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初探(一)_素质教育论文

北京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初探(一)_素质教育论文

北京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问题扫描(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中小学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者为推进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认真探索,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推进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理想,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真实了解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对于我们理清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制定科学的对策和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北京教科院基教所于2001年对北京市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北京城区和郊区随机抽取1100名中小学生,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026份;随机抽取1000名家长(前述1100名学生的家长),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63份;随机抽取300名教师(包括校长),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9份。我们还先后在教师、学生、家长中多次召开座谈会,同时也进行了一些个别访谈。

从调查结果看,推进素质教育总的进展情况是:(1)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氛围渐趋浓厚。(2)素质教育推进模式由单纯的“领导发动,行政推进,典型引路”的“政府行为”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广泛参与”的格局过渡。(3)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渐趋深化。比如: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期望和态度由过高到适中,由务虚到务实,由兴奋到冷静;对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的理解由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发展为把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做主动介入社会变革、主动参与全球化与民主化进程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素质教育的主旨的认识由一般的“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发展为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激发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工作已经启动。音体美劳(技)课开设情况基本正常。(5)北京市考试制度改革已经进行,新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也已开始实施。(6)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调查发现,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未真正形成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并未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98.6%的教师认为在学生当众指出教师的错误时,自己能够“勇于承认错误,接受学生的意见,并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发表意见”。89.2%的教师认为“孩子也有自己的秘密,要承认和保护孩子的隐私权”。98.2%的教师同意“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但与此同时,50.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38.6%的教师认为“教师经常批评、惩罚学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的爱心”。

从家长、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师生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96.2%的家长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很好或比较好;六成以上的学生反映他们的老师经常是和蔼可亲的、有耐心的,只有不到一成的中小学生反映他们的老师会经常发脾气。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师生关系是趋于和谐的。然而,和蔼可亲、有耐心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尊重,和谐也不等于民主、平等。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见到教师一方面和蔼可亲,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带有威严、专制的影子。如15.9%的家长认为,教师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方面做得不够,50.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自尊心或多或少被教师伤害过,其中,认为,孩子的自尊心在学校里被伤害比较多的家长占6.4%。现代教育是民主教育,师生关系的民主是教育民主的应有之义。我们常见到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这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但却很少见到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决策与管理(如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教材的选择等,几乎都是将学生排除在外的);学生既没有对教育教学一切重大问题发表意见的权利,也没有机会去表达。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态度上的和蔼可亲遮盖了学生部分权利的被剥夺、被侵犯。

(二)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学校生活感受的满意度不高,学校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学生在学校的情绪是否愉快及其程度,学生对学校课程是否喜欢及其程度,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

尽管有65.8%的小学生、31.4%的中学生在学校感到很愉快,但仍有34.2%的小学生及高达68.6%的中学生感觉一般。

我们列出了近20门科目,让学生选择两门最喜欢和两门最不喜欢的科目,并且各选择两项理由。结果是: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是体育(37.6%的小学生、47.0%的中学生选择了体育);最喜欢的另一门科目,33.9%的小学生选择了语文,37.7%的中学生选择了计算机。关于喜欢的理由,超过七成的学生选择的是学习内容有趣、有用,50%左右的学生选择的是老师讲课吸引人。

关于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1/5的小学生选择的是品德,但也有近1/3的小学生没有不喜欢的科目;近三成的中学生选择不喜欢政治,超过1/5的中学生选择不喜欢历史。关于不喜欢的理由,比例较高的是教师讲课枯燥乏味,此外,还有学习内容太陈旧、成绩不好等。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未得到彻底改变,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未真正确立;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影响素质教育进展的最坚固的“堡垒”未被攻克

教学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心。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75.6%的教师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停留在“灌输—接受”的水平,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也还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来看,76.3%的教师认同“教学目标中最主要的应是知识掌握”,68.1%的教师赞同“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51.3%的教师认同“课堂教学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应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距甚远。

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学习体验是衡量教学方式优劣的“试金石”。调查中,35.8%的小学生、28.2%的中学生反映,在课堂上经常是老师讲,学生听;38.8%的小学生、7.9%的中学生反映,老师上课经常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如果再加上“有时”、“偶尔”,则上述比例分别高达88.1%、89.9%、94.4%、70.49%。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关于音乐、体育、美术、劳技(动)等课的开设情况,2.2%的小学生和13.4%的中学生回答“很少上”和“从不上”;10%左右的学生回答,这些课常被语数课所取代。

关于学校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情况,35.1%的小学生和60.3%的中学生回答“有一点”或“基本没有”。关于学生在学校的自由支配时间,30%以上的小学生和近50%的中学生认为“只有一点”或“基本没有”。

(四)教师的负担加重,职业压力增大,一些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教师的主体地位、个体价值也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充分的体现

在访谈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负担在加重,生存压力和职业压力在加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负担和所有的压力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但是,如果压力增大到使人“不能承受之重”的程度,以及整个群体都存在相同的负担加重和压力增大的问题,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

造成教师负担加重、压力增大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且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也在艰难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验型”的教师、低素质的教师将会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变革的需要。(2)目前小学阶段(将来要涉及到初中和高中)生源减少,教师的需求量和教师编制相应减少,教师岗位的竞争比较激烈,这对所有教师都是一个较大的压力。以上两方面给教师带来的负担和压力是必然的。(3)尽管现在人们都在谈论和倡导“素质教育”,但社会和学校评价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甚至是惟一的标准还是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学生的升学成绩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4)现存的教育教学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如评职称要求必须有论文,对教师学历的要求有超高、升格的趋势。另外,频繁的论文评比、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也让教师应接不暇,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在调查中,74.6%的教师表示“每天觉得很忙、很累,但是总结的时候,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些什么”。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对付考试。(5)传统的教师价值观也是造成教师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教师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甘于奉献的人,他们被赋予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他们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无不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关注。所有这些,都给教师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调查结果表明,93.1%的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并认为这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重大的生活和生存问题(其中,男教师、年龄小于45岁的教师、毕业班教师、班主任教师、语数外学科教师的职业压力相对较大;相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中学教师职业压力较大)。由于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因此在回答“如果有机会,是否考虑调换工作”时,有50.8%的教师表示,如果有机会,会考虑调换工作,有31.7%的教师表示无所谓,只有17.5%的教师表示喜欢这一职业,愿意终身选择教师职业。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部分教师产生了心理卫生问题,有数据显示,13.3%的教师存在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小学为10%,初中为16.7%,高中为14.3%)。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由于面临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和日益加重的负担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本身并不奇怪。问题在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过重负担和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否引起了社会公众,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就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对学校和教师有直接和实际影响的部门来说,转变管理职能,变控制或管制为服务、指导和帮助,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检查、评比,以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可能是更为迫切和重要的。其实,过多的检查、评比和管制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着的是对教师主体地位的不尊重、教师主体性的部分丧失。在以往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我们比较关注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实际上,教师在轻视或剥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自己的主体性也被别人剥夺了。自尊者尊重他人,有主体性的人也尊重和维护他人的主体性。就我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结果来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被捆绑在中考、高考的战车上,其实教师又何尝不是?在考试这个巨大的战车上,每个教师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零件而已。

(未完待续)

标签:;  ;  ;  

北京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初探(一)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