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后香港的经济前景_香港经济论文

一九九七年后香港的经济前景_香港经济论文

1997年后的香港经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年后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7年7月1日起,我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回归后的香港,其经济如何发展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关注。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加分析。

一、香港经济地位形成的历史回顾

历史上的香港,是在殖民主义者威胁下先后被强行割让和租借给英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香港以其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早期的港口与贸易,成了地区商业中心。1941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期间,贸易停顿,经济崩溃。二战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当时世界市场对轻纺工业制品的需求增加,借助来自内地(主要是上海)的资本和技术以及领近的华南农村廉价的劳工,香港开始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投入和产出,其结果促使香港由传统的转口贸易港向制造业转变。60年代,香港经济进入了经济现代化发展时期,香港从以商业为主的资本主义转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资本主义。受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影响,香港经济在60年代10年内(除1966—1967年)出现了持续的高增长,年递增速度按当年价格计算超过了13%。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为香港在70年代全面起飞打下了基础,香港经济逐渐趋向成熟,香港经济的领导部门,即制造业已逐步被转口贸易、航运、金融服务业和其他第三产业所代替,陆续确定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三大中心的地位。其表现为:

1.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场(仅次于伦敦、纽约)和第四大国际银团贷款筹集场所(仅次于伦敦、纽约和东京),是国际外汇市场在远东的交易站、亚洲和东南亚主要股票市场。

2.80年代后香港对外贸易在世界最主要的出口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5位,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钻石贸易中心和亚洲地区最大的贸易转口港。

3.香港是世界第七大港和十大国际空运中心之一,是重要的旅游中心和邮电中心等。

与此同时,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始进入资本密集和高技术工业阶段。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国际环境条件的变化,香港也已出现了对外贸易方面的转型。国际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得香港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970年至1979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9%。进入80年代以后,除了1980年、1981年仍保持11%和9.4%的高增长和1984年在相当特殊情况下的9.6%高增长外,从发展趋势看,已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逐步进入了一种相对低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率、高就业的结构性调整时期。从1986年开始,香港在出口带动下,特别是在内地经济经过短期调整而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再次连续三年平均达到两位数增长,虽然从1989年至1991年香港经济连续出现了低增长、高通胀、但近几年来,受中国因素的影响已走出低谷,出现了持续增长。从1966年开始在长达2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基础上,香港的总体经济水平大为提高,已达到相当的现代化规模,各种经济指标逼近发达国家水平,1992年香港的GDP按时价算已达952亿美元,人均为16381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接近欧洲发达国家的中等发展水平,成为亚洲少数几个所谓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C)之一。

二、香港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中国因素

从香港经济的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出战后50年来其演变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战后经济复原及转口贸易复苏时期(1947—1952年);

2.工业化时期(1952—1970年);

3.工业多元化发展及出口服务增长时期(1970—1982年);

4.恢复转口贸易,发展中港贸易,加强国际竞争力时期(1982—90年代初期)。

从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时期算起,到90年代初期这30多年里,香港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的,也有经济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港内的,也有外部的;既有地缘的,也有人文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因素:

1.特殊的政治位置和体制,稳定的政局;

2.自由主义的经济体制、自由港的贸易政策和低税率;

3.完备的市场经济机制;

4.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深水海港;

5.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现代设施,发达的第三产业和有利的人力资源;

6.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环境。

上述方面原因中,无论是前三方面属上层领域的,还是后三方面属经济基础的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中国因素的强烈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持续17年的高速增长,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而且给香港带来了巨大的界外利益。

从金融方面看,外商竞相前往内地投资,但因投资渠道不多,股市不完善且集中在沪深两地,地处中国南大门的香港因而扮演了替大陆筹资的跳板角色,起到了重要基地的作用。外商借港股投资大陆,这些活动极大地繁荣了香港的金融市场,加强了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内地75%的外资项目在香港,在港投资累计总额已达250亿美元以上,超过日美,成为香港最大的境外投资者。如果把内地在港的投资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话,那么至少居香港的公司集团资金的第3位。一大批颇具实力、以重工业为主要成份的中国国营企业股即H股加盟香港股市,使港股产业分布更均匀,规模扩大,品种更加多样,从而大大加强了港股的活力和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并逐步扭转了大市偏重于地产股的失衡局面,再加上在港中资机构的红筹股以及与大陆经贸活动有关的“中国概念股”的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港股的国际地位。

从国际贸易看,内地与香港的经贸活动更加密切和扩大。1985年以来,内地已上升为香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同时香港也成为内地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占香港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的转口贸易的88%与内地有关。内地是香港入货的最大来源。也是香港转口货物的最大供应者和最大买家。1993年,内地又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港制品的头号出口市场。94年香港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4007亿港元,其中直接涉及内地的货值16299亿港元,占了总数的67.3%。改革开放17年来,中国因素令香港和内地的贸易总值从原先的23亿美元,猛增到现在的900多亿美元,增长了40倍。

从旅游业看,1994年内地赴港游客总和与增幅均跃居全世界各地游客之首,世界各地经港转往内地的商务旅客的数量激增,带动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

从制造业看,内地不但是香港迅速扩展中的市场,同时又是香港厂商设厂的理想基地。大约有2500家港商,70亿美元的资金北移内地,雇用员工达300万人以上,相当于香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5倍。内地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不仅为港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港货在海外的竞争力,还使港商赚取了可观的利润,并使一度受内部土地、劳工以及科技知识增长的相对局限影响的香港制造业恢复了生气。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注入了无限生机。香港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香港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息息相关。正是鉴于上述诸方面受惠于内地的因素,香港经济才能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下持续增长。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要是改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也会告吹的”。

三、97年后香港经济的发展趋势

香港之所以成为现代香港,是因其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全方位开放的世界第一大自由港;高度自治的资本主义特别地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亚太地区最具全球性的国际经济中心。

综观四大特征,香港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繁荣和富裕的水平,既有其独特的历史机遇、地缘、政治和经济条件,更受惠于中国因素。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从国内空间看,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之间的关系从国际关系转变为国内区域之间的关系,深港乃至粤港经济一体化势在必行,“京九”铁路的全线贯通,香港经济的发展将以整个大陆作为腹地,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强,经济资源更加丰富也更加节约、交易成本也大为下降;从环球角度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过程中,亚太地区作为世界上三个主要发展的经济区之一,在90年代和下一世纪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地区。而香港正处于沟通欧美和亚洲两大经济区的焦点,位置极其特殊。因此,在环太平洋地区崛起的同时,一方面香港的金融业和制造业将会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受内地国民经济接近10%的年增长速度稳步发展的强劲推动,通过对产业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香港将继续保持“三大”中心地位并有所加强。具体地讲,有如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金融业。

(1)大陆经济的发展成为香港金融业的晴雨表。一方面,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需要大量的外资。这些外资中的非政府款项部分将通过香港金融市场筹集,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将从香港直接或间接得到。中国在香港的投资也将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金融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香港金融业与美、日、欧金融业相比,有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香港并没有与其金融实力相匹配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成的。在东西整体经济实力和亚洲国家间直接交往发展到密切阶段时,这种优势必然受到削弱,尤其受到来自新加坡和东京的挑战。没有大陆经济的支撑,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将难以维持,若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能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则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就会稳固。

(2)大量的台资将以香港为中介进入大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台湾累积了巨额外贸收支顺差与外汇储备,因而具有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到1994年底,台湾当局与民间持有的海外资产高达1400亿美元。这表明,未来若干年内,台湾仍有相当多的资金释出。受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的影响,许多台商对直接投资大陆仍心存顾虑或有所不便。香港因其“一国两制”而独具优势,成为97年后台商投资大陆的最好中介地。

(3)环太平洋地区的崛起,使日资和华资打破了长期以来英资和美资的垄断局面。世界经济中心的东移,促进了亚太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往,推动着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世界金融业也向太平洋地区扩展推移。由于香港拥有大量既了解本地区制度,又懂国际惯例的金融人才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外商把资金置于香港而通过香港投资亚太地区,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因而美、日、德等经济强国都将加强在香港金融市场上的角逐。目前香港的美元日成交额为20多亿美元,日元交易仅次于东京居第二位,而马克成交额则占整个东南亚的50%以上。

2.对外贸易。

在过去十年间,香港出口值始终占生产总值75%以上,以前香港进出口的对象主要是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中国内地在其进出口贸易中仅占次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双边贸易关系明显加强。1988年香港对内地出口总额达2885.7亿港元,占总出口额的29.1%,超过对美国的出口,而对日本、德国、英国的出口额都不足总出口额的6%。同年香港从内地进口1556.3亿港元,占香港总进口额的32%,居各国之冠。据测算,在1979年—1988年十年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额平均每年以39.9%的速度递增。1992年—1993年,在日、韩、新加坡和东盟国家出口纷纷下降的情况下,由于香港加强了同内地的贸易伙伴关系,香港的贸易额仍然保持上升势头。97香港回归,双方的贸易将会以较大增幅持续上升。内地的发展不但有利于自身,也会刺激香港在许多领域的进步。另外,香港一直有着同欧、美、日和东南亚国家、台湾等的广泛交往,预计97年后这种关系仍将继续保持。这对发展香港的对外贸易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制造业。

从香港经济的历史回顾中我们知道,香港的经济结构,过去是以出口、转口带动并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近来则以港口和地处中国南大门的优势带动向以服务业为主的体系转型。统计资料显示,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80年的23.8%的较高水平,下降到91年的15.5%,即十一年间下降了38.8%;其就业人数则从80年代的94万多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1.7%),下降到91年的70万多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5.3%)。香港的服务业,则从80年的72.8%,上升至91年的84.2%;其就业人口也从80年的110万多人,上升至92年的186万多人。这些数据表明香港经济转型的大势,香港的制造业在总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大为下降。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制造业对香港经济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制造业的发展曾经使香港确立了由转口贸易港变为亚太地区纺织、服装、电子、塑胶、玩具、钟表等一些重要轻工业制品中心的地位。

(2)香港制造业鼎盛时期所雇用的人数曾占到全港居民实际从业人数的4成,是吸收就业的主要产业。近来,虽然制造业人数已大为减少,但制造业提供的港内实际收入仍有成倍提高。

(3)第三产业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作为制造业的辅助服务及其出口服务而存在和发展的,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不能代替制造业的发展。

(4)制造业也是香港引进外资、吸收新技术、培养人才的重要领域,对于推进香港经济多元化、国际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造业不仅过去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在今天仍然是整个经济的结构的支柱。当然,随着历史、经济条件的变化,特别是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制造业将呈现以下两方面的发展趋势。

首先,面对劳工短缺和高昂的土地租金等问题,香港制造业将大规模进入华南地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劳工、土地成本的剪刀差,使传统的香港小规模经营企业向内地发展成为规模合作经营。香港的制造业通过这一跨地区合作,形成“西方工业国家的发展与研究转移技术成果——华南地区的土地、劳工的低成本投入——香港通过市场开拓和管理实现高增殖”经济技术组合模式,为香港的制造业开辟无限的发展前景。

其次,留港制造业将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高度技术型”转变。产业将集中在电机电子产品和精密仪器等方面。印刷出版等和服务业联系较密切的行业也会有出色表现。

4.旅游业。

60年代以来,香港的旅游业有了长足发展,赴港境外旅游者不断增加。香港继92年获世界长途旅游首选目的地之后,93年再次荣登榜首。据估算,1994年来港旅游者突破了1000万人次大关。香港已成为亚太地区的旅游中心之一。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应该说首先基于香港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其次归功于舒适、便利的服务设施。二战后,香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完善了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便利灵通的信息服务促进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扩散作用反过来又极大地刺激了整个香港经济的发展。

香港回归后,尽管香港的旅游业受到东南亚地区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加坡和泰国的挑战,但我们对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仍持乐观态度。主要原因是:

(1)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回归后的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这表明香港回归后,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仍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施,也为香港的持续繁荣和稳定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香港旅游协会的调查表明,来港的游客的主要目的一则是度假,一则是公干或参加会议。因此,香港不仅不会因回归而削弱其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反而会随之加强。

(2)亚太地区高速增长的经济促使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国家的人口结构及社会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不考虑其他因素,更多的人可以有时间、兴趣和收入去旅游。

(3)旅游业将是本世纪和下一世纪的第一大产业,香港以其优越的条件,必然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资于旅游业,这对香港旅游业的发展无疑将起到推动作用。最近,美国ROSENBLL公司收购恒誉旅游就是一个实证。

(4)随着香港回归和香港新机场、深圳国际机场的建成,目前制约香港旅游业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诸如酒店租金昂贵,酒店供应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空运饱和与机场离境税过高等,可望通过香港与内地的优势互补得到解决。香港旅游业也只有采取“香港一圈,珠江一线,华南一片”的大旅游发展战略,营造“吃、购在香港,住在深圳,玩在华南”的气候而得到大的发展。

5.农业和农村产品供应。

受面积狭小和工业化的影响,香港的农业是典型的大都市边缘农业的特征,目前农业在三产中的比例仅为0.5%,与第三产业的75%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香港农业还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然而,香港却是亚太地区农付产品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农付产品需求量十分巨大。据统计,香港居民每年消耗大米37万吨、蔬菜55万吨、猪37万头、牛22万头、家禽9万吨、鱼类17万吨、水果40万吨。每年到香港的几百万游客和上千万人次的居民、旅外华侨经港往返内地探亲,亦大量消费和购买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香港42000家大小企业、30多万家公司对包括农副产品的原材料及其加工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此外每年还有3万余艘远洋轮船进出港进行农副产品补给。显然,仅靠香港自身的农业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只有靠进口。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包括大陆对占领香港农副产品市场非常重视,竞争也十分激烈。香港回归后的前5年,估计这种格局不会有多大改变。以后随着香港和内地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华南地区有可能独占鳌头,成为香港的“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

以上我们就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趋势作了一些分析和预测。从中可以看出,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稳定的政局和有效的经济政策,后过渡期的平稳过渡和“九七”香港的顺利回归是保持香港经济繁荣的大前提。我们欣喜地注意到中英两国外长1995年10月30日在伦敦就香港问题原则上达成共识。我们深信,在邓小平同志的香港繁荣稳定思想的指引下,必将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前程似锦。

标签:;  ;  ;  

一九九七年后香港的经济前景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