐渐失去了往日势头,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一般日用消费品生产由于供给弹性大,易于进入,而弹性小、消费有限,而需求弹性高的耐用消费品产业,由于开发能力不足使市场扩大受到限制,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供需结构矛盾冲突加剧,宏观经济效益下滑,经济运行的各总量指数上包括增长速度、就业、物价、货币供应等反映出来,经济运行开始受阻。表明当前供给结构所能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和所能提供的增长空间已经有限,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将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全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集约化经济增长的道路,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基础力量。

标签:;  ;  ;  ;  ;  

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分析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