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具有耐久性,可塑性,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地域化建筑的设计手法进行解析,以及对当代建筑的特征进行一定概括,尝试总结和展望当代建筑的几种常见地域文化植入手法。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 当代建筑 地域文化
一.引言
“当代建筑”作为一个常被提及的概念,“当代”不仅仅是时间,也是对“当代性”的反映。当代建筑的发展是理性且多元的,中国建筑也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风格和风貌,像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福建土楼等,都是当代建筑可以传承的保贵资源。然而改革开放后西方建筑的几乎千篇一律的席卷中国市场,似乎完全没有以中国国情和地域文化为基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提升,民众,设计师,以及政府领导越来越注重对地域文化的宣传,建筑设计也更注重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国建筑也已获得了国际上的多方认可,中国建筑师王澍也斩获了国际大奖“普利兹克”奖。
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本文挑选了多种类型,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段,不同设计师的作品,从多个案例及设计角度探讨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植入手法。
二、当代建筑的文化植入手法
2.1 地域文化在建筑中的显性植入
地域文化以比较原始的,直接的方式植入到建筑形式中,即所谓的“显性植入”。它是对所谓文化信息的具像化提取和模仿,主题意义非常明确。这类建筑作品往往是直接模仿某种物体,形象,或者符号,手法简单到甚至有时有粗暴之嫌,处理得好,可以让民众一看就懂,口口相传,处理得不好,就很容易引起大家心理上的抵触。
比如近几年万达的一系列作品:安徽万达、青岛的东方影都、无锡的万达旅游城展示中心等等。安徽万达的“凤阳花鼓”投资近亿元,完全按照凤阳花鼓的造型设计,大门是凤阳花鼓的栓鼓绳的绊,广场图案则是拴在绊上的中国结。大楼内部地面是祥云图案,顶棚则是由一面大鼓和24面小鼓造型组成。这种对地域文化的解读和所谓的“显性植入”,带给我们的观感还是很“震撼”的!这些作品的出现让我们深思,这种直接原始的显性植入方式对于建筑物来说是否合适,又或者说,这种具像模仿方式被大量复制后,是否合适?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2.2 地域文化经转译后植入建筑
将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研究和剖析,将其内涵或符号或故事转译后植入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中,可以称之为是一种介乎由显性和隐形之间的表达手法。这种手法,也是现在建筑市场上最为主流的,最容易被各方接受的一种形式。当然,同样是对地域文化的解码、重译、再组合、乃至最后的含蓄表达,不同的建筑作品呈现出来的最终品质也是参差不齐,或者说众口不一。
比如成都著名的来福士广场,由美国的建筑大师斯蒂文?霍尔担纲设计,这个项目在高层体量中设置有三个空中展馆,以成都当地的巴蜀文化作为设计概念,广场上三个水池象征三峡,三个水池在广场上高低错落,分为三层,代表年月日。西陵峡水景代表一年12个月,巫峡水池中365块石材方砖和铸模玻璃方砖象征一年中的365天,每七个方砖的排列稍稍错位,象征一周的七天,较大错位象征24节气。整体的建筑形式、空间效果以及建筑细节都可以算是优秀和精致,但是其对传统文化的植入依然稍显生硬和直白,一方面可能是外籍建筑师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不同,另则亦可能是设计中出于应对某些政府需求,最后设计中为了文化而文化,强行加上了这么几笔。最终虽然设计作品是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进行了转译和重组,但植入方式依然较为生硬。
另一个例子是2017年建成的泰禾姑苏院子(图一,姑苏院子总图),项目本身属于典型的住宅产品,在苏州这种传统文化深厚的城市,对苏州园林的文化继承和创新会是非常重要的得分项。泰禾姑苏院子通过提取传统园林中的水榭和游廊这些建筑空间来塑造场地的生活精髓;通过提取苏州的空间体系来组织项目的空间设计;通过提取传统建筑的精神符号来塑造建筑形象。整个项目的设计意在体现地域的建筑特色和人文底蕴,同时又兼顾了现代生活特点,展现出精致、讲究、优雅的生活方式。
图一:泰禾姑苏院子,来源网络
2.3 地域文化在建筑中的消隐
文化的隐形植入充分利用了媒介的作用,特点在于植入方式比较隐蔽,让人比较容易接受。这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相对升华的表达方式。前文所述两种方式(显性,转译)都是相对有形的,而文化的消隐是一种无形的表达。隐性的文化植入,是把文化的情感转化成人们在时间的浸染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的熏陶和体验,再通过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法来体现。
比如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腾忠雄以风、水、光等元素营造的人工自然场景,特别是光之教堂,作为建筑而言它并没有去向别人讲这是什么建筑,也没有去说要设计在追求什么,但是其在墙上开设的十字形洞口所产生的特殊的光影效果,已经可以令信徒产生了接近天主的错觉。这种静寂的美,与日本的枯山水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比如在无锡的旅游小镇拈花湾。拈花湾,取名自佛教中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昭示着佛祖对禅的参悟。该项目坐落于太湖边的拈花湾,其总图外形就如同佛祖手指拈花,小镇的建筑到景观都无不透露出东方的“禅境”。禅文化是整个项目的文化精髓,所以拈花湾所有的建筑、设施、景观,都是“禅的媒介”。项目没有刻意的模仿,没有刻意的符号植入,但却利用一切元素营造出来了浓浓的“禅”意。这种隐性的植入和表达,一方面是从上到下全系统的设计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整个设计和建造者们对禅意的顺应,遵从和精致表达。比如传言设计师为了做出高品质的编织篱笆,就曾研究实验了多种方式并专门去拜师学艺,通过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现在景观上一个小小的纺织篱笆。再比如建筑上用的茅草屋顶,专门从日本引进的陶瓷瓦技术,甚至只是地面局部使用到的苔藓,无不是“用心”之作,这种用心,亦即是对建筑文化最大尊重和体现,亦即是“禅”。
三、小结
现阶段,各种文化的交流日新月异,建筑师的创作思想也在不断的开放多变,但无论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自信都是表达在对自我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认可,建筑亦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筑蓬勃发展,求快求量。建筑风格多以西方现代主义风格为主。近年来,“万城一面”的现象惊醒了我们。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地标符号,它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播极其重要,我们希望在越来越多的本土建筑师作品中,能看到更多的对自身文化的思考,通过这种文化表达上的百花齐放,更好的实现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建筑地域性研究...............马志刚:2008
[2]从王澍获奖谈中国当代建筑............王苒琳:2013
[3]探析日本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和表达.......余昉、何璐珂:城市与建筑 :2015.
[4]当代建筑及其趋向——近十年中国建筑的一种描述.......史建 : 城市建筑--建筑十年 : 2010
论文作者:袁力1,岳才艳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6
标签:建筑论文; 文化论文; 地域论文; 当代论文; 显性论文; 姑苏论文; 手法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