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_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_政治论文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政治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0)增—0023—04

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要十分注意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问题。他曾明确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象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250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所确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容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包括以下内容: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是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特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们必须调整不适合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为此,我们必须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党的十五大报告郑重提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地说明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于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列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结构选择了所有制结构,而分配方式则是一定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在经济上的体现即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在分配上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走向国际市场。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开放性,一个系统,如果不与周围的其它系统发生联系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就会失去活力,最终这个系统会成为一个死系统。为此,我们必须在开放中寻求发展。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包括以下内容: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于广大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各项具体的民主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一步完善。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构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民主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概念,其本义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又体现了中国的国情,呈现出自己显著的特色。民主和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不行,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邓小平说过:“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象二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9页。)他又说:“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9—360页。)针对中国法制不健全的状况, 邓小平同志提出一个有名的论断,即好制度可以使坏人不敢干坏事,而坏制度则会让好人无法做好事。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发展教育与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面对发展教育和科学这一基础工程的实施,江总书记进行了具体部署。教育方面,提出了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科学方面,提出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

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地提供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通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一方面主要要对文化市场进行管理。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也要保证生产者的合法经营,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另一方面要通过持久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使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精华。弘扬民族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是相辅相承的。一方面,弘扬的过程也就是扬弃的过程。弘扬民族文化并不是食古不化,只有在保存民族文化内核和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才能使民族文化真正得到弘扬。另一方面,吸收的过程也就是批判的过程。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是全盘西化,不加取舍地盲目引进。在吸收过程中,只有善于对外来文化进行民族化的加工和改造,去粗取精,为我所用,才能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的有机体。只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一定的社会政治是一定社会经济的反映,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相对而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无疑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础。所谓基础有二重含义: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集中的政治组织形式,在我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也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这只是经济对政治的一方面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政治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是如果社会主义政治弱化或变得畸形,也会反过来妨碍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1.从经济的角度看政治

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结构转型性发展特征。中国结构转型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表现在政治结构转型方面,即由“人治”因素占相当成分的传统政治体制向民主与法制相统一的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转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只有相互配合,协同并进,才能使改革不断深化,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和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关系看,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虽然不属于同一个过程,然而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原则,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原则带来了人与人关系上的一系列变化。既然要等价交换,买卖双方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对等量物化劳动有平等权利。商品要求自由销售,商品所有者对自己商品有绝对支配权,这就要求要废除各种等级特权和人身依附关系,实现政治上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自由平等和开放,民主观念便越来越强。一句话,发达的市场经济必定要求有民主开放的政治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条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过程,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

此外,由于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市场的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就是一种法制经济,是一种依法规制的经济。法治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法治建设离不开应有的市场经济基础,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相应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部分。

2.从政治的角度看经济问题

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自身就包含着经济和政治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经济问题。他曾明确指出:“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4页。)他认为,“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很难提高,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这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辩证统一关系的直接性。

从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处理经济问题。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必须落在实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邓小平指出:“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如果实现了翻二番,那时会是什么样的政治局面呢?我看真正的安定团结是肯定的。”(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9页。)一方面, 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如果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受阻、停滞、倒退,那就势必影响和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本身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从而也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和巩固政治的稳定。二者相辅相成。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中国现实”。立足中国现实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很突出的一个“现实”就是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作为整个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生共长的。

1.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如果一个社会连最起码的物质需要都不能满足,又谈得上什么精神的需要。一个社会的文化建设需要有足够的物质实力,文化建设所必须的一切物质资料,都不能由文化建设本身提供,只能依赖于经济建设。文化不仅仅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且是被生产出来的。社会的物质生产生产着文化的物质载体,生产着生产文化物质载体的生产工具,同时也生产着文化的传播手段。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着最基本的物质手段。此外,经济建设的发展还为文化建设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文化之所以是文化,它首先必须社会化,必须由创造者传播给社会并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对任何社会成员而言,精神需要的满足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力的大小除了受个体思想文化素质的制约之外,还依赖于他的经济实力。就全社会而言也是如此,没有经济建设的繁荣,就不可能有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经济建设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在经济建设的活动中,人们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从而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在自然经济状况下,人类对自然界有太多的依赖,因而在文化上就产生了主宰的观念,等级价值观念等。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等都大大增强。每当经济建设的成果突破一个临界点时,人类社会原有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就会发生改变,进而促进文化观念的改变。同时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开拓了人们的文化视野。经济建设中提出的问题就是文化建设的主题,文化建设所讨论的问题,就是经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

一方面,文化以人的智力方式制约着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政策的制定,并给予物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指导。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它虽然自给自足,但仍以相应的文化为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更成为经济增长的契机。经济运作的规范,尤其在社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当中,文化科学更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现代经济,是文化含量很高而且会越来越高的经济。因此,它对文化的要求很高,它需要科技教育的迅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文化事业以其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作为知识、技术、智能综合性和智力密集的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文化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又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资源,还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从而成为综合国力增长的动力和显著标志。

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看,我们不能把文化建设看作是经济建设的副产品,或者看作是经济建设的自然产物。而应该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本质关系,以经济建设推动文化建设的进步,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政治受经济的制约,又要以相应的文化为其根基。没有文化的政治是野蛮的短命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同属上层建筑,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政治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机构,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它的建构和运作要以一定的文化作为思想基础。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要有民主意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依法治国,而这一切都必须以高度发展的文化为依托。没有现代的文化观念,就没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政治原则一经确立,就对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文化建设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政治原则可通过文化灌输到人们的思想之中,化作人们内在的精神素质,唤起人们对这一原则的自觉遵循。通过文化的社会影响,使社会生活的政治原则深入人心,唤起人们的政治热情,使社会成员随着文化的传播,把社会生活的政治原则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素质和自觉的行为。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无论是处于文化核心层的道德、宗教哲学,还是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是现实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又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的性质如何、力度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否与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相适应。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也不是平列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我们要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正确地制定工作中心。同时,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辩证地处理非主要矛盾。要抓紧、抓好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其它方面工作。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体系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又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目标。所以,我们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搞好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我们只有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收稿日期:2000-09-07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