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阅读中编辑角色的缺失_读书论文

民族阅读中编辑角色的缺失_读书论文

全民阅读中编辑角色的缺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全民论文,角色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必有与可无之间的“阅读”

我们对阅读抱着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好书者说: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书。好网者说:书有什么意思?游戏多好玩啊。也是,孔子说: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乐,没有说是一定要读书。颜回倒是说过去春游,三朋五友吹吹风,唱唱歌,那是人生至乐。我觉得这种快乐更近于游戏之乐,只是一个在虚拟时空,一个在乡间小路。所以现在又有余秋雨先生千年之后回应说,行万里路的重要性,甚于读书。于是“全民阅读”的提倡甚至于有一点陷入尴尬境地的景象——这大约是提倡者万万出乎意料的?

然而余秋雨先生的回应,和当代部分年轻人对阅读真实的不屑,却让我们明白了某种意义上的事实真相:阅读其实是在必有和可无之间存在的。阅读不是我们人生的必需品——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将终身远离阅读。而纵使是一个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如果缺乏阅读兴趣,那阅读也非他人生的必需品,哪怕他不得不“阅读”大量的教材教辅。

二、被忽视的阅读的可培养性

如果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一点的话,可能会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些反省。我们是不是一味地强调“一定要阅读”这个理想化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建立起阅读兴趣的培养?世界上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吗?可是这些故事中长大的孩子,好多以后却并不喜欢看书,读书。原因很简单一乐趣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它可以被我们培养至死,也可以被我们培养得成为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所以,出版者们如果只是拿着新鲜出炉的每一本书单调乏味地叫卖,其结果就像老师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样,让几乎所有的学生从此决定远离一位伟大的作家。填鸭式的、机械的灌输,这种做事方法不仅在教育中依然存在,其实还以各种变异的形态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现在还受着一定的保护,有一定喘息空间的行业。而已经赤裸地在市场中博弈的行业,比如彩电业, 当液晶、纯平、超薄等电视机型号出现的时候,谁都知道应该放弃背投、曲面、厚重的老型号,因为市场是最好的导向。

市场与商品的生产其实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一方引导,一方再推进;一方技术改革,品种齐全,一方抓紧赚钱,根据需要选择。商品的丰富不是指简单的多数,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造型,多含义。而这样的丰富是被培养起来的——被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和市场所培养。阅读也是一样,尤其是纯正的、理性的、持久的,接近文字、语言、文化的阅读享受,需要想方设法地培养,而不是高高在上地等着读者来攀爬。研究那些将阅读当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的个人经历——无论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还是物质丰富的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点如何被激发,肯定能够给我们,尤其是给我们当代的出版者以许多启发。

三、被忽视的书展衍生功能

当社会已经习惯性地忽视阅读兴趣的培养时,如果出版界不再抓住一切可能的、潜在的培养机会,是不是有点过于大意了呢?

目前,出版者、发行者的营销意识已经大大增强,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会有相配合的书店活动举办——如果你凑巧在节日当天走进书店的话,还是很能为这样的氛围感染。书店的装饰越来越现代,图书的堆放越来越讲究,节日的温馨问候处处都是。如果凑巧有喜欢书的孩子或者成人,你还会看到他们忘我的阅读瞬间——坐着、站着、倚着、靠着,手捧一本喜欢的图书。这总是让人感动,也总成为阅读不可或缺的证据。其实,在书店捕捉到这样的瞬间就和在赌场捕捉到赌徒的陶醉一样正常。瞬间不代表普遍,书店的阅读情境也不代表所有场合的阅读情境。这样的瞬间只是一种还未消失的消极证明,而不是蓬勃发展的积极证明。

所以,当如今书展的订货功能日益弱化,宣传功能日益加强时,我们——全国的出版界,全国的出版同仁,是不是并没有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契机,来好好做一次全国性的阅读兴趣培养呢?在第十七届重庆书市上,我们看到了百余家出版社云集,千余家刊物共会,以及新华传媒、新华书店的进驻。然而期刊更多的是在折价甩卖,低层次营销;出版社大多数是简单的图书陈列,备有给经销商或者同行的书目。在偌大的会展中心,我没有找到一份关于书展活动安排的明细表——而据说此次书展活动相当丰富。在我辛勤地出入各个出版社展台内外时,我看到了出版社工作人员彼此问热情的寒暄,对经销商热情的介绍,但若是一闻书展之名而来的普通人,居然企图在展台买书的话,得到的都是工作人员不耐烦的回答:书不卖,买书到楼下书店。我就不时地看到有人如此遭遇。他们误入了一个书的海洋,却被告知此处不许游泳。

可见,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宣传上,我们都没有真正地把读者当作是上帝。出版社将与读者沟通培养阅读兴趣的责任拱手让与经销商,它们看见的是渠道为王,经销商是上帝。即使是在编辑过程中,似乎更多的也是在强调“术”的东西:比如勾魂枪,迷魂汤,比如买刊送礼品;对于读者兴趣点的研究也停留在“术”的层面。今年的国学热、历史热,所有的出版社都看到了,都不会放过这一热点——这在重庆书市上可以得到佐证。而“术”之后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没有真正地得到培养。反之,缺乏这些基础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又继续导致我们忽视阅读的可培养性。

四、全民阅读中编辑角色的缺失

应该说,我们目前已经感受到了出版大环境中存在的这种种问题,尤其是在阅读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所以重庆书市上的高层论坛便以“全民阅读与我们”为题展开讨论。其中,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就指出:提倡全民阅读,首先要编辑自己阅读起来。这句话看似是悖论——编书的编辑难道不看书吗?但,又何尝不是真实之一种?当编书成为一种职业,当编辑越来越重视策划、宣传、营销、利润,当生活重担向所有的人倾轧过来时,它的发生也许就并不显得那样突兀。我觉得,可以理解。而当编辑都很少有阅读的兴趣时,他又如何能让他的读者产生兴趣?他又如何会感同身受地想着无法享受阅读乐趣的痛苦,因此想方设法地去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

所以,可以理解不代表这种状态可以被接受。编辑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不应仅是一个简单的内容策划与生产者,而应该是一群享受阅读乐趣的代表,是培养全民阅读兴趣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是沟通图书与阅读兴趣的桥梁。“百家讲坛”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了和读者沟通后,图书所爆发出来的巨大潜力。我们说,强势媒体真是了得!无法拥有多媒体渠道的出版社只能望而兴叹,颓然自守。其实,出版社的每一个编辑都是一个小小的“多媒体”,如果你能影响周围的十个人产生兴趣,然后十个人再影响十个,其力量岂可小估?现代传播学中有一种“非媒体传播”方式,指的就是口口相传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而这样的热爱,这样的兴趣,应该是编辑起码的职业精神。

总之,在一个阅读并非必然的时空,在各种媒介日益丰富,娱乐选择日益增多的现在,出版业的自救非常重要。而从出版业目前的种种宣传活动来看,似乎出版还是一个“套中人”,很多时候是“自己玩”。自己很热闹,大众很陌生,出版业态也日益严峻。尽管全世界的出版都受到网络媒体、数字出版的冲击,但毕竟发达国家的出版生态基础要远远好过我们,更何况他们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有着长久的历史。作为出版界的一员,作为一个热爱书籍的人,我希望,我们业内的出版人士真的是从自己做起,用你的热爱感染他人,为培养全民阅读兴趣尽绵薄之力。

标签:;  ;  ;  

民族阅读中编辑角色的缺失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