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模式的探讨论文_洪晓鹏

深圳市深港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模式展开了探讨,详细阐述了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要素和现状,给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分析了成本控制模式的优势和动态性,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控制模式

0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是项目完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最基础的阶段。而成本控制作为施工阶段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做好成本控制对保障施工阶段的顺利应该有着极大帮助。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基于此,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模式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的要素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控制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包含如图1所示的成本控制要素,总体分7个方面,分别是成本计划、动态监控、资源控制、控制尺度、控制手段、沟通协作和成本分析。

图1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模式要素

(1)成本计划属于事前控制范畴,旨在做出合理的实施性成本计划,为成本控制提供指导。

(2)动态监控和资源控制属于事中控制范畴。动态监控旨在对成本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的追踪、分析、纠偏,将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资源控制旨在根据工程进展及时反馈资源需求变化,合理安排资源的采购和限额使用。

(3)成本分析属于事后控制范畴,旨在对成本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发掘存在的问题和潜力,为后续成本控制提供指导。

(4)控制尺度、控制手段和沟通协作三者贯穿于成本控制的全过程。控制尺度旨在确立成本控制的目标、口径和精细化程度,使得全员在明确的成本目标指引下,按照统一的口径,精细化的粒度来进行成本控制;沟通协作为成本计划的制定、执行、反馈和分析提供沟通协作保障,使全员充分的参与到成本控制活动中;控制手段是成本控制的载体,成本控制的其他要素的实现都要以高效的数据成本与分析技术为核心,搭载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并按照一定的成本控制流程来实现,它也是成本控制模式改进的重要突破口。

2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模式现状

2.1 传统“两算对比”成本控制模式分析

2.1.1 “两算对比”成本控制模式

“两算对比”成本控制模式是指每月初提出当月的成本计划与资源需求数量,月末通过会计报表形式计算实际施工中发生的资源耗用,通过计划和实际对比分析来评价工程经济指标是否完成。所采用的数据集成和分析工具主要是Excel表格,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随着工程的进展,进度、成本等信息通过层层汇总,最终到达财务会计进行成本核算,最后由项目经理做出决策。这种模式是当前施工企业普遍采用的成本控制模式。

2.1.2 “两算对比”成本控制模式缺陷分析

“两算对比”成本控制模式是一种粗放的模式,存在诸多的缺陷。这种模式的成本统计核算周期较长,容易使成本偏差累积,导致管理人员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时机;成本数据按一个整体收集,缺乏针对工序的消耗统计和分析;成本控制集中在某些部门,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没有参与进来。还有观点认为这种模式就成本论成本,缺乏系统性;以事后核算为主,缺乏实时性和前瞻性;成本控制方法缺乏动态性。事实上,由于成本控制手段的局限性,这种成本控制模式的计划粒度往往很粗,且未能进行事先模拟优化,先天缺乏指导性;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资源、成本数据未能实时反馈,偏差分析和原因追踪缺乏丰富的数据源;成本按项目整体分析,不能反映项目内部情况,深度和层次不够。诸多的缺点决定了这种成本控制模式只能适应于规模小、工期短、变更少、参与方少的项目。

2.2 “成本-进度”集成控制模式分析

2.2.1 “成本-进度”集成控制模式

由于传统成本控制模式的局限性,需对其控制手段进行必要的改进,在成本控制流程上,采用成本动态控制原理;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采用成本-进度综合控制的方法——挣值法;在成本数据集成与分析的技术上,开发专门的项目成本控制系统,通过项目成本控制系统平台搭载挣值法和动态控制流程,力求满足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模式在少数企业中得到了应用。

2.2.2 “成本-进度”集成控制模式缺陷分析

“成本-进度”集成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静态向动态控制的转变,从单一成本控制向成本-进度综合控制的转变,成本数据的集成和处理效率也大大提升,但这种控制手段并未能彻底使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素得以实现,主要表现在:

(1)在成本计划方面,虽有进度计划、资源计划、成本计划等模块,但系统内这些子模块是相互割裂的,成本、进度、资源等数据和工程实体对象信息(如工程量、材料数量等)没有关联,不能随着进度计划的调整而变化。此外,成本计划也不能在系统内进行模拟优化。

(2)在动态监控方面,若项目部能及时反馈施工进度、资源消耗等信息,在确定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并进行预警,提醒管理者做出决策,但在偏差原因追踪上,不能就某一时间、某一作业队伍、某一部位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搜集整理数据进行比较。

(3)在资源控制方面,因系统中没有工程量自动计算功能,加之工程量、进度和资源计划之间的割裂,若发生工程或计划变更,导致资源需求变化,在系统中不能自动生成某一时间某一工程部位的资源需求数量等信息,不能为合理安排资源和限额领料提供依据。

(4)在控制尺度方面,目前多以中标清单套用预算定额再调价并取费后形成成本控制基线,但工程量清单的WBS结构和施工企业进行施工部署的WBS结构一般不一致,反映不出各流水段、各分包组织的目标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相应的成本控制口径和粒度也需进一步提升。

(5)在沟通协作方面,项目参与方可以从不同的授权登录成本控制系统获取项目信息,通过虚拟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这种面向数据的系统内,不能可视化、直观地反映工程实体变化,工程实体和工程数据是割裂的,不能使各参与方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真实情况。

(6)在成本分析方面,其维度和层次虽与成本控制的粒度紧密结合,但精细化程度仍然不能深度发掘成本控制的问题和潜力。

综上分析,“成本-进度”集成控制模式比“两算对比”模式在控制手段上有所突破,其适用性有所提升,但二者都存在一些缺陷,不能实现动态精细化的成本控制。

3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模式的改进

“成本-进度”集成控制模式虽集成挣值法、动态控制流程和成本控制系统于一身,但存在诸多缺陷,归根结底是由成本控制技术的局限性决定的。因此,成本控制模式需要寻求技术突破,并通过技术突破来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要素的实现。

3.1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技术的改进

3.1.1 BIM技术及其关键特性

BIM技术是建筑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是工程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完整描述,它以基于三维几何模型、集成过程信息和支持开放式的标准的建筑信息为基础,实现建筑全寿命期的信息共享,从而可以实现成本等关键方面的优化。BIM技术的特性主要如下:

(1)面向实体对象。BIM技术使建筑成为大量实体对象(如梁、板、柱、墙等)的集合。在相应的软件中,用户看到的不再是用图纸和数据表格反映的建造过程信息,而是经过渲染的逼真的建筑实体变化过程,可将施工建造过程仿真到系统内。

(2)集成过程信息。BIM技术可在三维实体模型上集成庞大的、分散的建造过程信息(如进度、资源、成本等),为进一步面向对象的统计分析提供了条件。

(3)支持信息交换。BIM技术支持按照开放式的标准(如IFC标准)交换建筑信息,具有很强的互操作性,使得建筑全寿命期各阶段产生的数据在后续的环节和阶段中容易被共享,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

(4)可模拟优化。利用BIM技术可以在方案实施前进行模拟演示,提前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

(5)可协同管控。BIM技术为不同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一个面向建筑实体对象的沟通与协作平台,不同的参与方可基于自身需求对BIM模型的数据进行修改、提取等,且这些操作数据是共享的、透明的、实时的。

3.1.2 基于BIM的成本控制模式实现方式

BIM技术的特性弥补了传统成本控制技术的局限性,在成本控制中有巨大的价值,有关BIM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也陆续展开。既有研究及其成果一是综合运用4D-CAD和BIM技术,通过建立4D施工资源信息模型,实现建筑工程资源动态管理和成本实时监控。二是在4D建筑信息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挣值法来实现成本—进度联合控制,判断成本执行效果。三是将3D建筑信息模型和成本、进度模型整合起来,构建信息模型,为项目实时沟通和协同控制提供支持。可以看出,基于BIM技术的成本控制应用涉及两个方面,即构建BIM信息模型,为成本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基于BIM信息模型的成本控制应用。这二者的结合可通过开发基于5DBIM的成本集成控制系统来实现(如图2示),其基本思路是:以项目3DBIM实体模型为载体,以项目进度为主线,以项目成本控制为核心,构建5DBIM信息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搭载满足成本控制要素的成本控制系统功能,实现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图2 基于BIM的成本控制系统构思

3.2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流程的改进

基于BIM技术的成本控制模式应当在“两算对比”成本控制模式和“成本-进度”集成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成本控制由事后、事中向事前控制转变。如图3所示,在事前控制中,更加突出成本计划的模拟优化,增强成本计划的合理性;在事中控制中,更加突出成本控制的实时性,实时反馈成本数据,分析偏差并追踪原因,做出纠偏措施,将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在事后控制中,更加注重成本分析的维度和深度,多层次、多维度发掘成本控制的潜力和问题,为后续成本控制提供指导。

图3 基于BIM的成本控制流程

4 基于BIM的成本控制模式的优势和动态性

4.1 基于BIM的成本控制模式的优势

(1)事前成本控制阶段:通过BIM实体模型划分施工段并自动计算实体工程量,结合进度和施工方案确定工料机资源数量之后,关联资源价格数据可快速计算出工程实体的成本,并可将成本计划精细到时间、工程部位等维度;更重要的是,可通过BIM技术的虚拟建造功能对方案进行模拟优化,以提高其可实施性。

(2)事中成本控制阶段:成本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工程实体对象为准,统一了成本控制的口径;施工中可根据工程实体进度自动计算出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资源需求量,方便资源的采购和限额领料;以BIM模型为载体,实时集成进度、成本、资源等过程信息,为挣值的计算、偏差分析和原因追踪提供了丰富的过程数据;通过BIM模型的对比,可发现工程变更部位和工程量偏差,加快对工程变更的应对;通过BIM可视化协同控制平台来实现虚拟沟通协作,实现各方的成本控制任务。

(3)事后成本控制阶段:BIM技术可使形象进度、各类资源的投入、工程变更等进行可视化回放,便于成本深度分析;还可将成本分析细化到分部分项工程、工序等层次,精细到实体对象、作业队伍等维度,以便进行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目标成本、合同收入和实际成本对比分析,深度发掘成本控制的问题和潜力。

4.2 基于BIM的成本控制模式的动态性

(1)空间维度上的动态:基于BIM的成本控制模式,可以使成本计划、成本监控和成本分析的各种数据都实现和三维工程实体的动态结合,不再是与建筑实体对象割裂的静态数据。

(2)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基于BIM的成本控制模式,可实现成本数据的实时反馈、追踪和偏差分析,缩短成本控制周期,不再是成本控制周期较长、成本分析相对滞后的静态的成本控制模式。

(3)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动态:基于BIM的成本控制模式,使工程项目的建造过程中与成本控制相关的进度、资源、工程实体等可以像纪录片一样的进行记录和回放,在对项目进行分析时,不再需要去查询施工日志、图纸等静态的资料。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获得期望收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使得成本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施工方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施工成本控制,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裴庆贺、陈丽霞.论述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2]李恩、李清霞.谈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2).

论文作者:洪晓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2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模式的探讨论文_洪晓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