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贤[1]2002年在《《案例》: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文中指出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违规经营给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带来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使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曾经陷入崩溃的边沿。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通过信贷体制改革和信贷政策的研究实施,在叁年内顺利地摆脱了困境,创造了商业银行经营史上的奇迹。 本文分为两大部份,第一部分为案例部分,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部分运用了组织设计和信贷政策的相关理论,对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的信贷体制改革和信贷政策所包含的信贷投向、信贷授权、信贷授信、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信贷责任认定、内部资金利率等内容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建设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过程中进行的信贷体制改革和信贷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杨玉熹[2]2003年在《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文中认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如何形成、其后的制度根源是什么以及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效果如何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本文运用了政治、经济、法律、比较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国有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形成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从而力图揭示不良资产形成的过程以及不良资产形成的制度根源。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是在转轨过程中既有制度安排下各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是我国改革的历史成本,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结构性风险的累积。 在引言中,笔者指出了不良资产问题的严重性,并对笔者整体上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思想源流作了说明。 在第一章中,笔者对不良资产进行了概要的介绍和分析,并描述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布状况以及形成过程,指出了在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第二章中,笔者探讨了国有企业亏损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指出,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融资关系。随后,笔者分析了国有企业的亏损,指出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特征,即在不断亏损的同时,不断扩张资产规模。这种行为特征,与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预算软约束有关。而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干预,使这种预算软约束转移到信贷领域,从而导致了国有银行不断对亏损国有企业提供融资的局面。在国有企业亏损转化成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过程中,笔者分析了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活动,指出由于权力划分而导致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地方政府干预国有银行经营的原因之一。此外,笔者还分析了预算软约束的倒逼机制,指出国有企业的集体行动曾迫使银行提供信贷。 在第叁章中,笔者分析了由于企业信用问题和债务软约束导致了银企关系的困境。笔者指出了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法律制度对银企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以债权人主导的银企关系。 在第四章中,笔者从信贷规模控制和信托投资公司发展与整顿两个方面探讨了经济周期波动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笔者分析了我国经济中不断出现的投资扩张——通货膨胀——治理整顿周期,指出这种经济周期波动源于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内在的投资扩张冲动。在这种投资扩张冲动下,我国经济中就不断出现投资扩张——通货膨胀——治理整顿的经济周期。在这一周期中,国有银行的资金不断投入到高风险领域,并在政府的治理整顿中被套牢,形成不良资产。笔者认为,企业所有权安排下的内部人寻租活动以及政府融资权力分配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社会资金资源的争夺,是这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根源。 在第五章中,笔者阐述了国有银行治理中的问题,并对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内控失效与败德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笔者指出,国有银行治理中产生的问题与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孟国有银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改革路径有关。国家所有和“放权让利”的改革模式造成了分支机构和内部人的不受限制的权力,从而引发了波涛汹涌的窃取银行资金的活动。此外,笔者分析了国有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公共管制和政府干预,指出了上述问题的所有权基础。对于政府实施的广泛而严格的公共管制,笔者认为这是政府作为所有人遏制国有银行内部人控制的无奈选择。 在第六章中,笔者总结了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制度根源,分析了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政府权力分配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指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实际上是在既有制度安排下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活动的结果。 在第七章中,笔者总结了政府对不良资产问题所采取的注资、剥离、债转股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指出了上述措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第八章中,笔者对治理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论。笔者指出,在没有改变既有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导致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博弈格局仍然存在,因此,上述治理措施不能根本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笔者对学者们的改革建议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这些改革措施的有限性。 最后,笔者对不良资产的形成和处置进行了总结,指出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源在于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政府权力分配之下围绕国有资产和社会资金资源形成的各利益群体的博弈。在这一博弈中,各利益群体都根据自身利益进行了“理性”的选择,将利益留给本身,而将最终结果—不良资产留给了全社会。笔者认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须改变既有的制度安排,打破不良资产形成的制度结构,改变目前的博弈格局,停止围绕国有资产和社会资金资源的各种利益输送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刘润强[3]2017年在《中国建设银行SD分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银行更要紧跟世界和国家政策的步伐,加快转变经营思路和策略,主动积极融入时代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纷纷引入风险管理。而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以信贷业务为主,风险管理是一个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主要管理工作之一,其重要性已成为众多银行的一致共识,并对其花费了银行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由于大多数银行对风险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而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也可能或多或少缺乏一定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成为大多数银行的必修课之一。本文介绍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改革发展之路,结合国内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以中国建设银行SD分行为例,试图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出改进SD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路径和办法,以此来推动该行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本文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办法和措施来构建银行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是必要和可行的,这对于同类银行来说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赵海亮[4]2017年在《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手段扶持中小、小微企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环境,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走上快车道,众多金融企业纷纷瞄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不断创新产品、服务、业务模式,但种种原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为社会普遍关注问题,各家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采取的不同管理模式,带来了客户体验、业务规模、发展速度等各方面差别化的结果。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以下简称建行广东省分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历程中,从管理模式角度划分,大概可分为叁个主要阶段。伴随着管理模式的变更,建行广东省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也经历了起步摸索、快速发展、增速减缓的峰谷式发展历程。本文以建行广东省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为线索,以客户满意度调查和数据分析为工具,研究方法包括文案调查法和信息技术辅助访谈,构建业务发展成效、客户满意度反馈与管理模式的变革的内在联系,得出当前业务管理模式弊端的有关调查结论。最终通过研究帮助明确管理目标,梳理管理框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指出需要改进的管理内容,设计管理流程,提出保障措施,实现建行广东省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模式的构建,相关研究过程对于研究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研究结果对于建行广东省分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黄瑞园[5]2007年在《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绩效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企业有效利用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绩效管理是否优良以及运行的好坏,直接促进或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不论在评价理念、评价模型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运用中,都比较成熟。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工作仍处于粗浅的尝试阶段,效果并不明显。在现阶段,中国建设银行在2004年实现了股份制改革,随后成功在香港上市,同时引进的外国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面对新的激烈竞争环境,以及国内外监管的压力,对其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因此研究绩效管理、建立更趋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对建设银行来说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首先对绩效管理的概念、影响因素、实施过程进行了简述,然后对绩效管理的常用方式进行阐述,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情况。同时,本文通过剖析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绩效改革中取得的成绩以及仍存在的问题,从动态发展的角度,为中国建设银行建立起与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新体系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论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和内容,论文设计的框架;第二部分理论综述,概述绩效管理和平衡记分卡的相关理论以及在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情况;第叁部分案例背景介绍,对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行业背景及其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介绍;第四部分案例分析,对中国建设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政策导向,存在的问题进行简析;第五部分对策探讨,运用平衡记分卡的理论提出解决措施,并以基层银行的绩效考核方案为例,说明实施过程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吴军[6]2002年在《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文中研究说明建行广东省分行是建设银行在广东省的分支机构,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在建设银行总行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各项银行业务。经历了四十几个春秋,目前的广东省分行在存款规模、贷款规模、利润方面等方面位居建设银行系统前列,业务发展的同时,机构人员规模也不断膨胀,再加上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包袱很重,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给未来发展造成了许多障碍。 新任行长到任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并确定了未来发展战略,但具体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实施战略目标,以及相关的细部改革应该如何推进,仍然没有答案。为了帮助解决广东省分行目前面临的内部问题,本文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观点,力求对广东省分行实现战略目标有所帮助。
邓天泽[7]2012年在《商业银行专业分支机构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模式主要采用以地域划分的分支行制。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单纯以地域划分的分支行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专业支行进行核心竞争力研究,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与银行专业化经营相结合的新载体——专业分支机构,从面向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实际案例揭示商业银行如何依托信息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资金结算网络及对产品服务开拓创新来推动自身业务发展,从而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
吕华[8]2010年在《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目标很明确,就是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改革进展和成效如何的客观标准中风险管理水平被予以高度重视。银行业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股东的风险偏好,银行对风险的选择,这样才能够确定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遵循统一的风险偏好实施经营管理。风险管理体制是风险偏好传导的重要依托,组织体系合理、职责分工明确、报告路径顺畅将有利于风险偏好的准确传导。但对于银行各级机构必须遵循的统一的风险偏好,有诸多因素干扰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风险管理工作实际,找出分行风险管理有效性提升较慢的根源问题是风险管理在层级管理下开展,导致风险管理工作不具备独立性、权威性、专业化水平也不高。并基于现实需求研究青海省分行通过对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完善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设想,提出了进一步整合优化风险管理资源的具体思路。本文首先回顾了商业银行相关理论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并简要介绍了中国建设银行目前的组织管理模式及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存在的根源性问题,即风险管理在层级管理下开展,导致风险管理工作不具备独立性、权威性、专业化水平也不高。为此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必须从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着手,之后结合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优化必要性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思路:即通过在城市行推进风险管理职能的整合和集中,建立符合城市行经营管理特点的集约化、专业化风险管理模式。
王海英[9]2016年在《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文中指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异军突起,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那些强调技术创新特质的观点有所区别,本研究试图以互联网金融为引子,将其发展放置到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长时段变迁进程中,探寻(包含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自1980年代中期初步确立起体制框架以来,其形态先后经历了叁个阶段的重要变迁:一是1984-2007年间从国有银行专业化分割垄断向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的转变;二是2008-2012年间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叁是2013-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宏大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形态叁十多年间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关于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既有研究大致从叁个主要脉络展开分析研究:一是从金融抑制或金融深化的角度辨析我国金融体制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二是从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的争论出发,讨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制变革的应然路径;叁是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二元对立出发,讨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及变迁性质。从这些脉络出发的相关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与观察视角,但是,既有研究不能为我们揭示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背后深层的历史制度逻辑,不能为我们理解诸如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复杂或新兴的金融现象给予有洞见力的解释框架。为此,本研究试图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视角及推论工具,对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叁阶段的重要变迁提供一种制度性的分析与解释。在分析框架上,本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认知、增量式战略构建、产业政治叁个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维度出发,对不同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实证分析,并试图勾勒或揭示出从体制内银行的变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之间内含的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研究发现,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本质上是由国家所主(引)导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从早期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到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再到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每一个阶段都持续性或贯穿性地呈现出国家所主导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式变革的一致性历史制度逻辑。即第一阶段是以股份制银行等为代表的变革发展实现了相对于国有银行体系的增量式变革;第二阶段民间金融的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实现了相对于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的增量式变革;第叁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的增量式变革。正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增量式变革,国家试图持续推动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适应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更好地满足多层次的金融资源与服务需求。
郁方[10]2009年在《中国银行业垄断与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银行业的垄断机制与政府规制有着什么内在关联?开放与竞争格局下银行业是否仍属垄断并需要反垄断规制?在既有的研究文献中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而银行业垄断与规制作为市场化进程中难以廻避的问题,在中国这种特殊案例中又极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基于这一现实本文研究的核心目标是,系统地分析中国银行业的垄断机制及其是否构成影响竞争、效率与公平的负外部效应,为政府适度进行反垄断规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一个基于垄断与规制机制关联性分析的理论研究框架,这一视角更契合中国独特的银行业垄断模式。在此框架下运用机制设计、制度经济学等理论,采用规制者偏好假设、成本分析、博弈分析等工具,提出5个关联的理论假定并进行演绎验证,对中国银行业垄断与规制机制的生成机理及其二者的关联作出解释与推理。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在所构造的理论框架下,运用SCP分析框架等工具实证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得出银行业仍处于高度寡头垄断格局的结论;沿着历史脉络系统分析中国银行业垄断机制演变的约束因素,得出叁大理论主线是垄断机制形成的基石、国家金融控制偏好战略下金融资源的不公平配置奠定国有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垄断优势、叁组利益集团博弈约束着规制机制变革的结论;分析政府规制这一决定性变量对银行业垄断机制与市场结构的影响,对中国银行业的垄断效应、目前的规制机制及问题进行了客观评析,得出超经济势力的银行业垄断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效应,并使银行业规制变革付出高昂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的结论。提出下阶段中国银行业合理规制机制构建与反垄断规制的设计框架。本文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定义—超经济势力垄断,即采取行政权力、特许经营权与资源不公平配置而形成的垄断。据此,本文定义中国银行业垄断机制的制度性本源是,国家作为叁权合一主体形成的超经济势力垄断。从而使国有银行垄断的负外部性成因,利益集团博弈所引致政府最大化社会福利规制目标的偏离都可以在这一框架下得到解释。同时,本文还创新了一个超经济势力垄断下公民金融资源公平享有权命题。提出中国银行业超经济势力垄断从两方面构成了对金融资源公平享有权的侵害:一是导致地方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弱化,并直接引致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城市中下层金融消费群体和广大农户金融资源享有的利益侵害;二是垄断机制引致的不良资产、寻租腐败等高昂经济成本通过国家财政金融政策转换直接构成对全体民众金融资源公平权益的侵害,这一命题的提出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中国银行业的垄断效应。
参考文献:
[1]. 《案例》: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D]. 曾金贤. 暨南大学. 2002
[2]. 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D]. 杨玉熹.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3]. 中国建设银行SD分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 刘润强. 广西大学. 2017
[4].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模式构建研究[D]. 赵海亮. 兰州大学. 2017
[5]. 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绩效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 黄瑞园. 广东工业大学. 2007
[6]. 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D]. 吴军. 暨南大学. 2002
[7]. 商业银行专业分支机构核心竞争力研究[D]. 邓天泽. 暨南大学. 2012
[8]. 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研究[D]. 吕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9]. 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D]. 王海英. 上海大学. 2016
[10]. 中国银行业垄断与规制研究[D]. 郁方. 华南理工大学. 2009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不良资产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中国建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中小商业银行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建设银行企业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