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
太原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
郝丽丽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地名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研究山西太原的地名可增强对太原地名的认知,探索太原地名的来历,了解太原地名的真正含义。本文将从五方面对太原方言地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作出解读,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太原方言;地名;文化信息
一、地名反映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对地表环境认识的结果
第一,太原有些地名反映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如向阳村(地势北高南低,呈坡状而得名)、窊流村(当地地势低洼,故名窊流)、圪嶛沟(地处丘陵地带,此处有土沟弯弯曲曲,原长满荆棘,当地人称“不直”为“圪僚”,于是人称此地为“圪嶛沟”)等。
第二,太原方言地名使用了不少用动物和植物命名的地名,这是当地原始良好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太原方言地名中用到的动物类有马(上马街、赛马场、马庄村、淖马村、南马村、马驼村、马练营、马角村、马头水乡)、牛(牛站村、牛家口村)、龙(龙堡街、黑龙潭、双龙巷、青龙镇、龙泉寺)、鹅(鹅归店村、鹅池村)、猪(猪耳朵巷、猪头巷)、鼠(老鼠窟)、虎(缉虎营)、狮(狮子村)、鱼(鱼池街)、羊(羊市街、羊圈港)和象(象儿足村)等14种。太原方言地名中用到的植物名有柏(万柏林区、柏板乡)、桃(桃园路、桃花营村)、杏(杏花岭区、杏坪、杏树坪村)、兰(兰村、兰岗村)、柳(柳巷)、枣(枣沟村、枣园)、榆(榆树坪)、槐(槐树村、上槐村)和松(松庄村、黑松坡)等。用“老虎、狮子、象”等动物与“杏、桃、兰”等植物命名地名,可见这些动植物的丰饶旺盛,说明当地植被有着良好的生长状况,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地区当时良好的生态环境[1]。
有一个合理、正确、有效的企业财务财务预算方案,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不过仅有一个好的财务预算方案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要去落实这个方案。从实际出发,认真的落实方案才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帮助。企业只有具备好的财务预算管理,才能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
第三,太原良好的生态环境养育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人们慢慢对他们居住的地方产生了熟悉感并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将了解的“成果”进行了归纳并创造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地方名称。太原方言的名字有用“黑”命名的,如黑土巷、黑龙潭、南黑窑;有以“红”命名的,如红沟路;以“白”命名的,如白草塔村、白衣庵;有以“黄”命名的,如黄陵、黄坡村、东黄水村;有以“金”命名的,如金刚堰;有以“银”命名的,如银角村。这些色彩缤纷的方言名称不仅是对地球表面的标记,也是对附近地表环境进行分析的结果,同时,人们发现大自然中的金银,这更是这里矿藏资源丰富的表现。
二、地名反映出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在太原方言的名中,仍然蕴含着一些经典古老的意义,表明地名具有历史传承和历史惯性的特点[2],如随时可见的寨、村等。寨,本义为防卫所用的木栅,后引申为有栅栏或围墙的村落,这类地名有庞家寨村、梁寨、陈家寨、西寨村等。村,本义指村庄,后也多用来指称地名,这类地名有西吴村、宇文村、辛村、许西村等。里,本指乡村的庐舍、宅院,后来泛指乡村居民聚落。周代以来,它已成为古代行政部门的称号。《周礼》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3]随后,各朝代大多有所应用,但制度却有所区别,有二十五家,五十家,七十二家,八十家,一百家,一百一十八家是一里而不同的制度。用这个古老的行政区命名的太原方言名称保留有3处,为东解里村、西解里村、河里[4]。这些地名可以表明太原这片古老土地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而反映出良好的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
三、地名反映出当地早期的社会经济
太原地名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很大,太原很多地名带有神秘色彩和宗教文化措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元素都包含在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活动中,太原地名也会以各教来命名,佛教地名有开化寺、开华寺街、东街、南街、小五台、崇善寺、三圣庵、北十方和南十方等;道教地名有泰山寺、大观寺庙街、西庙巷和纯阳宫等;伊斯兰地名有清真寺、北寺等这些地名都记载着传统汉民族神秘文化的信息。
四、地名反映出人们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太原的祖先用龙作为他们的图腾崇拜,他们将这种文化心理用地名来表达,太原西边的山脉名称中大多含有“龙”和“云”二字。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有系舟山(“龙之角”)、二龙山、大卧龙、龙山、天龙山(其他名称为“龙尾”)和其他山脉。太原就处于以“龙”的名义命名的山脉之间,因此,“龙城”是太原的另一个名字。
另外环境会计核算内容中环境资产、负债,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准确的数据来源,加上环境会计的方法体系的多元化,造成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活动的影响,这也间接的造成大部分企业逃避环境披露的社会责任。
五、地名反映出的其他文化现象
(一)反映出对图腾和数字文化崇拜的信息
我国古代社会属于宗法制农业社会,人们非常重视宗族和血缘关系,因此,姓氏相同的人总是生活在一起,他们居住的地方的名称也就用相同的氏来命名[6]。据统计,太原173个行政区、579个社区中,方言地名中含姓氏的地名多达90个,占到了12%,涉及杨(杨家峪)、范(范家堡)、吴(大吴、西吴、小吴)、赵(赵道峪)、罗(罗城)、陈(陈家崖、陈家寨)、闫(闫家坟)、狄(狄村)、寇(寇庄)、王(王家坟、王家村、王村)、郝(郝庄、郝家沟)、殷(殷家堡)、上官(上官巷)和董(董家庄)等37个姓氏。姓是家族的旗帜,是宗族的专名标记,以姓氏命名,反映了地名优良的稳固性,并且这个地区的人们极其重视家庭血亲关系,用这种行为来表达对先祖的惦念之情。根据研究,当太原的几个地区首次建立时,两个姓氏聚集在这里,对土地进行开拓性的培育。此外,他们将两个姓氏共同用来命名地名,如张楚王村、席麻沟村、杨李青村、孟封村、王吴村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村子大多已经名不符实,但地名却依旧沿用至今,这也证明了当地居民重视先民的宗族观念[7]。
自古以来,数字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太原先民赋予了数字很多文化隐喻,因此,出现了很多用数字命名的地名,如一人巷、西二道巷、三圣庵、三贤街、三桥街、四岔村、五龙口、五魁巷、六福庵、六平巷、六府坟、昭七巷、八吊沟、十里铺村、百货市场、万字巷和万寿宫等。人们认为,某些数字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或避免灾祸,如数字三被视为神圣、尊贵和吉祥的象征,数字六谐音为顺,寓意为六六大顺,万寓意为多财多福,因此,太原地名中很多含有数字三、六和万的地名,这反映出当地人们对数字文化的崇拜。
以某立交工程已运营20年的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为研究对象,对预应力钢丝绳的加固效果进行研究。桥梁全长为204.95m,由10孔20m的空心板组成。桥宽为17.5m,按4车道设计,横断面由14块板组成,板梁之间的联结采用混凝土企口缝构造。设计荷载等级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主梁和桥墩分别采用C50和C30混凝土浇筑而成,桥面磨耗层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为C30防水混凝土。
(二)反映出早期人们崇尚神秘、敬畏神灵的心理
从宋朝开始,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发展了商品经济,不同行业的商店位于太原的不同地区,并由此产生了具有行业特点的地名。太原方言地名的命名和经济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依据太原的一些地名,我们能够分析出初期社会经济和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如馒头巷(宋代开设包子铺的地方)、炒米巷(明朝时在这里加工食品、粮食)、米市、南市、棉花巷、靴巷、铁匠巷、纸巷子、帽子巷(宋代商业中心,帽子作坊和商贾聚集的地方)、大(小)剪子巷、麻绳巷(旧时用户多编售麻绳)、估衣街、盘碗巷(销售盘碗的中心)、酱园巷、咸肉巷、牛肉巷、铜锣湾(古时创作与出售锣鼓的地方)等。北宋之后,太原地方习俗大变,重商之风逐渐取代重仕之习,尤其自明清以来,太原府民商贾不乏其人如太原王家、阳曲王家、白家、广盛誉等[5]。这些与经济生活相关的街名、巷名以及府民商贾的大肆出现足以证明当地商贸文化气息之浓郁。
(三)反映的士族文化
太原府是中国北方的一个主要城镇,王府官衙几乎遍布整个太原市,到处都有以王府官衙大族所命名的街道。有专门为纪念唐朝的狄仁杰而建立的狄梁公街,有以官衙为街名的府东街、府西街、校尉营、皇华馆,有名门望族聚居之街郭家巷、陈家巷、傅家巷、袁家巷,还有以大臣官员活动场所而命名的黄庙巷、天地坛、杏花岭。这些街巷名反映出当年太原王府官衙、名门望族聚集城中而形成的官祥士族文化。
在心肌组织中,β受体被分成至少3种亚型:β1、β2、β3。据Bristow等[9]报道,心力衰竭发生时,β1受体浓度下降,下降程度与心肌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Liao[10]等发现,抗β1受体自身抗体的活性可导致心肌细胞钙超载而引起心肌损伤。因此β1‐AR是一个检测心衰水平的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钩藤人参合用高剂量组的β1‐AR水平与卡托普利组水平相近,并远高于模型组,这说明其对心衰大鼠的受损心肌具有修复作用,并且能显著提高β 1‐AR水平。
(四)反映出人们的美好心愿
过去,社会动荡和频繁的战争使人们生活在一个贫穷困苦的情况下,人们便将生活的福祉和良好意愿都反映在了地名中,所以产生了许多根据希望命名的地名,如永康路(永远安康)、康宁街(健康安宁)、通达街(四通八达)与和平路(永远和平),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和平安宁的渴望及对繁荣的渴望[8]。
六、结语
总之,太原独特的地理名称反映了太原独特的文化信息。地名是古老文化沿传的充分体现,研究太原方言地名对探析太原文化有重大作用。为了全面探索太原方言地名的文化价值,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进行更深入和更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1):81-83.
[2]焦润明.从地名所见文化之变迁[J].中国地名,1998,(1):21-22.
[3]李如龙.地名与语言学论集[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3.145.
[4]王宝库,马晓东.《永乐大典》中的太原地名[J].中国地名,1991,(1):13-14.
[5]夏同杰.浅析“太原老地名”[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1):67-68.
[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38.
[7]郭锦桴.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05.
[8]邓慧蓉.从中国地名透视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J].学术交流,2003,(12):138-141.
中图分类号 H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 2019) 11-0216-03
作者简介 郝丽丽(1995-),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 崇】
标签:太原方言论文; 地名论文; 文化信息论文;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