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概述论文_荀阳洋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概述论文_荀阳洋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对造成严重的髋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关节畸形等骨科疾病,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患者,用人工关节取代髋关节来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严重髋关节疾病。目前全球每年施行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超过60万台,在我国也广泛使用。由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早期多出现疼痛、肿胀、肌肉僵硬、深静脉血栓等症状,且康复不当甚至造成异位骨化和肌肉粘连、关节粘连、肌力低下等并发症,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程度更是直接影响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和术后髋关节功能,因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早期康复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早期康复面临的问题

I.1疼痛:大多数患者因为疼痛和关节功能丧失而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但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手术早期多因手术创伤、血肿、组织反应和功能康复锻炼引起,使用止痛药和调节锻炼强度多能解决,晚期多因物理性炎症、关节感染、假体安装位置不当、假体松动等。目前术后常用止痛泵、消炎止痛药、冰敷、电针、耳穴埋豆、推拿等中医特色理疗及活血化瘀中药等治疗早期非感染性疼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产生的机理是组织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致痛物质,炎性致痛物质既可激活感受器产生痛觉,又可造成中枢敏感化。术后镇痛方法包括自控止痛法、硬膜外腔给药、体腔内给药、恒速静脉输液泵、平衡镇痛、超前镇痛等。由于这些方法止痛并发症多,增加了医生术后监护的难度。针灸止痛强调针对疼痛病机的虚实寒热,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原则。有关研究表明电针产生的电磁场可以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释放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从而明显降低骨内压,促进炎症吸收,消除疼痛。特别是实验还表明了电磁场改变了细胞中DNA及胶原纤维合成的速度,影响了蛋白膜和酶的微环境,从而诱导软骨细胞下间充质分化成软骨细胞,促使大块缺损软骨得以修复。这对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和功能有明显疗效。

1.2肿胀:软组织肿胀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一般持续3~4周,患者常伴有持续性的胀痛,肿胀部位多分布在髋关节周围、臀部、并累及患肢大腿根部等,皮下出现大面积紫斑,按之压痛,并呈凹陷性水肿,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钠等以及活血化瘀中药疗效不显著,这可能与术中出血和术后血管炎症反应有关,且疾病类型与此有密切相关性。目前,国内外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软组织肿胀机理研究尚少,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3肌肉僵硬: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3—4周,容易出现髋关节周围、大腿部肌肉僵硬,常伴有酸胀感和压痛,大多为非手术伤口区,如阔筋膜张肌、内收肌,严重者肌肉僵硬成石状,活动时肌肉牵拉感较强,在患者进行关节功能练习过程中,肌力和肌张力可逐步恢复,但肌肉僵硬程度改善与关节功能恢复不成正比。临床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如丁桂活络膏等,及持续被动、主动运动、红外线理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效果不显著。查阅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外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肌肉僵硬机理研究报道尚缺乏,有待于深入探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深静脉血栓:凡骨科大手术术后都易造成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最高可以累及84%的病人。如果不及时处理,血栓脱落,约有l%一2%会发展成致命的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第4天。但针对血栓的抗凝治疗有高危险性的出血性风险。因此,注意预防以及防止出现致命的肺栓塞变得非常重要。究竟什么药物能最有效地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血栓形成至今仍有争议,临床上多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口服利伐沙班等抗凝药五。临床有报道表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进行电针、推拿、口服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等中医特色治疗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如何将中医特色治疗纳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康复体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血液高凝高粘、内皮损伤、体内凝血-抗凝的失衡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高发、危重并发症,其中以脱落后的肺栓塞最为凶险致命。据报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为47.1%。但50%-80%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仅3%-5%有明显症状,其发病隐匿,常被称为沉默杀手,诊断困难。

1.5关节粘连和肌无力:关节粘连和肌无力常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早期发生,两者具有相关性。临床提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早期如不及时活动患肢,新生胶原组织在术后第2天即开始迅速沉积在关节周围,使肌腱滑膜组织肥厚粘连,发生软组织挛缩及肌力不平衡,最终限制髋关节活动,严重可出现跛行。大多老年患者因长期髋关节疾患,会出现髋部肌肉不同程度的萎缩、无力、肌力失衡、关节活动困难及废用性骨质疏松等,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虽然Harris评分提高,但由于手术损伤髋关节周围组织,使关节周围肌肉的生物学改变不易恢复。因此,及时有效地康复训练既能阻止关节粘连也能改善肌力。临床一般采用CPM机被动训练、坐位伸髋和步行方法、电针治疗、推拿、传统关节松动术等中医特色治疗来恢复关节功能,疗效肯定。但严重髋关节畸形患者术后肌力恢复较慢,住院周期长,且训练不当会造成骨折脱位等意外,给家庭带来严重经济负担,如何在现有医疗条件下加快RA患者术后肌力恢复,减少康复意外,需进一步研究。

1.6异位骨化:异位骨化是指发生于骨外的肌肉或结缔组织中的非典型骨形成现象,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为8%~90%,其中症状性异位骨化约占1%一26%,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15%一90%。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手术时间的长短以及术中软组织损伤的多少有关。有研究显示,照射能改变正在快速生长的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从而防止间充质细胞分化成骨细胞,起到预防作用。然而照射可影响骨长入,且有理论上肿瘤形成的风险。目前非手术治疗不能控制已发生或已成熟的异位骨化,而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尤为重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操作、清创、围手术期抗生素和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术后闭式引流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因此,有效预防异位骨化发生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面临的一大难题。

2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疼痛、肿胀、肌肉僵硬、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及肌无力是术后康复面临的常见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术后康复主要以下目的为主:促进组织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局部组织痛阈,改善关节腔内压,促进关节腔内组织的修复,松解肌肉和关节粘连,恢复关节的应力和张力,缓解关节粘连僵硬,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大肌肉的伸展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改善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功能,提高肌力,增强骨骼肌活性。因此,对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进行及时而正确的早期康复治疗,将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术后早期康复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康复中作用的系统研究资料缺乏,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康复还未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把中医特色治疗结合现代康复技术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康复,将对中医特色治疗的深入研究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早期康复方法的合理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作者:荀阳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概述论文_荀阳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