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三农”问题分析_三农论文

“三农”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农论文,经济学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国农村自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便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此后,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它们严重地影响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进一步发展,“三农”问题再一次成为各个领域探讨的焦点。由于“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和紧迫,它不仅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因此,采取切合实际的对策,深化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摆脱农村的困境,不仅是农村自身的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需要对农民的经济行为进行微观分析,考虑其投资行为的约束条件。在这一分析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坚持理性人假设,即农民并不是愚笨、顽固的,他们也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都是理性的人。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就是探究农民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由于各种经济决策或制度因素对农民的经济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它们不可避免地构成了“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经济理论可知,无约束条件下的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性是获得瓦尔拉斯经济中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关键。在这样的经济中,无须任何的政府干预,此时,政府对市场的任何干预都可能会导致生产要素流动的扭曲,从而妨碍竞争性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并不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特别是在负投资(退出)的情况下,投资成本往往无法完全得到补偿,这时就发生了一种损失,一种由于资产的沉淀性(不流动性)所导致的损失,即这里所说的沉淀成本。生产要素的这种沉淀性质疑了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而从现实中它的普遍存在性,我们可以看到沉淀成本或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是影响投资行为的根本经济因素。

为了探讨沉淀成本对我国农民经济行为的影响,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集中探讨了农产品的生产与农产品市场以及生产要素市场,阐明了沉淀成本是如何扭曲农民的投资行为的,并且寻找到了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沉淀成本的含义与来源

一项投资具有沉淀性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其是沉淀成本(Sunk Costs),是指它的价值既无法通过其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得到补偿,也无法通过本身的再出售得到补偿。从这个定义出发,沉淀的投资成本一方面不能从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销售收益中得到补偿;另一方面也无法从投资成本自身的销售中得到补偿。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考虑的沉淀成本主要是后者,而具体来说,沉淀成本的大小则取决于资产的初始价值(购买价值扣除折旧)与其打捞价值(转移或再销售价值)之间的差额。导致沉淀成本形成的因素很多,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首先,生产要素的专用性是沉淀成本的一个来源。沉淀成本的产生与生产要素的专用性有关,即资产一旦脱离现有的关系,其价值将变得较低,形成初始价值与打捞价值的差额。这种专用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资产投资产生的沉淀成本。由于这些投资专用于给定的场址、时间、企业或者产业,它们有可能是沉淀成本最重要的来源。当投资具有场址专用性时,其物质特征使其难以安装、移动或者重新寻找位置,如基础设施等;当投资具有时间专用性时,其投资的价值在给定一段时间后迅速下降,例如易腐烂食品,或者时间密集型投入品;当投资具有企业或产业专用性时,其物质特征难以再转移到其他企业或产业。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较小的产品或劳务的调整也很可能需要显著的调整成本。威廉姆森(2002)将资产专用性划分为:(1)设厂位置的专用性。例如,在矿山附近建立炼钢厂,有助于减少存货和运输成本,而一旦厂址设定,就不可转作他用。若移作他用,厂址的生产价值就会下降。(2)物质资本的专用性。设备和机器的设计仅适用于特定交易用途,在其他用途中会降低价值。(3)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特定目的的投资,当用非所学时,就会降低人力资本的价值。(4)特定用途的资产。指供给者仅仅是为了向特定客户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而进行的投资,如果供给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过早结束,就会使供给者处于生产能力过剩状态,而这些资产由于具有专用性,很容易发生沉淀成本。另一种是无形资产投资产生的沉淀成本。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诀窍,以及企业文化等等,都是特定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投资行为形成的,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它们也具有专用性,一旦企业退出,将变得毫无价值,从而形成沉淀成本。

其次,交易成本也是沉淀成本的重要来源。当交易成本增加初始投资支出或者减少打捞价值时便是如此,比如,解雇工人的成本、培训成本、谈判成本、运输成本等。买卖间的信息不对称等也会进一步减少再出售价格,此时,尽管生产要素不是产业或企业专用的,但经常也是部分沉淀的,主要是由于“柠檬”问题(Akerlof,1970),使出售的资产价值大打折扣。就像汽车市场的旧车问题,买到手之后,即使是新的,再出售时的价格也会下降,形成沉淀成本。

再次,国家规定的折旧率和政府的税收政策也会产生沉淀成本。折旧率越小,企业的沉淀成本有可能越大;反之亦然。税率越小,沉淀成本有可能越小;反之亦然。

最后,政府规制、显性或隐性契约以及社会保障等都会产生沉淀成本。例如,可以自由买卖的生产要素因制度不允许买卖而产生沉淀成本。

由此可知,沉淀成本是普遍存在的。只要存在因资产专用性和交易成本等因素而导致的资产无法通过自身得到补偿的情况,就会出现沉淀成本。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投资没有沉淀成本,符合新古典竞争经济模型,生产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此时无须考虑投资失败,因为这些生产要素的再生产的机会价值不降低。但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则存在沉淀成本,就必然要考虑沉淀成本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为了突出沉淀成本对农民投资行为的影响,我们分析一个有沉淀成本的动态投资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三、有沉淀成本的动态投资模型

理解了农户的投资行为,便可以理解其进入与退出行为了。下面是一个农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模型。另I[,t]表示经济主体在时间t的投资数量,借助于它可以计算出投资者控制的资本数量,如下式(1):

其中P是产出的价格,MPI是投资品的边际价值产品,MCI是投资品的边际成本。这是标准的新古典竞争结论,没有考虑沉淀成本。

为了引入沉淀成本,我们可以进行有关边际成本的假设分析,即投资的边际成本总是大于负投资的边际成本,而这种假设是很符合现实情况的。换言之,现实中,获得资本的成本总是会大于废弃资本的价值,二者之间的差额便是沉淀成本。当投资是部分沉淀时,上述新古典决策规则有什么意义呢?

在有沉淀成本的情况下,等式(3)依赖资本的边际价值产品和边际成本产生了四种可能的投资行为,这些都被证明在图1中。

图1 沉淀成本与农户投资行为

在图1中,横轴表示投资,原点左边表示负投资,原点右边表示正投资;纵轴表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D表示对物质资本的引致需求曲线,四条曲线表示四种可能的投资行为;S表示农户物质资本品的购买价格,SS为购买时的边际成本曲线;s表示农户物质资本品的出售价格,ss为出售时的边际成本曲线,ssSS为总的边际成本曲线。

图中,投资的边际成本等于单位购买价格S(I[,t]>0),而负投资的边际成本等于其打捞价格s(I[,t]<0),根据上面的假设,有S>s。在第一种情况下,资本的边际价值产品较高,需求曲线(D[,1])与投资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正投资区域,表明此时农户进行正的投资,处于投资阶段,沉淀成本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没有影响;在第二种情况下,资本的边际价值产品处于中间阶段,需求曲线(D[,2])与投资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纵轴,此时的农户处于亏损状态,但是由于资产具有沉淀性,他既不进行正投资也不进行负投资,其行为不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第三种情况下,资本的边际价值产品较小,需求曲线(D[,3])与投资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负投资区域,农户亏损并进行负投资,沉淀成本(一种损失)由农户来承担;最后,当资本的边际价值产品极小时,需求曲线(D[,4])与横轴相交于-(1-a)K[,t-1]点,农户亏损并完全退出该行业,他也需要自己承担沉淀成本。

由此可见,在第一种情况下,虽然S>s,由于没有涉及资产出售的问题,可以不用考虑沉淀成本,而在剩下的三种情况下,沉淀成本的问题就出来了,农户是继续维持还是缩小规模或者是完全不经营就需要做一番比较了。从中也可以总结出一些沉淀成本对农户经济行为影响的规律,具体来说如下:

(1)沉淀成本可能会使农户没有任何激励参与资本市场。例如投资行为2,他既不进行正投资,也不进行负投资。

(2)沉淀成本可以产生不可逆行为和滞后效应,而滞后效应以不可逆效应为特征。比如说,农户在t时间进行了投资,在t+1时间即使经济形势不好,出现了亏损他可能也不会进行负投资(退出),将资本存量退回到t时间之前的水平。

(3)沉淀成本对在位农户投资有逆向影响。也就是说,一旦经营亏损,农户在进行负投资时需要承担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大,在位农户就越不愿进行投资。这就意味着沉淀成本对投资有负面影响。

(4)沉淀成本也构成了潜在农户的进入壁垒。由于潜在农户考虑到了沉淀成本的存在,与在位农户相比,他进行投资的可能性要小,即他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产业会由于沉淀成本的存在而受到阻碍。

(5)沉淀成本造成的潜在农户的进入壁垒也会阻碍在位农户进行负投资(退出)。因为在位农户退出后,在重新进入(投资)新的市场或产业时有沉淀成本,这种沉淀成本越大,农户进行负投资(退出)的激励就越小。也就是说,进入其他行业或产业的沉淀成本越大,在位农户就越难退出。

由上述几方面可见,沉淀成本降低了资源的流动性,影响了农户的投资行为,使标准竞争模型难以成立,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难以实现。而且,在资产沉淀区域内,也就是在第二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信号对指导资源配置毫无用处,沉淀成本越大,资产沉淀区域越大,农产品价格信号的作用就越弱。由于在农业生产投资中,沉淀成本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先考察一下农户的投资行为。

四、农业投资沉淀成本存在及其制度管理

将上面的投资经济模型应用到我国农民的生产投资行为上去,可以发现,在农民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投资中存在的大量的潜在沉淀成本,严重导致了农民投资的不足,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户有形资产投资的物质特征会产生沉淀成本。农民投资于机器设备、灌溉设备等耐用品的资产,由于受特定的生产目的(产品和劳务)、技术要求和地理条件等的约束,无法无成本地将它们转为他用或出售给其他企业。而对于一些专用性生产设备、设施,撤资时甚至可能会完全废弃。在一定情况下,它们都变成了沉淀成本,并影响农民进行物质资本投资,使农业活动中的调整过程缓慢。除非有风险制度的保障,否则,在沉淀成本的影响下,农户是不会进行风险投资的,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投资不足。

其次,农户不仅有有形资产,还有无形资产,诸如先进的技术、掌握信息的能力、市场经验等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沉淀成本。如果市场充分发达和有效率,或者说市场完全,那么拥有这些无形资产的人能够将其在无形资产市场上出售,以实现它们的价值。所谓市场出售无形资产是指以技术转让、管理契约、提供特许权等方式将无形资产转让出去。假设市场完全,转让价格将等于无形资产创造的额外价值。但是,无形资产转让充满了困难和风险,除了会产生显著的交易成本外,交易成本还会带来显著的沉淀成本。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无形资产独一无二,价值无法确定;另一方面,许多信息都具有信息悖论特征,一旦泄露,一文不值,买卖双方之间对新技术价值的信息不对称,也会使该技术大打折扣,从而产生沉淀成本。因此,农民进行新技术投资,采纳新技术,需要对学习管理、设备以及新的生产关系进行投资,而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不可逆性和信息不完全。其沉淀程度依赖新技术的内在特征以及这一活动的价格成本条件。事实上,沉淀成本由于阻碍农户采纳新技术而阻碍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

再次,农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也会产生沉淀成本。如果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极高,就会限制农产品的交易,导致农户无法获得销售收益而产生沉淀成本。

最后,政府对农产品的税收政策也可能产生沉淀成本。一般来说,政府的税率越小,农户的利润就越大,沉淀成本越小;反之亦然。

当信息不完全时,很容易产生沉淀成本,此时沉淀成本会对资源配置有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农民的生产投资活动。因此,管理和降低沉淀成本,是促进农民投资活动的最根本原则。

(1)农民可以自己管理沉淀成本。比如说,农民对于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就可以减少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促进劳动力的流动,进而减少沉淀成本。另外,农户之间可以签约,降低信息的不完全性,减少沉淀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农产品销售中(包括水果与蔬菜的生产与销售),营销契约或垂直一体化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还会激励长期合作,减少机会主义,尽可能降低沉淀成本。在这些情况下,契约要比市场配置资源更重要,主要因为契约在控制农产品质量与管理时间等方面非常有效。

(2)政府可以管理沉淀成本。例如,最简单的事实就是政府需要界定土地使用权,降低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尽可能降低沉淀成本。再比如,通过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减少农民投资的沉淀成本,必要情况下需要政府进行大坝、水利工程建设。还有,政府通过教育、培训、研发和市场信息投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为获得信息的努力对农民来说有极大的沉淀成本,所以研发与信息搜集方面的沉淀成本非常普遍,政府通过对农民生产信息分享协调可以减少农民投资的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完全,从而刺激农民进行投资和提高劳动生产力。

(3)在某些情况下,农民或者政府可能间接地管理沉淀成本,或者说,尽量减少它们出现的概率。换言之,尽量减少沉淀资产的逆向效应的方法是尽量减少沉淀成本带来的风险。例如,私人或政府保险、社会安全网(食物和福利计划)、价格支持计划(最低生活保障法)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大大降低沉淀成本。

(4)政府应该减少农产品税率,尽可能增加农民投资的利润,从而减少沉淀成本。

(5)价格支持政策或者良好的期货市场可以改进农民自身的福利。通过增加投资和降低长期价格波动可以减少投资产生的风险,刺激投资,在乘数效应下会导致自身收入成倍增加,有助于恢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当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效率与生产要素沉淀成本联系起来时,福利水平的高低自然与降低沉淀成本直接有关。如果因垄断农产品导致生产要素不流动,那么政府实行反垄断政策必然是合适的。如果生产要素不流动是因为沉淀成本本身,那么降低沉淀成本成为首要目标。一般说来,增加生产要素流动的相关制度或政策会直接降低沉淀成本。虽然市场制度有助于减少沉淀成本,但是有些时候,沉淀成本很重要且不容易减少,因此需要采取非市场制度,例如垂直协调(垂直一体化)、价格稳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否则,很容易使农民陷入两难困境:不继续投资,遭受沉淀成本损失;继续投资又无利可图。只有大力降低农民投资过程中的沉淀成本,才能促进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刺激农民进行生产投资,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在没有沉淀成本的情况下,农户无须担心投资失败,资源会充分流动。然而,当有沉淀成本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需要各种制度创新或政策创新来降低它。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户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生产单位。然而,从沉淀成本角度看,沉淀成本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投资生产活动。因此,需要从降低沉淀成本角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继续推进和完善粮食和棉花市场体制。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需要发展农村土地、劳动、资本、技术、信息市场,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体制。(2)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家庭经营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以物权形式规范农户的土地承包制,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可以继承、转让、入股和抵押,减少投资沉淀成本,促进优化配置。(3)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分散经营与社会大市场衔接的基本途径,发展符合农民的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以及各种农民中介组织。同时,政府需要提供良好的政策或法律环境。(4)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价值。(5)尽快推进农业税费改革,降低特产税和农业税,降低政府在农民利润中的占有份额,减轻农民负担,建立稳定的预期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是在大力引入市场制度的同时,不仅需要非市场制度,而且还需要政府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促进生产资源流动,降低沉淀成本,这也是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

标签:;  ;  ;  ;  ;  ;  ;  ;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三农”问题分析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