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与德国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日本论文,战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与德国不仅都是二战的战败国,而且在战后都取得了经济上的惊人发展,两国都是以经济大国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但是,在这些表面的共同性之外,日本与德国之间还存在着价值观和政策方面的根本区别。弄清这些区别,不仅可以反省战后日本的发展道路,还可以提出新的目标。
防卫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对战败国日本和德国占领的目的之一,是彻底摧毁两国的军事力量。但是,这种占领目的因冷战开始而完全改变。即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要求西德和日本重新建立军备,尽管这一做法遭到西德和日本国内的反对,军备却不断发展。
下面,我们通过六个方面进行比较:
1.西德通过修改宪法进行重新军备,而日本则是无视宪法进行重新军备。
2.西德要求国民承担兵役义务,而日本没有兵役义务。
3.日本与美国缔结了双边的安全保障条约,而西德是加入北约的集团安全保障条约。
4.西德不能派遣国防军到北约组织领域以外,日本则不能派遣自卫队出本国。
5.日本坚持不制造、不拥有,不携带核武器的非核三原则,而西德允许国内配备战术核和战域核(1987年废除)。
6.军费占GNP的比例,日本规定在1%之内,西德则占3%强。
防卫政策上的区别,还由于日本与西德所处的历史、地理条件的不同。西德和东德是欧洲东西冷战的主战场,是北约与华沙决战的舞台,而亚洲,东西冷战的主战场是朝鲜半岛,日本没有亲临战场的紧张和恐惧,所以决定将防卫任务依赖美国,而西德体验到核战争的危险,当然选择了积极配合北约的道路。
德国加盟北约,日本与美国缔结日美安保条约,给战前遭受过日、德军国主义侵略的亚洲和欧洲的非共产主义国家带来了安全感。因为德国和日本的军事独立与独行都受到北约或美军的牵制,两国的防卫力量和防卫目标都完全依附美国的全球战略。但是,德国给予邻国的安全感比日本要强,现在,欧洲和亚洲对统一的德国和日本的军事独立仍抱戒心,而且,对日本的戒心比德国要强得多。
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时,德、日都提供了大量资金(日本130亿美金,西德70亿美金),但由于两国宪法都规定不得向多国联合部队派遣军队,所以受到派军队国家的批评,为此,两国都在探索向海外派兵的道路。
科尔总理为了向北约组织外派遣德军,要求修改宪法,在野党社会民主党也赞成执政党修改宪法,基督教民主社会同盟认为:只要维持和平行动,可以派国防军去海外,例如:海湾战争时欧洲区域以外的纷争地区。与此相对,日本执政的自民党不修改宪法,而是建立PKO法案,对此,在野党还持反对态度。
其次,冷战结束后,苏联在亚、欧的威胁都明显减弱,所以有必要重新估价北约与日美安保条约。日美之间存在防卫摩擦,日本受到美国“白搭车”的批评,而德美之间没有这种摩擦。这也说明德国在军事方面作出了相当的贡献。美国所担心的是,西德与法国结盟,建立排除美国的防卫体制。现在的美国仍然想保持在亚洲和欧洲的军事存在。阿登纳政权末期,美国对西德将德法关系优先于德美关系很是焦虑与不安,现在这种焦虑与不安越来越大。
外交政策
战后,德国和日本都极其重视与美国的关系。但即使在这方面,西德与日本的姿态是完全不同的。简而言之,德国是重视与美国的外交,而日本则是追随美国的外交。德国虽然重视与美国的关系,但有时会违背美国的意志,独立与其他欧洲各国协调,甚至开展与共产党的外交,而日本则完全一边倒,不与美国以外的各国发展外交关系。吉田首相开创的日美基轴路线,实际上转变为日美追随路线。以这种批判角度出发,我们来考察一下战后西德与日本分别与西欧、亚洲、苏联的外交关系。
1.欧洲与亚洲。
1)德国。德国在战后竭尽全力去改善与遭受其侵略的西欧各国的关系。战后初,阿登纳总理(1949-1963年)并不急于统一分裂的德国,而是首先回归到国际社会,与西方展开外交,尤其将改善与法国的关系作为首要任务,因为如果不解决与法国的关系,就无法改变德国在欧洲的孤立地位。因此,阿登纳将改善德法关系作为当务之急。1957年又创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 ATOM),1967年,建立了欧洲共同体(EC),而拥有12个国家、三亿四千万人口的欧共体的发展基础却是德法和解。阿登纳与戴高乐都反对美国统治世界,谋求德法两国加强关系,1963年缔结德法合作条约(爱丽舍条约),该条约要求两国政府在所有重要外交问题上都“尽可能采取统一行动”。
德国与法国和解,即使暂时违背了美国的利益,但它已成为欧共体的成员能作为西欧的成员国而采取行动。最近,德法都极力提倡取消北约组织,或在北约组织中加强西欧同盟(WEC)。德国在继续重视与美国的友好关系基础上,加强与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各国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恢复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国家。这是战后西德外交的一大特征。
2)日本。日本与西德完全不同。战后,日本采取向美国一边倒,轻视亚洲的外交政策。西德成为欧洲值得信赖的国家,而日本在亚洲还没有摆脱孤立状态,正如前西德总理施密特所说的:日本在亚洲没有朋友。西德成为欧洲一员是以与敌国法国的和解为开端,对日本来说,韩国相当于与德国相对的法国。
确实,日本政府于1965年与韩国政府建立了日韩基础条约,恢复邦交。但这是在美国的强烈要求下达成的,1952年开始的谈判经过14年才达成,表明了两国关系的僵化程度。全斗焕总统作为韩国总统首次访问日本是在战后40年后的1984年才实现,而且,虽然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但两国间没解决的问题堆积如山,让韩国对日产生好感是很难的。其他亚洲各国对日本的态度也是如此,而其根本原因是各国对日本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仍抱恐惧心理和不信任。“马哈迪构想”曾想在东盟排除美国,成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但不仅受到韩国的反对,而且东盟各国都加以反对,这表明各国对日本仍有戒心。
总之,为了获得亚洲各国的尊敬,日本应该抛弃明治以来的脱亚入欧意识,要作为亚洲一员,进一步改善关系,为此,日本必须改变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
2.对苏外交。 战后,苏联在欧洲与西德,在亚洲与日本处于冷战状态,但战后日本与西德的对苏外交形成鲜明的对照,德国采取的是:即使与美国一时处于恶化状态,也要进一步改善与苏联的关系。而日本的对苏外交一贯很强硬,直至现在还未能缔结和平条约。那么,造成两国对苏外交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列举三点:
1)1939年,德国与苏联缔结德苏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德国单方面违约,侵略苏联。与此相对,日本与苏联于1941年缔结日苏中立条约,而苏联以雅尔塔秘密条约为依据,单方面废弃日苏中立条约,于1945年8月9日(终战前6天)向日本宣战,不仅占领北方领土,还控制了北海道。如果说德国加害苏联的话,日本则是处于受害者地位。德苏战争中苏联有二千万士兵牺牲,而日苏战争中,苏军损失几乎等于零。而且,由于对扣留在西伯利亚日军俘虏的残酷虐待,日本对苏联的感情恶化。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对苏立场的不同,造成了战后对苏外交政策的不同。
2)领土问题。德国与日本都和苏联存在领土争端问题。日本最初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而西德更为复杂。德国要求苏联归还奥得—尼斯河以东的原德国领土,而归还这些原德国领土,首先要归还原波兰东部的波兰领土。而苏联不愿归还,如果波兰和苏联都不同意,那归还原德国领土也就不可能。更为复杂的是,1950年东德政府以奥得—尼斯边界为依据,缔结条约,承认了波兰和德国的国界线。这种情况下,西德政府不得不减弱了归还领土的要求。与东德国政府妥协领土问题,推进改善关系相反,日本政府则一直要求归还北方领土,从而形成两国对苏外交的不同。
3)西德改善与苏联关系具有必然性。西德政府对重新统一德国很悲观,因为重新统一必须求得苏联的同意。当时东德名义上虽然是一个独立国家,实际上受苏联共产党影响很大,在东德配备了大规模的苏联军队。1989年推倒柏林墙和1990年德国统一,都是在戈尔巴乔夫总统同意的基础上才实现的。而西德推进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其目的就在于此。而日本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经济政策
日本与西德战后都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并分别取得世界GNP的第二位与第三位,而且都是贸易债权国。但在这表面的共同性背后,两国的经济政策则是根本不同的。也正是这些不同点,说明了为什么美国在贸易上要“报复日本”而没有“报复德国”。下面分析一下三个不同点。
1)战后刚开始发展经济时,日本选择了严格控制的经济复兴道路,而西德选择的是废除控制的市场经济。在日本,对那些重要的产业,国家给予集中的重点保护,给予优惠政策,形成官民一体的企业,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还利用限制进口和高关税来阻止进口,大量出口,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与此相对,西德废除价格控制,排除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进出口方面的控制。对那些特定的产业或企业也没有特殊的保护、优惠政策,也没有救济措施。
现在,日本限制进口的项目减少,关税率也低于欧洲共同体和美国,但“日本股份公司”的性质基本上没有变,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贸易上要“报复日本”,而没有“报复西德”的原因之一。
2)由于日本和西德不同的经济政策,日本形成以出口为主的产业结构,西德则是出口和进口相互依存的产业结构,虽然日本也进口石油、粮食和木材等资源,但日本控制进口制成品乃至零件,而西德不仅进口资源,还奖励进口制成品。西德的基本方针是:一方面奖励出口,一方面不限制进口,向外国开放本国市场。我国贸易被认为是通过出口,使对方国家贫困的“敌对贸易”,这种政策破坏了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只追求本国的繁荣。
还有一个问题是:日本与西德产品的出口地点不同。1985年,日本对美出口占37.2%,而对东南亚出口仅占19%,而西德向欧共体各国出口占67.3%,对美出口仅10%。可见,日本的出口结构是向美国一边倒。可见,日本只出口不进口,出口地区又偏向美国,这是来自美国贸易报复的原因之一。
3)第三个不同点是:以国民为本位的经济政策,还是以企业或经营者为本位的经济政策。日本的GNP虽占世界第二位,但国民没有富裕的感受,这与其经济政策有关。日本人给人的印象是:象蚂蚁一样工作,住的却如兔窝,还苦于物价上涨。这种生活与西德人的生活形成显明对照。
劳动时间。日本人一年的劳动时间是2152小时,西德人是1613小时,相差500个小时。关于加班时间,日本人是202个小时,西德人是78个小时。西德人一周休息二天。而日本真正实行一周休息二天制度的只有银行和一部分大企业,至今还没法制化。与合理调节劳动与休息的西德人相比,日本人确实不会合理调节生活,以至出现过劳死现象。
物价方面。与日本相比,西德的物价比较低,也正是日本的高物价和粮食或产品在国内外的差价,在1989年日美结构协议上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同时,产生国内外差价的流通结构的复杂性,也成为被攻击的靶子。
总之,美国贸易报复日本的背景是:日本无视人的价值,只扩大生产和出口,只保护经营者的利益而忽视消费者的利益。忽视人的价值的日本社会和政府不仅是“异化”的,简直是“反常”的。不容怀疑,与西欧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而产生的不信任感是美国贸易报复日本的根本原因,也是说明为什么美国没有报复西德的原因。
解决战争遗留问题
西德已被欧洲接受,而日本至今还孤立于亚洲。其原因还在于德、日对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态度不同。战后,西德反省过去,积极努力解决过去问题。日本则缺乏明确的反省和转变方向。
西德前总理H·施密特在《施密特外交回忆录》(下)中认为,日本之所以与邻国关系不好,是因为“日本人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他说:“日本政府还坚信对过去的侵略和不人道行为不表示歉意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认识进一步阻碍了与邻国建立信任关系。”而且,日本政府对韩国及其他国家都拒绝战争赔偿。现在,日本必须要做的不仅仅只是口头上的道歉,更应该从根本的历史观上去检讨和反省过去,单单某个场合的、敷衍的道歉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而西德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呢?德国总统及总理一有机会就反省过去,对以犹太人为中心的,受到德国侵略和暴虐的民族都表明了歉意。阿登纳说:“德意志民族犯下了言不胜诉的罪行,我们有义务进行道德上和物质上的赔偿。”1952年,西德与以色列缔结《卢森堡协定》,并赔偿以色列30亿马克,赔偿被害犹太人的世界组织“要求德国赔偿犹太人会议”4.5亿马克。阿登纳政权于1959年到1964年与西欧12国缔结了赔偿协定,对12国的20万牺牲者赔偿约10亿马克,对那些从占领地区强制带到德国的劳工,由德国企业进行赔偿。
总之,西德和日本对过去问题态度的差别是:“西德以彻底反省过去和道歉而开始的,日本对过去的侵略和暴虐事实则采取暖昧的态度,并将它相对化。例如,西德在盟军实行非纳粹化的纽伦堡审判后,又亲自判决了纳粹犯人。在教科书里,西德彻底记录了纳粹的罪行。而日本的教育,不仅没有让学生充分了解日本过去的侵略暴行,而且否定侵略战争,将战争相对化,从而引起与韩国、中国的感情摩擦。反省和解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与韩国、中国等亚洲各国至今还未彻底和解,战争的亡灵无时不在烦恼着日本。施密特总理在《外交回忆录》中说:“日本人对30至40年代的错误尽可能保持沉默,这样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战后日本外交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正视和反省过去的错误。日本与西德的根本区别也正在于此。
1945年至1946年,约斯帕斯在卢森堡大学举行了题为《德国精神状态》的讲座,在此基础上还发表了《责罪论》(1946年)。其中,他把个人的罪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刑法上的罪,这由法院裁判;第二种是政治上的罪,这由战胜国裁判;第三种是道德上的罪,这由自己的良心裁判;第四种是形而上的罪,这由神圣的上帝裁判。德国的政治领袖们特别深刻地认识了第三和第四种罪,即道德上和形而上的罪,并在深刻反省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生的德国。日本政治领袖们所欠缺的正是对第三、第四种罪的认识。所以,他们仅仅从权力政治的角度,将日本过去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相对比,并认为在当时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赶快摒弃这种错误观点,才能赢得亚洲各国的信赖。
(摘自日本古贺敬太著《现代国际关系》一书)
包霞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