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的临床治疗体会论文_刘彩云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人民医院 江苏 宿迁 2239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之间就诊于我院的病情相近的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患儿3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采用托莫西汀进行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利他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行为总分以及多动指数总分。结果:治疗前实验组行为总分和多动指数总分分别为(40.3±6.2)分、(26.4±4.6)分,治疗后分别为(20.2±5.6)分、(10.3±6.8)分;对照组治疗前两项评分分别为(41.1±5.8)分、(25.9±5.1)分,治疗后分别为(29.3±5.5)分、(17.5±6.4)分,两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而对照组为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托莫西汀治疗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较小,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抽动症;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177-01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行为异常性性疾病,主要以注意力无法集中、控制力降低等,严重者可伴有意识障碍。本病在3~8岁之间的儿童中最为常见[1],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也有一定的难度。本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并严重阻碍患儿身心的健康发展[2]。为了研究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我科特选取38例病情相近的患儿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之间就诊于我院的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患儿38例,所选患儿均有明显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自控的多动与多言,且无严重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无神经系统疾病,未曾服用精神兴奋性药物,Conners评分大于10分。所有患儿病情相近,均符合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发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包括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2~10.3岁,平均(5.2±3.3)岁;对照组18例,包括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3.0~10.5岁,平均(5.4±3.5)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例、病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实验组采用托莫西汀进行治疗:每日按照1mg/kg的剂量晨起口服。对照组采用利他林进行治疗:每日按照5mg/次口服,早、晚各一次。两组患儿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多动行为总分以及多动指数总分,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用t进行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行为总分以及多动指数总分比较见下表1,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2。

由以上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7.7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有学者称这与生活节奏加快、儿童心理压力的增加有着密切的联系[3],但是,目前临床上关于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可导致儿童学习能力严重下降,十分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若及时、恰当的治疗,患儿可获得良好的预后,但是,也有部分患儿由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迁延不愈。有报道指出:本病的产生和发展与儿茶酚胺或多巴胺类神经递质的反转效应减低有密切的联系[4]。曾经,利他林在本类疾病的治疗上被广泛应用,但是,本病仅能改善患儿的部分临床症状,而治愈率并不高。托莫西汀不仅可以改善患儿多动、多言等临床症状。对于其注意力分散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还可改善患儿的认知状况[5,6]。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虽然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多动指数总分、行为总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实验组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0.00%,远低于对照组的27.78%,说明应用托莫西汀治疗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后权.儿童多动症132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01(10):177-178.

[2]占雪梅,周云芳,邹晓华.托莫西汀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药业,2009,18(11):72-73.

[3]李雄,欧维琳.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08(19):1352-1354.

[4]段玲玲,张骠.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枢神经生化介质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8,39(11):78-80.

[5]徐鑫,林忠东,胡颖,等.儿童抽动障碍82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56-57.

[6]戚拥军,赵晓忠,国春玲.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3,02(03):175-177.

论文作者:刘彩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7

标签:;  ;  ;  ;  ;  ;  ;  ;  

探讨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的临床治疗体会论文_刘彩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