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先进文化_先进文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先进文化_先进文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先进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先进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凝聚和激励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中,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并把它提到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因此,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创建高度繁荣的中国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是一种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文化则是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是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是与经济、政治等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包容关系,文化包含意识形态。

我们党对于文化的理解,历来包含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因此,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发展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要增加经费投入,扩大事业规模,提高人民受教育的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教育发展水平,繁荣学术,繁荣文学艺术;另一方面是加强理论建设、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把加强对人民尤其是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两个方面,既体现了文化建设的非意识形态性,也体现了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性。

无疑,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一定社会中具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因素,也就有反映这些经济、政治因素并为它们服务的不同的文化。既有不同的文化,就必然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有占主体和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有其他非主流文化,还有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残余。与此相对应,在意识形态领域,既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中国先进文化的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

在对文化的认识或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教育发展水平。但是,如果只强调这一方面,只重视文化的非意识形态性,而忽视思想、理论、道德建设,淡化意识形态,否认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甚至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则是片面或错误的。

近些年,在文化建设方面,一些人主张要“消解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告别革命”、“躲避崇高”;还有个别人鼓吹以儒学代替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为中华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找到一个安顿处与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既不能体现民族生命,又不能代表民族精神,为此,儒学应取代马克思主义,恢复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这些人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否认当代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同时,一些西方学者亦宣扬,二战后全球冲突的根源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这种论调,人为地将文化与意识形态剥离,实质上隐含着以文化冲突来掩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企图。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

文化与意识形态虽不完全叠重,但在任何时候,意识形态都始终是文化的灵魂,是不同文化呈现自身特色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保证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进。

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注:《毛泽东文集》第6卷,3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江泽民同志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这些论断,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如果我们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种错误思潮就会泛滥,先进文化的建设就会遭受破坏,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不能健康发展。

2.马克思主义决定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思想,既包括其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也包括它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以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的终结。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并列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而存在其中。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这一点正是由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决定的。邓小平说:“对于中国现在干的究竟是什么事情,有些人还没有搞清楚。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2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地包含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本质的论述,实际上说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

3.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一切成果、深刻总结19世纪上半叶工人运动经验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与典范。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那些知识的坚固基础……借助于充分领会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注:《列宁选集》第4卷,3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4卷,3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提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今仍然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先进文化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使自身发展充满了光明的前景。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就能使我们更加敏锐地鉴别和吸收古今中外的进步思想文化,吸收和利用那些能够造福于我国社会和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就能够强有力地支持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文化,支持一切促进民族团结、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文化,支持一切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努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决抵制和消除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发展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变革的时代和开放的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多种社会思潮纷然杂陈,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经受冲击和改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因而,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在诸多方面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就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考验。

首先,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带有其脱胎出来的旧社会的痕迹。由于思想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旧的意识形态不会随着剥削制度的消灭而立即消失,它们必然会以各种形式顽强表现出来,其中思想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最深,也最广泛。如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有神论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等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危害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其次,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市场经济所孕育的平等、民主意识以及契约、法制、效率观念等,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则易使人们滋长拜金主义,引发唯利是图,使一些社会成员重实惠、重个人物质利益,导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而市场经济行为的分散性、经济决策的分散化和利益差距的扩大化,必然促使一些社会团体受经济利益驱动,滋生团体主义、分散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这势必冲击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给先进文化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大搞“殖民文化”入侵,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求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图谋。苏联东欧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主攻目标对准了中国,并加紧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妄图通过思想文化的“攻心”战,搞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改变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说:在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最终起历史决定作用的思想,而不是武器”;“如果不战胜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那么一切军事的、政治的和外交的胜利都会前功尽弃”。在中国,现在能够做的“不是去改变它的现状,而是去改变其未来领导人的思想”。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用和平演变的潮水冲垮社会主义堤坝。”这种国际环境给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严重挑战。

在严峻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民,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事实不断告诉人们,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反动的思想意识就必然会去占领。“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注:《列宁选集》第1卷,326~3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界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科学地制定我国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既不僵化也不搞“自由化”。只有这样,中国先进文化才能顺利发展。

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哪个阶级在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必定会占统治地位;任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归根到底都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文化。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主的思想支配一切。进入封建社会,在西方是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在中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些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鼓吹思想多元化,可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多元化思想,不过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多种形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工人阶级,因而工人阶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则必然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占支配地位。否认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否认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必然导致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和政治领导权的丧失,亦就谈不上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了。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这个教训我们应引以为戒。

四、适应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先进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其先进性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结晶的马克思主义,从不承认永恒不变的东西,总是以发展的、批判的、革命的眼光看待事物,追求变革现实,促成革命转化,创造美好未来。同时它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从不把自己的学说看作是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而是看作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

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了中国的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并适应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注入了崭新的内容。在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新世纪,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应结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思想文化不断发展的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其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普遍适用的,要永远坚持。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它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认真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要敢于站在世界时代的前沿,学习当代社会进步思想与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要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江泽民一系列重要论述统一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想,作出新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努力构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积极探索完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规范。围绕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教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激励人们把远大理想和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无私奉献。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培养全社会的共产主义因素,鼓舞人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同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形成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文化进步、有利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树立把国家与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还必须把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应选拔那些忠于党、忠于国家和忠于人民,具有政治头脑并懂得意识形态规律的人来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培养造就一支忠于马克思主义,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形态建设队伍。制定明确、严密的组织原则和规章制度,并执行严格的宣传纪律。通过法治建设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使意识形态建设法制化和科学化。确保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确保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

标签:;  ;  ;  ;  ;  ;  ;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先进文化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