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商学院教育更加知行合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学院论文,知行合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5万元!这是赵本山即将要去长江商学院读中国企业CEO课程班的学费。在经济低迷时期无疑又刺激了公众的神经。这既是个花边新闻,也是个商业新闻。毕竟从经济危机开始,商学院就一直遭到评论界的诟病,因为其培养的毕业生将“人性的贪婪”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演绎。金融危机的缘由来自于从业者对财富的过分贪婪,而使整个市场以及消费者与之一道贪婪。
除却这些华尔街的精英,更多的MBA们在实体经济中打拼,但全球低迷的经济环境看似让一些饱受商业教育的青年才俊们一时无用武之地。况且还有些精英接受的是崇尚理论教学的真空教育,而非商业实践。
变革!变革!
MBA教育在中国已近30个年头,它与中国经济一起高歌猛进至今,又遭遇前所未有的经济环境。如何培养更多符合商业社会发展的合格的MBA,一些国内知名的商学院已经开始了一场悄然变革。
MBA:今天你“金融”了吗?代表学院:长江商学院
当下的经济问题,虽缘于华尔街那些谙熟金融工具的精英们。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对此类人才的渴望。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最有发言权之一的行业,金融人才的储备无疑是战略性发展。在基础MBA已经完整走过了6年时,长江商学院(以下简称“长江”)开始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报考长江金融MBA的学员们将在2009年的秋季入学,作为专业方向的一个尝试,首届学员们均为part-time的MBA,他们需要消耗掉自己未来18个月的双休日来完成这份学业。
长江副院长滕斌圣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基础的MBA教育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因而考量专业方向MBA的培养。院长项兵也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示过经济转型期金融人才的重要性。他说:“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快速流动、跨国公司的商业活动、大规模的国际贸易都与金融行业密切相关。金融人才无疑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重组与资源整合的核心‘燃料’。”
无论怎样的MBA,都涉及到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而多年来《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商学院不同项目的排名上,都会将师资力量作为重要考量的标准之一,而教授们有多少个博士学位又成了更容易量化的指标。这也是商学院容易被批评不与实际结合的症状所在。
滕斌圣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长江一直以来都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比如在一些传统的商学院中,那些有实践经验但是没有经科学研究训练的人没有办法进入。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商学院另开设了“教学教授”的专业,这些人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他们只为教学,而不作研究。在中国,这样的群体是以“兼职教授”的身份出现。长江目前的兼职教授已有7位之多,他们多数服务于企业,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授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为学员讲授模块的课程,在后台支持上长江则有专门的课程助理。
即便这些不拿长江薪水的来自于实践的教授们,也要被要求“有博士学位”,因为要保证教学质量,他们的聘任则需通过教授委员会2/3以上的通过票数。
大量商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给商业社会带来强心针?对此,滕斌圣希望企业不要将MBA太理想化。“在美国读MBA已经普及,即使很多MBA毕业了也要在企业从基层做起。而中国的MBA教育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对其期望值很高。”滕斌圣说中国的很多企业对MBA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以为MBA是拿来就能派上大用场的高端人才。现在国内对MBA的教育和出来以后的素质还有不满意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对MBA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所造成的。
实战主义:向市场需求贴近代表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作为独立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一直以贴近市场的灵活性而著称。
最新一次的课程改革从2008年11月开始,而准备则是从同年初开始。MBA学术主任白诗莉(Lydia Price)任主席,由MBA课程教授丁远、高岩、PerJenster和Bill Parr组成的课程和学术计划委员会广泛征求了学生和教授的意见。“邮箱里关于课程改革的建议很多。”中欧副院长、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有段时间打开邮箱蹦出来的都是课程改革的建议。
在所有课程改革中,加强软性技能、分析能力和提倡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尤其值得关注。关于加强软性技能和分析能力,新增的基础模块强调了如何有效应用商业知识要求的技能,包括对文化、团队精神、领导力的理解和演讲的技巧,定量分析和数据分析在此模块中也有体现。通过掌握并提高这些技能,中欧的学生们可以更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实际问题解决中去。
而创业学在当下尤其具有实际意义。中欧早在2000年时就已经将关于创业的知识开始向MBA们介绍,而在此次的课程改革中,将过去相对零散的学生创业活动系统成为一门“创业管理学”,内容包括企业家思维和管理技能等。
中欧学生中无论已经创业的,或有创业规划的,都能从课程中受益。除了必修课,还有多门选修课,涵盖如何开办自己的企业及其涉及的多方内容。
“商学院和企业一样,都需要明确的战略、结构和市场定位。”张维炯说,而不断推陈出新的课程改革,则是中欧与市场保持“零距离”的杀手锏。
博士课程未来也会在中欧出现,它针对的是以研究为主的群体。“商学院需要有实战型人才,也需要能够将实践来进行理论化的学者。”张维炯并不认为强化了科研方面的力量就会导致MBA教育与市场脱节,“美国的理论是研究越往后也越需要更深层次的实践。”
因材施教:向着传统适度“回归”代表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多数的商学院都尚属体制内的大学教育,对走在商业前沿的学院来说,特有的体制使之在与商业无限接近的过程中缺乏独立商学院的灵活性。但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复旦管院”)也依托着大学,给予学员更多的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
孙一民是复旦管院的副院长,她说经济危机来临时历来都是MBA申请人数增多时,这是一条定律,但同时也给了商学院以冷静的思考:“这么多的学员来申请,商学院在社会变革中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在近两年的MBA招生时,她发现“80后”们已经开始在申请人中占据了很大的数量。“他们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是生在改革开放后物质较为丰富的时候。但他们恰好也是对传统的文化和精神较为不敏感的一个群体。”这样的群体与早期的MBA教育群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者对人文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更为彻底。
而针对越来越多可能在学院出现的这类人群,复旦管院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了人文思想的比例。除了必修课外,还依托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多样的选修课与不间断的讲座。
孙一民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商业行为中有很多的技巧型知识,比如商务谈判和沟通等不一定需要在学校里学习,个人努力可以达到。而系统的人文知识的潜移默化却不是个人可以达到的。”
学员们被灌输的一直都是“勇担社会责任”,这也来自中国的传统思想。
孙一民称,包括复旦管院在内的很多大学商学院都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可以是很成功的商人,但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追求眼前利益的毕业生。
大学和独立商学院的最大不同是大学必须要贡献更多的学术思想,“再多的实践都必须以理论的形式而传承下去。”孙一民说。
而直接针对当下经济形势,复旦管院展开了“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旨在通过免费学术讲座与职场咨询相结合的多形式、系列化活动,为众多职业经理人拨开迷雾,寻求经济危机下自身和企业的发展之道。
这个项目针对的群体不是遇到了困境需要读MBA来寻求解决方案的年轻人,而是在工作中尚未遇到瓶颈者。项目直接入驻上海市中心一些高档写字楼的大堂,使复旦管院更近一步地走近职场人士。
“这是我们凸现商学院社会责任的一个表现,也是为了提升复旦的品牌形象。”孙一民说。MBA教育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而要持续到年底,甚至可能成为常规项目的“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的投入就不求得生源上的回报?“这是个品牌提升的过程,如果这些受众成了潜在的学员,那是最好不过。”孙一民称此项目带来生源的增长只能算是“副产品”,但作为商学院,到了必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阶段。“既得促进商业社会的发展,又不能急功近利。”
角色扮演:让课程更加柔性化代表学院:清华经济管理学院
5月6日上午,王勇又走访了一家民营企业,这家企业的董事长正是王勇所在清华经济管理学院EMBA项目的在读学员之一。
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勇博士的工作之一就是和学院项目潜在的企业合作单位、毕业的校友、在读的学员做这种企业走访和沟通:“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在出差”。
实际上,这项工作可以说是经济危机环境下的学院策略,通过了解学员所在企业的需求和意见,及时改进学院的管理和办学方式,不失为贴近市场的好方法。“尽管现在的外部环境剧烈变化,但商学院的课程教育却要变得柔性化。”王勇博士说道。
“从我们项目来说,目前更加关注整个中国经济的走势。同时,在课程上增加了公司并购、公司理财方面的必修课以及宏观经济形势、世界经济走势等选修课,在师资方面也有相应的补充。”王勇博士介绍,尤其是最近,清华EMBA的学员们选择有关宏观经济形势的选修课明显多了,学员们都十分关注全球经济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走势。另外,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家和企业文化的课程,也是学员们关注的热点。“目前来看,他们喜欢的课程多是偏宏观、大局方面的。”
创业是清华的MBA项目中很重要的一类课程,而在EMBA项目中,似乎没有MBA学员的那种热度。“在这里创业项目不太被关注,大概人数还不到三分之一。整个课程体系中,我们创业的课程还是比较少的,这和学生的特点有关。来上课的学员企业家多是基于企业有闲余资金要对外投资,投什么样的企业,他们会上这种偏向于投资类的课程。”王勇博士说,“另外,我们会辅助一些讲座。以前会集中在‘领导力的提升’等方面,而现在则会结合公司上市、融资的热潮,请一些投行的人来做讲座,也有宏观经济研究的学者,今年尤其加大了这方面的课程量。”
记者注意到,清华还曾在2003年和2007年各推出过一个专业方向的EMBA项目,但是只做了一期。“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需求,他们更希望选择综合方向来学习,结识各行各业的人,建立的人脉关系也能广泛和丰富一些。”王勇博士说道。
“就像企业在相对外部环境剧烈变化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调整一样,当下环境中,我们的课程也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目的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在外部情况不好的时候,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企业。”王勇博士说,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更是实践了学院强调“整个课程教育过程柔性化”的理念。
“现在,课堂的研讨多了,同学间的交流更密切了。”一堂商务沟通课后,一位学员向记者描述,课上学员分成了多个小组,分别扮演政府官员、消费者、企业人员、媒体等不同角色,对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投资者关系问题以及消费者情况问题做了模拟实战,大家各自分析应当如何应对不同的问题。教授就像一个教练,带领他的队员。给出我们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后,我们会根据一些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模拟没有标准答案,形式更灵活了。他说。
“这种柔性化的课堂形式,不是告诉学员必须怎样做,更多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给他一种方法,根据基本理论有自己的判断,给学生一些选择,可能在商业上,一加一在商业上不一定等于二。”王勇博士补充道。
相关链接Ⅰ
新一代企业领导人的提升路径
■企业主导地位的觉醒。以前总是说,要学西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在新的形势下,国外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因此,如何探讨出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意识要加强。
■视野要更加开阔。无论是人力资源、战略制定、政府关系沟通、机会的把握等方面,都要具备更加宏观的视野。
■管理方法要更具科学性。在管理过程中,原来多是凭经验,现在则需要让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投资者打交道等方面的操作更加科学。
相关链接Ⅱ
外国商学院变革动作
越来越多的商学院目前正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增加课时数量并成立新的风险管理中心。
■沃顿商学院目前正在筹划成立一个“社会影响力研究所”。
■哈佛商学院正在修订课程简介,并且在他们的课堂中融入了对近期所发生事件的讨论。据悉,摩根大通匆忙收购贝尔斯登、雷曼公司等正在被编为新的案例教材。金融管理和战略将从过去的一年半甚至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汲取诸多教训。
■纽约大学也特别增加了有关大萧条的课程。在德勤的帮助下,美国的大学和商学院正加快步伐,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纳入课程之中。在此之前,美国会计课程教授的是美国企业所使用的财务报告准则——公认会计准则(GAAP)。与之相比,IFRS这套单一会计准则往往更加侧重于目标,对详细规则的倚赖度较低。
(本报实习生刘丽嫒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