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近十年科研状况分析_图书馆论文

近十年社科院图书馆科研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科院论文,近十年论文,科研论文,图书馆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事业机构改革的深入,普及和完善了职称评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科研工作的开展,我国各级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公共、高校、党校、军事等系统的图书馆相比,社科院图书馆无论在资源建设还是在科研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拟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统计平台,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全国各省级社科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为研究对象,对社科院图书馆近十年的科研状况进行分析。

1 年发文数量与各馆发文情况

1.1 年发文数量及趋势

作者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统计平台,该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全国学术期刊8000多种,基本涵盖全国的学术刊物。文章统计的对象包括发表在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以及其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论文内容不限,既有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文章,也有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

目前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海南省、台湾省)均有社会科学院,并都设有图书馆或文献信息中心,加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全国共有31个省级以上的社科院图书馆。笔者把“检索项”选择为“单位”,分别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社科院图书馆”、“社科院文献中心”、“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社科院图书情报中心”、“社会科学院图书情报中心”、“社科院图书资料中心”、“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中心”等检索词进行检索,时间范围是1999年1月—2008年4月。数据库共收录社科院图书馆作者发表的各类学术论文共计981篇。具体年份及发文数量如下表。

表1 社科院图书馆1999-2008年发文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十年来社科院各图书馆发表文章的数量在80-131篇之间(2008年1-4月40篇,估计全年可达80篇以上)。其中2000-2005年间,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均超过100篇,呈相对稳定状态,2002年达到最高峰131篇。但2006年之后,社科院图书馆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开始大量减少,2006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比2002年减少57篇,2006年发文数量仅达2002年发文数量的56.5%。从数据可以看出,如果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统计标准,1999-2008年十年间社科院图书馆的科研能力并无多大提高,2006年之后更呈下降之势。

1.2 各馆发表论文情况

1999-2008年各社科院图书馆具体发文数量如下表。

表2 各社科院图书馆1999-2008年发文数据及排名

发文数量排在前五名的是: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523篇;黑龙江省社科院图书馆58篇;山东省社科院图书馆48篇;福建社科院图书馆37篇;宁夏社科院图书资料中心32篇。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一定的联系。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社科院图书馆,如上海市社科院图书馆、广东省社科院图书馆、江苏省社科院图书馆和浙江省社科院图书馆的发文数量并未如这些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样在全国排列前茅,而仅列全国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文数量排名的第11、29、15和24,而西部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宁夏、新疆则以32篇和20篇分列全国的第5和第9位。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社科院文献中心发表的论文占社科院图书馆发表论文总数的一半以上,达53.31%,其余31个地方社会科学院(1篇为青岛市社科院图书馆)458篇,占总发文数的46.69%。而在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中,10年间发表论文50篇以上的仅有黑龙江省社科院图书馆,发文数量为58篇。40-49篇的也只有一个图书馆,即山东社科院图书馆。发文30-39篇的单位有三个,分别是福建、宁夏和四川社会科学院图书馆,20-29篇的有江西、天津和新疆三个社科院图书馆,另有14个省市社科院图书馆10年发表论文不足10篇,平均一年不到1篇,甚至还有两个省市社科院图书馆10间未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由此可见各馆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实力相差悬殊。

2 论文内容分析

在对社科院图书馆近十年发表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发表的论文非图书馆专业的学术论文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在社科院图书馆近十年所发表的981篇论文中,有484篇是非图书馆专业的论文,占总数的49.34%,即接近一半的学术论文是非图书馆专业的学术论文。在非图书馆专业的学术论文中,大部分是对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进行理论探讨的学术论文,如在《国外社会科学》上发表的有关政治、经济、哲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这些论文的作者多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另外还有相当部分与民俗、民间文化、历史、地方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此类论文则一般出自地方社科院馆。

2.1 图书馆专业论文内容分析

通过对1999-2008年间社科院图书馆发表的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方面的497篇专业论文的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论文内容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理论研究、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信息检索、开发与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应用、图书馆教育、人才培养、文献采编、目录学、资源建设、资源共享、古籍考证和研究、古代、近代图书馆研究、国外图书馆、信息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又以图书馆建设与管理(139篇,占全部图书馆专业论文比例的28%)为最多,其次分别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理论研究(75篇,占15.1%)、信息服务(69篇,占14%)和资源建设、资源共享(57篇,占11.5%)。以上几种类型的论文分别占图书馆专业论文总数的10%以上,其余的如信息检索、开发与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应用、图书馆教育、人才培养、文献采编、目录学、古籍、古代图书馆研究、国外图书馆等类型的论文占全部图书馆学论文的比例均在10%以下(见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关“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研究是社科院图书馆论文关注的最大焦点,这与近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图书馆的自动化发展等对图书馆生存环境的冲击和影响有很大的关系。这部分论文多是从实际出发,探讨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管理与建设面临的新环境与新变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信息服务和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的研究一直是社科院图书馆论文关注的热点,这两部分的论文合计占图书馆专业论文的25.5%。信息服务与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化信息的大量涌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资源建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因此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关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研究方面的论文占全部图书馆专业总数不足10%(7.2%),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稳定上升之势。

总体而言,社科院图书馆有关图书馆专业的论文虽然涉及图书馆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乏对业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出现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深度以及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的好文章,但就论文整体质量而言,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其他科研系统图书馆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2.2 非图书馆专业论文内容分析

在1999-2008年社科院图书馆发表的484篇非图书馆专业论文中,内容涉及了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其中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所占比重最大,共计90篇,占全部非图书馆专业论文的18.6%,其次是社会科学总论的81篇,占16.7%;教育、文化类的74篇,占15.3%。此外,政治、法律研究和哲学、宗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也较多,分别占总数的9.9%和9.5%,对社会学、人类学(7.9%)和历史、民俗学(7.2%)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而对语言学、文学和艺术的研究论文则较少,只有17篇,占非图书馆专业论文总数的3.5%(参见表4)。

通过进一步分析社科院图书馆非图书馆专业论文的内容和作者单位之间的关系,发现大部分哲学、经济、政治、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方面的论文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而地方社科院作者撰写的非图书馆专业的学术论文则大部分集中在语言、历史、民俗等方面。总体而言,社科院图书馆非图书馆专业的学术论文的整体学术要高于图书馆专业学术论文的整体学术水平。有相当部分的非图书馆专业学术论文既有研究的深度,又具备独创性,其学术价值足以与国内同专业论文的质量相媲美。如陈克艰的《从康德的观点看数学》(《社会科学》2006年3期)、萧俊明的《文明的困惑——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断想》(《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3期)、刘传标的《近代福建对偶婚遗俗探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12期)等文章均具备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

3 发文刊物分析

社科院图书馆近十年来在多达147种期刊上发表了981篇论文,其中仅239篇发表在34种图书馆专业期刊,占图书馆专业论文总数的48%。而发表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论文共有140篇,占全部图书馆专业论文总数的28%。其中以《情报资料工作》发文最多,近十年共发表88篇社科院图书馆的论文(包括增刊),平均每期1.2-1.3篇,所发论文占社科院图书馆全部图书馆专业论文的17.7%,占图书馆学期刊发文的36.8%(参见表5)。而社科科图书馆十年来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总共发表论文140篇,年均14篇,每馆平均不足0.5篇,这个数字与其他系统的图书馆发文情况相比差距很大(参见表6)。

发表在图书馆专业期刊的239篇学术论文仅占全部论文的24.36%,其余742篇学术论文则分散发表于113种学术刊物。在113种学术刊物中,有30种是大学学报,16种中国社科院和各省社科院创办的刊物,其中发文最多的刊物依次是《国外社会科学》和《当代韩国》。前者1999-2008年十年间共发文304篇,占全部发表论文总数的30.99%,甚至超过了社科院图书馆1999-2008年在图书馆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的总数。后者在1999-2008年间共发表68篇社科院图书馆的论文,发文数量在非图书馆专业刊物中排名第二,在全部发文刊物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国外社会科学》(304篇)和《情报资料工作》(88篇)。

通过对发文刊物的比较分析发现,社科院图书馆在1999-2008年十年间发表的论文呈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特点。十年间总共发表了981篇论文,发文刊物多达147种,而多达460论文发表于发文数量居前三位的《国外社会科学》、《情报资料工作》和《当代韩国》,占发文总数的比例高达46.9%。

4 问题和建议

4.1 社科院图书馆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与国内其他系统图书馆相比,社科院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研究能力偏弱。社科院图书馆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偏低。馆员素质对图书馆的科研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的省级社科院图书馆研究专业馆从组建起至今,始终没有解决好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的转型问题,造成工作人员构成上的“三多三少”现象,即职工家属多、非专业人员多、低学历多、高学历少、图书馆专业人员少、研究型人员少。虽然经过学习和实践锻炼,不少人学历有了提升,但多数馆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还不足以胜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从而导致社科院图书馆科研水平偏下。

(2)对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科研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程度与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成正比。在全国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社科院图书馆工作人员多是各馆的业务骨干,年龄以40岁以上居多。这个年龄层的专业人员面临的日常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以及社会压力都比较大,从事科研工作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社科院图书馆科研工作造成影响。

(3)科研兴趣下降。科研兴趣也是影响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写作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论文的一个重要动因是职称评定的需要。有人曾就职称对图书馆科研的影响作过调查,结果显示在晋升研究员职称后仍然继续从事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科研的,在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中仅占很小的比例。而相当部分晋升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在晋升之后的三四年内几乎不涉足科研,只有在晋职年限临近时才又为了评职称而继续写作。另一部分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因为不准备继续晋职而完全放弃撰写论文。由此可见,职称制度对科研工作的巨大影响。社科院图书馆大多规模不大,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且较固定,相当部分业务骨干评上高级职称后,失去了从事科研活动的动力。

(4)论文质量不高。目前在国内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专业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相对于其他系统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的读者量少,日常工作内容比较简单,在图书馆工作具体实践方面研究处于劣势。而理论研究又需要深厚的学术积淀,这对于整体素质偏低的社科院图书馆工作人员更是难题。因此总体而言,社科院图书馆的图书馆专业论文在总体质量上难如人意。

4.2 对社科院图书馆科研工作的建议

(1)重视人才培养,以科研活动带动图书馆整体工作。一支高水平的图书馆人才队伍是图书馆科研工作的基础。必须重视对社科院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培养,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工作人员通过再教育、培训等形式提高整体素质。对工作人员在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方面给予必要的精神、物质和业务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尤其对优秀人才应加大培养和指导力度,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并形成图书馆的骨干力量。通过合理配置人才,使不同智能水平和特点的人,组成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让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最大限度发挥潜力和积极性,带动图书馆的整体工作。

(2)加强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图书馆科研氛围。社科院图书馆应加强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图书馆学术研究氛围。学术活动应成为图书馆经常性、制度化的常规工作予以推广和实施。学术交流的内容应不限于纯理论研究,也包括工作经验、新技术应用和理论探讨各个层面。目前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多,参加者也多以各馆的领导为主。应改变这种学术交流活动少、参加层面窄的局面,创造条件鼓励工作人员多参加省内外、系统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3)制定鼓励开展科研活动的管理机制,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首先,应确立学术科研工作的领导责任,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成立科研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和领导科研工作。其次,制定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科研成果评审工作力求客观公正,对优秀的科研成果应予以必要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图书馆对本馆人员在本学科专业核心刊物,尤其是在全国性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能极大地刺激和调动馆员投入科研、撰写论文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出现负面影响,奖励应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奖励,在图书馆建立起一种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形成以科研促进工作,以工作带动科研的良好风气。第三,图书馆应将学术研究成果与馆员职务、职责认定、馆员业务考核、职称晋升、干部任用等方面有机结合,充分予以考虑,以激励工作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第四,应把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与日常业务工作统筹安排,妥善解决和协调好,以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收稿日期:2009-08-05

标签:;  ;  ;  ;  ;  ;  ;  

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近十年科研状况分析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