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特点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分子论文,对策论文,当代论文,道路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科技同经济建设密切结合、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新时期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与中老年知识分子相比,在成长道路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是跨世纪的一代,根据他们所走的成长道路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培养对策,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深入探索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分析、把握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在成长道路上的特点,进而研究有利于跨世纪的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更快更好成长的培养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1992年以来,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本课题组以“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特点及培养措施”为题,采取问卷调查、典型及个案调查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先后开展了某省高校百名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过程的调查、两所全国重点大学部分破格提拔青年骨干教师的典型调查以及某地区八所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认真研究了革命领袖特别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对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所作的探索,开展了一些专题研讨活动。现将我们初步研究的结果综述如下:
一、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我国现代化
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一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科学文化程度最高、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现代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青年知识分子在我国知识分子队伍中已占到将近半数。他们已经和即将在各项事业中挑起重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能否健康成长,而青年知识分子能否健康成长,又与他们所选择的成长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仍然是我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在战争年代,开展武装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生的革命政权,是革命的根本任务。当时的实践是以武装斗争作为阶级斗争最高形式的革命实践,工人、农民是革命实践的主力。那时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否成长为革命的知识分子,关键在于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这一革命的实践及其主力工农相结合。这既是判断当时青年知识分子是否革命的根本标准,也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的根本任务。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由战争年代的武装斗争和建国初期以巩固政权、建立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阶级斗争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这一实践最基本的内容和形式是经济建设实践或物质生产实践。工人、农民仍然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但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他们和工人、农民一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由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具有自身特点的一部分,他们仍然需要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主要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及其基本依靠力量工人、农民相结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不断开拓和发展新的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重大。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既包括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跟踪、掌握和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包括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科技产业化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化,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敏锐,求知欲强,知识结构合理,是知识分子队伍中充满活力与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引导青年知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既有利于青年知识分子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重点的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利于青年知识分子在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把掌握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还有利于青年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力。青年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科技、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过程,而教育、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包括我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因而也更需要青年知识分子自觉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因此,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振兴之路。
高等学校青年知识分子是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人数集中,职业特殊,人才密集,他们的成长道路既有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又具有自身的不同特点,因而需要专门加以探索。同时,青年知识分子已成为高校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8.8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8.6万人,占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8%,许多院校已超过50%。他们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对某地区八所高校的调查,青年教师承担的主讲课程、专业课程、基础课题和实验课程,分别占总数的50.52%、54.1%、60.45%和66.8%。他们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以及在国外发表的论文均达到总数的1/3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毫无疑问,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在高校现有的教授50%以上至本世纪末将退出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情况下,注重探索青年教师的成长道路及培养对策,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最重要的,还在于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的振兴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他们能否把教学、科研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能否在教学、科研中挑起重担,干出成绩,成为骨干,而且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关系到科学技术成果能否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句话,关系到教育、科技在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战略作用的发挥。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所走的教育、科研实践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因而需要进行集中而深入的探索。
二、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主要特点
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所走的成长道路,由于时代环境不同,工作条件不同,自身状况不同,不仅同社会上其他行业的青年知识分子相比,就是同高校中老年知识分子相比,都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上升为社会实践的最基本的内容和形式,这与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相比,有了重大的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仅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而且对于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都起着主导的作用。高校青年知识分子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能否自觉地把自己从事的教学、科研实践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当代社会,教育、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因素已占到60—80%,我国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加速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进步取决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同经济的结合。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承担着面向经济建设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担,也承担着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任。因此,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已有了根本的转变,即由教育、科研两种职能,转变为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职能。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生力军,适应高校社会职能的转变,也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即由承担教学职能、科研职能转到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种职能。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角色职能的转变与实现已经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是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理论准备的系统性。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失去了理论优势,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就失去了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前提。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在理论学习上,受到社会需求的强烈推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较好,干扰较少,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日趋高学历化。据调查,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学历普遍比中老年知识分子高。(见表一)
表一 某地区八所高校青年教师学历情况:
学历人数 占青年教师总数%
本科生 1023 28.16%
硕士研究生 1718 47.29%
博士研究生
402 11.07%
其它 490 14.57%
可见,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者已占青年教师总数的60%左右。
重点大学青年教师高学历的比例更高。据全国某重点大学1994年调查统计,全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博士毕业生占18%,硕士毕业生占73.2%,两者相加,占90%以上。而该校41岁以上的教师中,博士毕业的占4.4%,硕士毕业占16.9%,博士、硕士相加仅21.3%,而本科学历的占88.65%。可见,青年教师的学历普遍比中老年教师高。
青年教师的学历高,特别是读到硕士和博士毕业,连续学习的时间一般长达20年左右,加上毕业留校以后继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对于青年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科学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加深了理论造诣,知识积累更为系统,知识结构也更加合理和先进。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和先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普遍较高。据某重点高校统计,青年教师外语达到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或通过EPT、托福及其他出国水平考试的有574人,占100%,而熟悉并能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和研究的比例也远高于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在理论上的优势,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教学、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教学科研同经济建设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这一结合过程中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成长。
第三,社会实践的层次性。青年教师学历越来越高,一方面说明他们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时间增多,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接触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相对减少,据调查,青年教师的构成来源已有较大变化,从社会各个实际部门和单位考上大学再留校执教的青年教师逐年减少,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直到直接留在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比例越来越高。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程度各不相同,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据1991年对某省高校百名40岁以下优秀青年教师的调查,上大学前就下过乡、当过兵、务过农、做过工……以各种形式参加社会实践达一年以上的为83人,占85%左右。而据1994年某地区八所高校3633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调查,上大学前参加过一年以上社会工作的为562人,仅占15.47%,留校任教后参加半年或一年社会实践的人数为1113人,占青年教师总人数的30.64%,两者相加,尚不到50%。无论是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比例还是实际强度都大大下降。这不仅与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特别是调干生留校的青年教师不同,与70年代推荐上大学的大学生中留校的青年教师不同,就是与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的1977、1978级大学生中留校的青年教师也不相同。现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般都是80年代后毕业留校的,绝大多数上大学前没有参加过一年以上的社会实践。这对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接近工农是不利的;对他们在政治上、业务上的进步和成长也是不利的。这是他们明显不同于社会青年知识分子甚至不同于上大学前参加过一年以上社会实践的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他们在成长道路上需要着力加以克服的一个弱点。
第四,对外交流的广泛性。实行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对外经济关系领域的集中体现。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一个国家经济要有所发展,就必须加强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把自身纳入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轨道,注意吸取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交换。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最重要的就是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竞争。这就需要在扩大经济开放的同时,扩大我国与外国在科学、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尤其是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达数十万,其中大部分是高校知识分子。而高校知识分子中大部分又是出国时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知识分子。大批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出国学习,形成了建国以来高校知识分子出国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新的出国留学高潮。他们到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留学,获得了先进的科研条件和信息,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大的范围内把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这不仅对提高我国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水平,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有利,而且对促进我国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见,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所走的成长道路具有开放式特点,这种开放式的成长道路有利于我国培养出国际上一流的人才。
第五,成长环境的竞争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经济体制的转轨,改变了经济增长的环境,也改变了人才成长的环境。这种改变最集中地体现在人才的成长和经济的发展一样都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机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性。过去的按部就班、论资排辈的作法,逐渐被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所代替。随着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学校普遍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人才选拔、职称评审、奖励制度、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创造了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促进了青年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据调查,某地区八所高校破格提拔的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14.62%。通过破格提拔,涌现了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了高职称教师的年轻化。据对某省两所全国重点大学四40多名破格提拔的正副教授的调查,他们当中,晋升副教授时的最低年龄是27岁,最高年龄是36岁,平均年龄是31岁;晋升教授时的最低年龄是30岁,最高年龄是38岁,平均年龄是34岁。而据1986年上半年,对其中一所重点大学高级职务教师年龄结构的统计,当时全校教授99人,平均年龄65.6岁;副教授281人,平均年龄是56.6岁。因此,现在破格提拔的青年正副教授比80年代中具有正副教授职称的平均年龄分别年轻了25—30岁。因此,优化成长环境,引入竞争机制对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解决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学术骨干断层问题无疑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改革开放所造成的竞争性也正是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在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加强跨世纪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培养的若干对策
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和现代化的前途。从我国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以促进跨世纪的一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
第一,高度重视和关心世纪转换时期青年教师政治上的成长。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正处在20世纪向21世纪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新旧世纪的交替行将进行,更重要的,在于国内外形势发展面临重大的变化。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苏东演变和世纪之交的到来,世界进入了冷战后时代,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建,世界格局正由一极化向多极化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严峻的一面。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新世纪的临近,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宏伟战略目标的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在跨世纪的一代包括高校青年知识分子身上。无论是国际格局的转换还是国内战略任务的实现,都需要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具有更高的政治素质。调查表明,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对于业务素质而言,还存在不足,呈现出各种素质发展不够协调和平衡的状态。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政治上追求进步的要求有所下降。高校专任教师中党员一般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左右,中老年教师达60%以上,而青年教师只占30%左右。青年教师党员比例降低,要求入党和实际发展入党的人数不多,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从总体上看,青年教师改革意识比较强,但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重视不够,政治上的坚定性、稳定性和成熟性还不够。同时,青年教师在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治学态度、师德修养、育人意识等方面,与中老年教师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最突出的是青年教师价值观变化明显。一些青年教师过分注重个人发展,价值取向向个人、功利倾斜的特点突出,“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奉献=索取”的价值观在一部分青年教师中还不乏市场。
因此,为了使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教师能真正承担和胜任跨世纪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在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中培养和发展党员的工作的力度。青年骨干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影响较大,通过进一步重点做好在青年骨干教师中培养发展党员的工作,就可以有效影响和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政治上的进步。要引导和支持青年教师结合教学、科研的本职工作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及理论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发现和宣传青年教师中政治与业务协调发展的典型,特别要注重发现和宣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自觉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教育和激励广大青年教师向先进看齐。要把思想导向和政策导向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引导青年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各级政府和高校领导,都应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年教师政治上的成长,多和青年教师交朋友,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主动深入到青年教师中讲形势、讲政策、讲政治,促进青年教师在政治上的进步和成长。
第二,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这既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又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不少青年教师还没有把自身的教学科研转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调查表明,青年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比重过大,而从事应用研究特别是开发研究的人不多,获得的专利成果也不多,转让的科技成果和实现的经济效益都较少。这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青年教师的成长都不大有利。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支持青年教师把教学、科研的重点切实转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来。
引导青年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就是要着重引导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中的脑力劳动,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专业优势,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校和有关部门要支持青年教师深入社会生产实践,跟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把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的问题作为其研究课题,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们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培养他们主动跟踪研究和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引导青年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应结合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科技攻关和开发研究,从事科技、管理、法律咨询,到基层任职锻炼,带领学生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开展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活动,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应继续大力倡导并付诸实施。
引导青年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应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资源都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重新进行配置。这种资源市场化的重新配置,往往不可能是无偿的,而是有偿的。引导青年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合作攻关,为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难题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既有利于青年教师智力优势的发挥,又有利于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因此,可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向青年教师及其所在单位支付一定的报酬,缓解高校和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经费不足的矛盾,增强青年教师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家、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内在动力。
第三,努力创造一种平等竞争的人才成长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打破论资排辈、创造有利于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中,普遍实行了破格提拔专业技术职务的制度。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及时解决,都与这一举措不无关系。应该说,这一举措打破了按年龄和资历评审职称的传统习惯,强化了竞争机制,效果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破格提拔的举措也引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它强调的是年轻化,规定一定年龄范围内的青年教师才可破格评审教授或副教授,因而限制了处在规定年龄之外、可实际水平和能力并不低的教师参与竞争的机会。它仍然是在年龄问题上做文章,以一种年龄限制代替了另一种年龄限制,而不是以实际能力和水平为基础,让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都能平等竞争。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破格提拔制度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了,需要探索和建立所有的老、中、青年教师都能真正平等竞争的机制。正象一位青年骨干教师在调查中所说的:“学校应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一套正常的、人为因素少的职称晋升制度。中青年教师往往不在乎什么‘破格’,而在乎学校有一个条件明确、人人平等的标准”。同时,要把评审和聘任结合起来,逐步向真正的聘任制发展,做到称职者上,不称职者下,优胜劣汰,实行动态评聘,打破一次评审定终身的做法。这样,平等竞争的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切实起到激励作用。
第四,加强以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术梯队和科研群体建设。从这次调查看,只有27.65 %的青年骨干教师认为“以自己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科研群体”已经形成,而70%以上的青年骨干教师则认为还没有形成。这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均是不利的。在回答“您现在最大的心愿和愿望是什么”时,不少青年骨干教师希望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学术梯队和科研群体。青年骨干教师具有组建科研群体、担任学术带头人的实力和基础。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青年骨干教师实际组成以自己为核心的科研群体、学术梯队和担任学术带头人的较少。因此,学校和院系领导应加强对学术梯队和科研群体建设的组织领导,注重协调好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的关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学术梯队和科研群体,并把这作为跨世纪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第五,大力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现在,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远不如人意,生活条件与青年教师的实际需要及同其他行业的同龄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青年教师收入低、工作条件差、住房条件困难等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据调查,一些学校仪器设备老化,图书资料匮乏,教学科研用房拥挤,经费奇缺,难以保障青年教师必要的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高校教师工资较过去有较大增长,但青年教师增资幅度较小,青年教师特别是已婚青年教师对婚后无房积怨甚多。即使是已破格提拔正、副教授的青年骨干教师,也仍有23.4%的人住在集体宿舍或一室一厅。据某地区八所高校数千名青年教师的调查,仍住集体宿舍的占74.3%,住一室一厅的占18.9%,两者相加占93%以上。与沿海地区和某些行业相比,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的情况更为突出。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影响了青年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仅1990—1992年,某地区八所高校就共有222名青年教师流动到经济发达、待遇较好的地区和单位,还有78人拟调离高校,二者分别占青年教师总数的6.11%和2.15%。而在青年骨干教师中,在回答“如果沿海地区、三资企业和用人单位重金聘用您,你是否打算离开学校应聘”时,作肯定回答的占14.89%,未答的占10.63%,两者相加共占25%,或1/4以上。因此,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特别是设备差、住房挤、工资低已成了困扰青年教师生存和发展,造成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突出因素。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设备老化、住房拥挤和工资偏低的问题,使青年教师真正做到“有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更快更好地成长。
* 本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组负责人:骆郁廷。成员:李光、汪华、张民宪、黄杏琳、胡勇华、王秀英。本文执笔:骆郁廷。署名为笔名。
标签:知识分子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