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蚕母”彩色版画的发现_版画论文

温州“蚕母”彩色版画的发现_版画论文

温州发现《蚕母》套色版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套色论文,版画论文,温州论文,发现论文,蚕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温州博物馆在整理国安寺石塔内所藏印本、书画(粘连破损十分严重,有的甚至呈粉末状)时发现一件套色版画《蚕母》(封三),虽然局部残缺,破损严重,但整体效果未受影响。

国安寺石塔,坐落在温州市龙湾区皇岙村五峰山麓。塔身东南自上而下开裂,缺少顶层、刹件。省文物局拨出专款于1987年9月落架大修。根据出土碑文和落架发现的情况,断定该塔建于北宋元祐庚午至癸酉(1090~1093年),历代均未修缮。《蚕母》套色版画藏于该塔第三层塔心方形石室内,同室还藏有北宋元祐辛未年碑记一方。因此初步可以断定该套色版画为北宋元祐或稍早的印刷品。

套色版画《蚕母》残高约21、残宽约19厘米,阳文刻版,用浓墨、淡墨、朱红及浅绿四色印在质地柔软的纸上。画面以蚕母、蚕茧和吉祥等图案为主,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北宋时期蚕神的形象和蚕茧丰收的情景。画面左上方的长方形字框内刊有直书“蚕母”两字。左侧为蚕母立像,头梳高髻,髻上插花;面颊丰满圆润,白皙而带红晕;柳眉清秀,双目深沉,晶莹内涵,容光照人。身着宽袖对襟鞠衣,肩搭浅绿色帛巾,双手平举,姿态落落大方。帛巾随风飘动,曲卷上升,间衬飘浮状蚕茧两颗,以示衣着来自蚕丝。画面右侧有蚕茧满筐,形象逼真。筐外沿设圆珠带点纹一周,筐壁围有重瓣莲花纹,筐外有一束花在朱色衬地上盛开。画面下设横向吉祥开框图案四组,一为荷叶,另三为宝相花。框内套色,从左至右,单数为淡绿色,双数为朱红色。“蚕母”高髻、鞠衣,形体雍容丰满,颇具晚唐五代遗风。

该版画用刀稳定、准确,衣纹、帛巾线条刚劲,多以长线直笔,随势落刀,爽快利落;蚕筐和吉祥图案则用短线和粗犷的刀法,既有轻重之分,又有顿挫之别。在色彩运用上,以黑、朱、绿三色为主调,头发用浸润浓墨,效果轻柔松软,光泽细腻;衣纹用细匀淡墨,转折处若断若续,富有节奏感;帛巾、对襟的淡绿色调,则与吉祥开框图案中朱、绿两色,在对比中取得调和,既互相呼应,又互相衬托,整个画面清心悦目。

温州地区养蚕业历来发达,南刘宋时育蚕一年八熟。据郑缉之《永嘉郡记》引《齐民要术》:“永嘉有八辈蚕: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柘蚕,四月末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至宋代由于育蚕业的发展,桑树栽植更为广泛。宋代翁卷《乡村四月》一诗云:“绿遍山原自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反映了温州当时农村蚕桑业的盛况。我国南方蚕农视“螺祖”、“马头娘”为蚕神,民间又称“蚕母”、“蚕娘”。一些地区的蚕农家中设有蚕神之位,并有“祭蚕神”、“谢蚕神”等系列民俗活动,借以祈求蚕茧的丰收。“蚕母”作为艺术形象留传下来的尚不多见。早期的仅见宋代巨鹿遗址出土的人物雕版”,该版尚可隐的看出“三姑置蚕大吉”六字,“疑是宋代民间供奉蚕神神像雕版”①。温州皇岙石塔发现的《蚕母》套色版画,年代确切,且有“蚕母”两字,应是目前发现的一件最早反映“蚕母”形象的作品。

我国古代版画历史悠久。现存早期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扉画便是一例。该印本于唐咸通九年(868年)由王玠施刻。画面描绘释迦牟尼佛在实祇园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情景。布局严谨,墨色鲜明,刀工纯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五代时期的版画,有杭州雷锋塔藏的开宝八年(975年)《宝箍印陀罗尼经卷》的扉画,越州僧知礼雕的雍熙元年(984年)《弥勒佛像》等。这些初期的版画,现在所能见到的都出自经文中的佛教图象。虽然宋大观二年(1108年)的《证类本草》、崇宁二年(1103年)的《营造法式》、宣和五年(1123年)的《宣和博古图》等,都有精美的版画插图,但却很难看到原刊本。至于早期套色版画,更是凤毛麟角。

《蚕线》版画的印刷特征。1.线条刚劲、规整;帛巾、对襟的纤细线条,有轻微凹陷。2.线条粗细、浓淡不一,过渡欠自然,长线中有断线出现。3.“蚕母”两字的字体苍劲有力,干练明快,并设有长方形字框,与北宋版本字体及版画字框式样相一致。4.用色多样,色调明快、谐调,色区边缘整齐。由此可断定《蚕母》系雕版套色印刷品。

关于套色印刷的最早记载见诸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一书。该书说:“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双印者,有单印者,双印与朱,必贵重用之。”文中提及“双印”即“单版两色”或“两版套印”。故一般把套色印刷的发明断在明代。

1941年发现的元至元六年(1340年)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经文用朱色、注文用黑色,扉页灵芝图,也用朱、黑二色印刷。王重民氏认为:“这是朱墨印法第一次创造性的试验,是朱墨套印法发明必须经过的阶段。”②张秀民氏认为:“这是现存所知最早的木刻套印本,比欧洲第一本带色印的梅因兹圣诗篇早一百十七年。”③于是人们又以此把我国套色印刷的起源断在元代末期。1973年在西安碑林《石台考经》的石柱中发现一幅《东方朔盗桃》版画,用浓墨、淡墨及浅绿色印在细麻纸上,据称是12世纪金代平阳所印。钱存训氏认为:“如果年代确实,当系现存最早的一幅彩色套版画。”④温州皇岙石塔发现的《蚕母》版画,套色印刷特征明显,年代准确可靠,应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套色版画。《蚕母》版画采用工笔、写意兼半手法,人物和实物关系协调,宾主呼应、虚实处理都很审慎。“蚕母”取现实生活中人的风貌,在颇有风姿的立中,显得面容优美温婉,仪态含蓄大方。细长眉下那双智慧深藏的眼睛含有洞察力,能与蚕农形成感情上的交流。画面色彩明快悦目,吉祥图案朱绿两色交叉对比;帛巾和两颗蚕茧随风飘起,仿佛把人们带到神话故事之中。它无疑是我国早期工写结合的套色版画珍品。

注释:

① 石志廉《北宋人像雕版二例》,《文物》1981年第3期。

② 王重民《冷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③ 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1978年。

④ 钱存训《中国雕版印刷杂谈》,《中国印刷》第20期。

标签:;  ;  ;  ;  ;  

温州“蚕母”彩色版画的发现_版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