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以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为例”(编号:ZJGB2016176)
摘要:要使“中国造”提品质、创品牌,成为世界质量的领头羊,必须在技术人员的生产和服务中提倡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责任,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本文在冰山能力素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融通课程改革方案,通过校企之间实训平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全方位融合将工匠精神融入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校企融通;课程改革;冰山模型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进行个性化生产、培育工匠精神为“中国造”提品质、创品牌。相同的原料、生产线以及管理制度,我国的技术人员却很难生产出可以与日本、德国等工业化强国相媲美的产品,问题主要出在技术人员缺乏工匠精神。对自身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虽然体现在技术人员的生产与服务中,却发源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怎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中国造”成为世界质量领头羊,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责任与挑战。由于传统偏见、体制弊端以及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职业教育过于重视技能传授、文化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的熏陶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在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的工匠精神,正成为各大职业院校的努力方向。职业院校仅依靠自身力量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工匠精神的养成不仅需要足够的实践积累来精通一项技能,还需要真实的工作环境来沉淀企业文化底蕴,因此有必要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工作实践并感受企业文化。
一、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该专业设立时间短,建设基础薄弱,师资短缺,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对接、课程与技能对应都有所欠缺,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都与学生就业后实际铁路现场工作需要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课程顺序不够科学,使得肤浅化学习状态,难以做到踏实和专注。
按文化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顶岗实习的顺序开设课程,这种开课方式符合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常规的学习步骤,但有悖于高职生这个群体的专业学习心理,难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专注与喜爱,容易滋生厌学情绪。
(2)实践环节薄弱,教学与职业情境脱离,使得学生对职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低。
教师方面,因得不到有效的企业实践机会出现知识僵化,技能退化的状况,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企业的现有操作规范准确的传递给学生。设备方面,陈旧的、不成体系的设备,本身就给学生一种不规范的感觉,无法检验实训的成果,无形中挫伤了学生的专业成就感。学生分组安排方面,因师资和设备不足,一个班级通常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实训,实训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观摩或等待状态,一节实训课操作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受实训场地等因素限制,理论课与实训课进度很难达成一致,使得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及时进行实践。第6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前5个学期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造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技能要求;顶岗实习期间,因师资不足和学生过于分散,基本上为企业管理状态,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疑难,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理论指导。
图1 校企融通课程改革路径
(3)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融入程度低,导致学生工匠精神践行不够。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突出的是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两个特征,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培养目标当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校企融通课程改革路径
(1)理论基础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对个体素质进行深入的剖析基础上提出冰山模型(专业胜任力模型),将个人素养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技能、知识及行为习惯等,这些素质是显性的,一般可以规范化和度量。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角色定位、自我形象、特质、动机以及价值观等,这些素养是隐性的,难以被规范和衡量。显性素养仅占个人整体素养的1/8,隐性素养占7/8,显性素养由隐性素养来决定,对个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2)路径设计
校企融通路径设计以工匠精神培育为目标指向,以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交织 融合、协同发展为轴心,建立“校企实训平台融通→校企课程标准融通→校企教学内容融通→校企教学体系融通”轴心一体化路径(图1)。通过校企融通提高教学中显性职业素质和隐性职业素质培养的整合度,提升工匠精神在常态化教学中培育的有效性。
校企融通课程改革路径中核心设计着眼于个人的整体职业素养,需要结合专业和企业岗位特点,提取出细化的、具体的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的培养指标,将抽象的工匠精神具体到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便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施与落实。校企融通的四个实施环节仅仅围绕课程要素,从实训平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到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校企融通,形成校企融合的工匠精神人才培育路径。
三、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校企融通课程改革实践
(1)构建校企融合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平台
按照“有用必学、要用必考、职场实训、企业鉴定”的思路重构学院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共建的铁道通信信号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铁道通信、信号类专业的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该类专业涉及的5个企业岗位分别建立集“教学、训练、考试、鉴定”于一体的训考室,每个企业岗位分别设置若干单向技能。在每个训考室建立与其企业岗位相吻合的文化氛围、相同的管理制度、作业项目、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单项技能考核标准、单项技能操作标准、作业流程,训考室由校内实训教师和企业派驻的工匠型人才共同管理,把基地构建成了校企岗位对接、文化融合的培养“工匠精神”的活动平台。
(2)制定融合工匠精神的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平台,把铁道通信信号类专业的生产实际引入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计划与专业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建立了融合“工匠精神”的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3)确立校企岗位对接的教学内容,通过整合与重构生成符合现场实际的实训项目,作为认知和体验工匠精神的载体。
将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单项技能、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转变为该专业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设置实践教学目标,确定与企业岗位和单项技能要求相适应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技能训练策略及考核评价标准。
(4)组建通信工匠工作室,在实践教学中形成适合培养学生爱业、敬业、乐业、精业的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通信工匠工作室,聘请校企合作单位中有多年实践经验且熟悉铁道通信行业岗位技能标准、技能作业流程的大国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担任负责人,工作室的其他成员包括:校内教师、企业技能人才和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工匠。由通信工匠工作室主持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在铁道通信信号实训基地的教育教学工作,工匠们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学生在学习岗位技能、操作流程、企业文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的同时养成、体验和实践工匠精神,形成了一套能将工匠精神培育从认知到行为转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职业教育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要搭建更优越的校企融通的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实践机会,如果说课堂实训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低阶单元,那么岗位标准和单项技能就处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高阶单元。职业院校要搭建校企融通平台,将岗位标准和单项技能整合到实际的教学体系中,这不仅丰富了专业实训体系架构,还落实了校企融通的常态化机制,为学生实践工匠精神提供了环境与支撑。
通过研究与实践,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企融通在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已初见成效,其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铁道信号自动控制等其它铁路类专业。从已毕业学生的反馈来看,校企融通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才,吴红.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通的路径探索——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7-10.
[2]刘文君.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111-112.
[3]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4):24-29.
[4]佚名.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4):79-82.
论文作者:任佳1 刘族旺2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工匠论文; 精神论文; 校企论文; 素养论文; 技能论文; 实训论文; 铁道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