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400015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必须认真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民族文化有认同感。有些中学对诵读教学方法落实不到位导致诵读教学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诵读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把诵读教学变成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改变不同地区诵读教学的差异性。
关键词:诵读 教学 语文
一、前言
我国文学教育从古代开始就注重诵读教育,学堂传来朗朗读书声。在朗读声中揣摩文章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慢慢地淡化了诵读的重要性。我们要如何传承诵读的精华,让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二、诵读的现状和误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诵读教学慢慢演变成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美妙的语言艺术渐渐被淡忘。诵读教学的现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乐观。教育水平的高低、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诵读教学质量慢慢下降。有学生不够重视、不感兴趣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不深入了解诵读的意义,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急功近利。
2.目标不明确,把诵读教学当作语文教育的附属品草草了事,完成教学任务。
3.方法简单低下无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由于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不足,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
三、诵读教学的作用
语言表达体现了人类喜怒哀乐,诵读教学从生理上可以让学生的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心理上让学生自信心增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诵读具有以下作用:
1.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语言是人类发明的产物,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语言在人们交流中产生,也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重要工具。语言的表达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就是语言美丽的一面。
2.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只有诵读没有理解就不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所以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要不断地思考才能提高诵读的水平。
3.提高写作能力
熟能生巧,平时我们多诵读,读多了就能熟记在脑海里。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4.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培养学生对各方面的感悟能力,从而形成文章。诵读就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在诵读中慢慢揣摩,反复地思考,吸取文章中的精华。
5.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诵读时能从抑扬顿挫的声音中感受到文章中所描绘的祖国大美河山,歌颂人类心灵的美德,使诵读者心旷神怡。
6.加深民族文化的认知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诵读古文、古诗词。领悟古文诗词的精髓,学习名人的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四、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观
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情感地、正确地朗读。这是初中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正确地诵读古诗文。教师应该有耐心地指导,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改正。
五、诵读教学的方法
1.有情有趣
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作者写文章时所看到的一切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把学生的情感放到诵读中。
2.有声有韵
在诵读课的时候,要大声大胆地读出来,让自己陶醉在自己的声音里。例如:朱自清散文《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有感有味
在诵读的时候把文章想象成一桌美味佳肴,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受用。
4.有点有面
教师在指出文章的重点后,学生在诵读中根据重点慢慢理解文章的内容。
5.有法有序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在诵读中有序不乱地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寓意。
6.遵循多元化、发展性的评论
教师在选诵读教材中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模棱两可。平等地对待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成绩差的学生不羞辱,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对诵读教学不产生厌恶感。
六、结束语
古往今来,诵读教学法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愿我们的语文课尽快读起来,不仅仅是在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上,更要在广大基层教师的家常课上,全面读起来,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思想,读出语文课堂上的一片盎然生机。
论文作者:沈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学生论文; 文章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语言论文; 作者论文; 自己的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