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战略:振兴国民经济的道路--名牌概述_经济论文

名牌战略:振兴国民经济的道路--名牌概述_经济论文

名牌战略:振兴民族经济之路——名牌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名牌战略论文,名牌论文,民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名牌是“国宝”。名牌也是“法宝”。名牌,是市场经济中尽人皆知的现象,又是一个极其奥妙和深邃的领域。

面对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企业要有“创名牌”的战略,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有“用名牌”的战略。名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大有学问。

当“名牌热”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候,冷静地从理论上思考名牌问题,成为迫切的需要。

“名牌热”出现的历史大背景是什么?

名牌是什么?名牌的实质是什么?

名牌效应、名牌效益该如何理解?

名牌的社会实践范畴怎样?

名牌战略的内涵如何?

名牌战略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怎样实施名牌战略?等等。

这些,都是应该从理论上加以探讨的问题。

“名牌热”——中国经济发展之必然

进入90年代,中国兴起“名牌热”,是经济发展之必然。

从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中国经济走出了“短缺经济”的泥潭,开始走上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向着质量效益型经济过渡。“量”的问题相对缓解,“质”的问题随之突出。集约型经济是以质量为核心的,又以名牌为其代表性成果。一个国家的名牌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反映。

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是“名牌热”出现的巨大推动力。名牌离不开商标,商标离不开市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不需要重视商标,有的干脆就没有商标。转向市场经济之后,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商标和商号不仅成了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标记,更成了这个市场主体的名字。名牌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因而带来巨大的名牌效益。牌子成为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归属载体。质量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升华为名牌意识。市场竞争是产品竞争,产品竞争是质量竞争,而质量竞争往往是通过牌子竞争来实现的。因此,牌子就是企业的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表现。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品牌竞争的阶段。

我国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我国消费从温饱型向着小康型转变,其中一些地区向着富裕型转变的时候,人们在消费质量上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名牌不仅在质量的可靠性上,功能的适用性上,更能满足消费者的实用需求,而且它的较高的文化含量,还能满足消费者精神消费的需求。于是,追逐名牌就成了一种日益发展的消费趋向。

总之,“名牌热”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两个转变”历史进程的标志,又必将促进“两个转变”的加速进行。

牌子竞争——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

国际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左右国际形势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外债、外贸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的国际相关度大大增加。一个新的值得注意的形势是:国际经济竞争,不仅在国外,它就在我们身边激烈地进行着。

国际经济竞争集中表现在争夺市场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追求目标是:对他国市场要“打得进”,对本国市场要“守得住”。无论是“打得进”,还是“守得住”,名牌都是先锋,是主力。占领中国市场的外国产品,其实就是为数不多的国际大名牌。

既然如此,市场的占领和争夺,必然集中表现为牌子竞争:打响自己的品牌,战胜别人的品牌。企业是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名牌是“精锐部队”。“精锐部队”被消灭了,你的“城池”——市场还守得住吗?

名牌不仅有巨大的市场开拓力,而且有强大的人心征服力。一旦消费者的心被征服,名牌就可以长久占领市场。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有一个“三部曲”:第一步输出产品,第二步输出资本,第三步输出牌子。早期以第一种为主。后来输出资本成了主要形式。再后发展起来的是输出牌子。现在三种方式并用,而对他们来说,输出牌子是成本最低、手段最隐蔽、作用最久远的战略手段或方式。“用中国的资源,乃至资金——外国人不用自己的资源,出很少钱,只是拿来牌子——由中国人生产并非高技术的外国牌子的洋货——主要卖给中国消费者,外国牌子的所有者赚大钱。”这是对发达国家最合适的公式。因为这里,资源、劳力、市场乃至资金基本上都是中国的,他们只是出了牌子,就把主要的利润拿走了!

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一般都是“咬”住这样两条:有形资产——我控股;无形资产——用我的牌子。他们的着眼点:用软硬两把“钳子”,把中国的企业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恰恰在牌子竞争这个领域,由于市场经济观念的淡薄和市场运作经验的缺乏,中国的许多人,包括企业界和主管部门一些人,在认识上存在着许多的盲点和误区。再加上体制转换时期的空隙,经济水平和实力上的弱点,在国际间的牌子竞争中,中国名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困难的境地。以致有人提出,中国名牌会“全军覆没”吗?

名牌:一个需要廓清的概念

什么是名牌?名牌就是知名的、著名的、驰名的牌子。

“牌子”是什么?指的是商标和商号。“活力28,沙市日化”。前者是商标,后者是商号。而“长虹”既是商标又是商号。

牌子为什么会有名?核心的因素是:稳定的好的质量,好的服务;超常的市场占有率;鲜明的企业形象;较高的文化含量;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由这一切形成的高效益。

对于“人”来说,在社会生活中有三个连续的但又有区别的概念:“人”——“人名”——“名人”。人生下来就是“人”,但只有起了名字之后,这个“人”和那个“人”才能加以区别。有了名字的人,在以后的长期实践中为社会做了许多好事,他的名字为社会周知,他就成了“名人”。

与此相类似,对于企业来说,在市场上也有三个连续的但又有区别的概念:“产品”(或企业)——“商标”(或商号)——“名牌”。一个企业生产出来彩电,但它在没有和某种商标结合的时候,只能说它是彩电产品。当它和企业注册的商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成了某某牌子的彩电,如“长虹”彩电,“康佳”彩电等等。每种产品靠自己的“名字”和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由于有了不同的商标,消费者才可以判断什么牌子的产品好,什么牌子的产品不好。久而久之,人们就记住了什么牌子好,什么牌子不好。牌子成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东西,公认的好牌子成了名牌。

与此相关的有六个概念,实际上它们分成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商标”、“商号”、“驰名商标”。这是用法定的语言表述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明晰的概念。另一个系列是“牌子”、“品牌”、“名牌”。这是用民间通俗语言表达的内涵和外延都有相当的“弹性”的概念。两个系列的概念,都应该允许存在,并根据它们的特点加以使用。没有前一个系列,将无法进行法律的、行政的确认和管理。没有后一个系列,将无法形成广泛参与的、生机勃勃的、以整个经济生活为背景的名牌活动。

“名牌产品”不就等于我们说的“名牌”。“名牌产品”,只把名牌落实到产品。它的落脚点是产品。名牌最终应该落实到商标、商号。商标、商号才是名牌的象征性载体。再好的产品,也会过时,而名牌则是越老越值钱。突出产品,而不突出牌子,是人们在进行名牌活动时常常陷入的误区。“这是名牌!”当消费者说出这样的语言的时候,牌子就成了他判断的标准,而不再需要研究产品自身的性能。

当然,名牌也不就是商标和商号自身。其道理极其简单,正像任何名人都是以自己的名字为标记的,没有名字,任何人都不可能出名。但名人的主要内涵不是名字自身,而是那个人的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成果。

名牌的实质: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

从法学的角度讲,名牌是一种知识产权。

名牌这种知识产权,远远不止于商标所有权。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当一个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的时候,它就有了商标所有权,但还没有形成作为名牌的知识产权。正像一个人有了名字,并不就拥有名声一样。

名牌这种知识产权,是在企业的运营中形成的,它凝聚着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智力创造。它的基础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应该包括企业信用、企业信誉、企业形象。核心的问题是,这一切能够给企业带来超常的经济效益。企业拥有的这些,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和保护,其中“驰名商标”又要受到特殊的保护。没有“所有”这一条,形不成产权。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名牌又是与企业的有形资产相对应的无形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当然不只是名牌一项,例如企业拥有的专利就是一种无形资产。但名牌是一种“囊括性”的无形资产。它具有如下特性:

表征性。商标和商号都是象征性的符号。它的目的是让人们用一个比较容易记忆、理解、喜欢的“名字”来记住某一个企业。

代表性。“名字”一旦确定,而且出了名,那么,这个名字就是一个代表。它的意义不再是名字字面的内容,而是企业那个实体的全部内涵。我们说到“熊猫”,指的决不是这种自然界的动物,而是那个有几十年历史的电子企业的丰富内容。

归属性。这是许多人至今还不明白的但又极其重要的特征。俗话说“功劳记在谁的名下”。“名下”者,就是归属的意思。没有名字作归属载体,任何人都不可能出名,也不可能积累知识产权,更不可能求得对自己资产的法律上的保护。没有名字就说不清是谁,说不清是谁就不能确定主体,那还怎么谈所有,怎么谈保护?更值得注意的是,名牌还可以把他人的资产归属到自己的名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重“名”(牌子)而不重“产”,用名牌归属他人资产,已是“家常便饭”。一种复杂的产品,其零部件可能是多产地多企业的,但我把它组装起来并用我的牌子,那么,你们创造的某些价值和功劳,就可能归属于我了。合资企业用谁的牌子,创造的知识产权,实际上就归属于牌子所有者的一方。有了名牌,就可以造成“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局面。

开拓性。名牌具有巨大的市场开拓力,形成超常的市场占有率。这点已为众人周知,勿须多论。

扩张性。名牌企业正是利用了名牌的扩张性,便于实现企业的多种方式的扩张,或兼并,或控股,或联营,或准许他人使用自己的牌子,等等。

这一切的综合,不仅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名牌效应:奇妙的反应过程

名牌的实质是无形资产,但不是说,名牌所涵盖的只是无形资产。当我们说某企业是名牌企业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那个企业的整体——虚实结合、软硬结合的整体。

名牌是“国宝”。言其不仅为企业的财富,也是社会的、国家的财富。

名牌又是“法宝”。言其名牌效应的奥妙。

名牌有“六装”的功能:一装有形资产,二装无形资产,三装现在资产,四装未来资产,五装自己资产,六装他人资产。除了名牌之外,哪个可以做到这“六装”呢?

六种要素装在里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每日每时在发生着特殊的“反应”——名牌效应。这种效应,可以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第一个,“有形”和“无形”之间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无形资产是靠有形资产起步和支撑的,但无形资产又可以转化为有形资产。企业家要争取的就是“有形”——“无形”——“有形”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二个,“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在特定情况下,任何名牌的价值都是有限的,但任何名牌的价值,在名牌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又是无限的。名牌是一个可以容纳无限财富而又无须扩展的“仓库”。

第三个,简单和丰富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再复杂的商标,其直观的标记也是简单的;再简单的商标,其包含的内涵也是丰富的。简单容易辨别,丰富促成确认。丰富装在简单里面,简单帮助丰富的扩展。简单和丰富的对立统一,适应了消费者的选择,促进了有序和有效的市场竞争。

第四个,结实和脆弱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名牌作为牌子,不怕任何自然灾害,风吹不走,雨淋不坏;商标一旦注册,就受到法律的保护;名牌越老越值钱,真正的名牌不会死。人们难以想象“全聚德”这个牌子会在中国大地上消失,即使具体某个分店可能倒闭。名牌又是脆弱的,易受伤害的。它最怕的是自己倒牌子和别人假冒。

第五个,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创造名牌,靠物质要素,靠劳动,也要靠精神要素,靠智慧。名牌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名牌满足人们的物质上的使用需求,也能满足精神上的文化需求。名牌造成的影响,既在经济方面、物质方面,也在文化方面、精神方面。名牌往往就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国际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名牌,特别是大名牌,成为一个民族素质的体现,成为一个民族的骄傲。

名牌效益:需要全面理解的目的

名牌效益是名牌活动的目的和动力。

从企业的层次看,名牌效益的获得,是通过“三卖”实现的:“卖得贵”、“卖得多”、“卖得快”。

首先是“卖得贵”。名牌产品比一般产品卖得贵些,如果在一定的幅度之内,是正常现象。其原因,除了创造名牌和维护名牌本身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之外,还在于:名牌可以提供稳定的好质量,好服务;名牌产品和服务具有更多的文化含量,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有些名牌比较稀少,供求关系也影响着价格。

更重要是“卖得多”。靠名牌开拓市场,又靠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名牌发展。规模效益是获取名牌效益的主要途径。大块头的企业,更能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有名企业比较容易战胜或挤垮无名企业。

再者是“卖得快”。卖得快,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卖得快容易“领导新潮流”,卖得快又增加了好名声。

一个名牌,全部占据这三种优势,当然最好。但实际上,任何名牌主要是占据其中一条或二条,三条全占是比较困难的。从现代大名牌来看,主要的途径是靠卖得多,而不是靠卖得贵。“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其实都是大众饮料或食品,其价格都是相当便宜的,效益主要是来自卖得多。把名牌等同于高档货,等同于“极品”,认为名牌就非要卖得贵,是一个误区。消费者中间,有人认为卖得贵就是名牌,更是一个逻辑颠倒的误区。

获得名牌效益的“三卖”途径,给我们三点重要启示:一,不拘一格创名牌。首先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二,要围绕着自己的定位开展企业的全部工作。突出自己的企业形象。三,产品和服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特色产品不一定就是名牌产品,但名牌产品都是特色产品。

从宏观层次上看,名牌效益更是巨大的。它是通过以下5 个侧面体现出来的:

一,各个名牌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而成的集合效益。

二,名牌推动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宏观效益。

三,经济运行机制改善带来的效率效益。

四,整个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带来的竞争效益。

五,名牌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作用转化而来的社会效益。

名牌事业: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名牌是一项宏伟的社会事业。这是因为:

一,创造名牌的依托是社会性的。任何一个名牌产品都是由一个企业制造出来的,又不只是由一个企业制造出来的。一个汽车名牌,没有钢铁厂的好钢铁,没有电子企业的好配件,没有化工企业的好材料,将如何诞生?更不要说企业管理、科学技术、经济环境,都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了。

二,名牌工作的内容是社会性的。创造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组成了名牌活动的整体。它既包括了经济活动,也包括着文化的、科技的、宣传的、法制的、社团的种种活动。

三,参与名牌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性的。企业是名牌的母体,但政府、立法机关、执法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单位等都要参与其中。

四,名牌的意义和影响是社会性的。这种影响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涵盖全社会,贯穿过去、现在、未来。

从纵向看,名牌事业的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必然。

从横向看,名牌事业的发展,要靠名牌意识的树立,名牌理论的研讨,名牌法制的完善,名牌战略的确立,名牌操作的落实,五路推进。

进入90年代,中国名牌事业的崛起,靠的是诸多因素的合力推动。有领导人的倡导,有立法和行政机关的规范,有经济部门的组织,有企业的奋起,有研究单位的策划,有新闻单位的宣传,有社会团体的协调,有消费者的参与。实践证明,割裂不行,垄断不成,只有全社会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协调一致,才能把宏伟的名牌事业顺利地向前推进。

名牌战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部

既然名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和手段,既然名牌是一项社会事业,既然名牌是个宏伟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战略。我们把它称为名牌战略。

在最核心的意义上,名牌战略主要是两个侧面的结合。一个侧面是创造名牌的战略,一个侧面是利用名牌的战略。“创”是为了“用”,“用”又促进了“创”。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创名牌”的战略,对于政府等来说,主要是“用名牌”的战略。

从操作的主体上,名牌战略可以分为国家级的宏观战略,地方级的中观战略,企业级的微观战略。

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企业战略,社会战略,国际战略。

企业名牌战略:

宗旨是解决名牌成长的母体问题。

战略目标选择原则:一,企业和产品的恰当的市场定位。二,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三,“高”、“大”、“名”(技术高、规模大、牌子响)的企业发展方向。

围绕上述战略目标,要制定、实施各项具体战略:一,产品战略。二,商标战略。三,质量战略。四,科技战略。五,营销战略。六,管理战略。七,投资战略。八,人才战略。

国家名牌战略:

宗旨是解决名牌成长的社会条件问题。

战略目标选择原则:一,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二,以“高、大、名”企业为龙头,形成“龙形经济”,实现“两个转变”。三,增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经济。四,形成新的领导经济的方式方法。

围绕上述目标,将名牌战略的要素贯穿在下述方针政策领域:一,法制建设。二,体制改革。三,资产重组。四,产业政策。五,宏观调控。六,市场管理。七,社会文化。八,名牌管理。

名牌管理,着重是抓规范。要有:一,创立名牌体系的规范。二,评价和认定名牌的规范。三,保护名牌的规范。四,监督名牌的规范。五,各个社会主体从事名牌活动的规范。

围绕国际竞争,名牌战略将需要落实到下列领域:一,开放政策。二,合资政策。三,外贸政策。四,对策研究。五,与国际市场接轨。六,集团优势。七,文化交往。八,必要保护。

地方名牌战略:

这里说的不是“地方名牌”的战略,而是名牌战略的地方推进。

名牌是宏观和微观的统一体。就名牌必须有广泛的知名度来说,它是宏观的,越宏观越好。但任何名牌,又都是属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因此它又必须落实在微观上。由微观生发成宏观。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名牌战略的实施,既需要中央政府级的操作,也需要地方政府级的操作。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在很少“世界级”的大型企业的情况下,只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其局限性是很大的。宏观和微观上不足,要靠中观上的衔接和结合来加以解决。于是,名牌战略的地方推进可能成为整个名牌战略实施的突破口,并将成为名牌战略特别是社会战略在操作上的重要层次。(目前我国已经有34个省、市、区和大城市成立了名牌战略实施领导小组之类的领导机构。)

制定地方推进名牌战略的思考逻辑应该是:国家关于经济区域的划分——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定位——支柱产业、龙头产业的确立——龙头企业、名牌企业的培育。

在名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相关的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特别是新闻单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们应该是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帮手,群众的朋友。没有它们正确、积极、规范的参与,名牌将不可能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的作用肯定还要加强。目前急需的是相应观念的确立和相应规范的建立。发达国家已经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总之,名牌战略是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杠杆,是振兴民族经济的历史壮举,是经济领域中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千秋万代的民族事业。让我们高举中国名牌旗帜,实施名牌战略,推进宏伟的中国名牌事业!

标签:;  ;  ;  

名牌战略:振兴国民经济的道路--名牌概述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