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建筑钢结构焊接缺陷的评定和质量分级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左媛[1](2021)在《考虑节点初始裂纹和累积损伤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结构梁柱节点焊缝中或多或少会存在裂纹,在外荷载作用下,这些裂纹会进一步扩展,最终导致节点焊缝区域断裂。在地震等荷载作用下,节点焊缝处裂纹会对整体结构承载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钢结构构件设计及抗震设计中对焊缝质量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在考虑节点含初始裂纹a0和累积损伤的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准确性和高效性的空间钢框架杆件模型,研究节点含不同深度初始裂纹对结构易损性的影响。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以含a0的足尺梁柱焊接构件试验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扩展有限元(XFEM)为分析手段,完成了节点从启裂到下翼缘断裂破坏全过程的精确仿真。采用四种加载制度,分析不同加载幅值对含裂纹节点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载跨幅对节点性能影响较小,采用XFEM可以较好反映构件退化特征。(2)研究了a 0所处位置对节点性能的影响,将a 0设置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左、中、右三个位置,对节点破坏模式、退化特性、损伤曲线及断裂性能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0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的位置不会显着影响节点性能,可以将a0设置在中间代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存在初始裂纹。(3)提出了节点连接器杆件简化计算模型,对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含a0为0.0mm~8.0mm深度初始裂纹的节点进行有限元仿真,建立屈服点、极限点参数与a0的数值关系。以节点屈服点、极限点的弯矩、转角值设置连接器参数,建立适用于不同a0深度的节点简化模型。(4)在节点简化模型基础上,建立钢框架杆件模型,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根据节点失效状态定义不同性能限值并划分破坏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中使用考虑损伤的双参数模型较单参数模型,不依赖加载制度,更合理描述试件损伤破坏过程。(5)为研究a0对钢框架结构地震动需求的影响,选取节点含a0的钢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结构地震需求模型。将节点含有初始裂纹这一因素,作为结构不确定因素,在整体框架中对a0在不同位置的相关性采用完全独立的简化方法,即框架中每个节点的初始裂纹深度不同。建立节点含初始裂纹的钢框架结构的结构反应和地震动强度参数之间的概率关系。(6)为研究节点中a0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以7层3跨钢结构为例,将节点含初始裂纹这一个不确定因素作为结构的不确定性加以考虑,获得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从节点初始裂纹出发,建立的考虑初始裂纹的钢框架杆件模型,可以较好的进行节点含初始裂纹的钢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通过试验验证、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本文完成了节点含初始裂纹的钢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完善和推进了地震易损性研究理论体系,为含初始裂纹节点的复杂力学行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实际工程问题提供分析方法。
曹平[2](2020)在《核电箱型钢结构焊接工艺研究及设备改装》文中提出箱型截面构件由于具有结构力学性能好、双向抗弯刚度大、自重轻等特点,在工业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标准的制作工艺,主要涉及下料、组对、焊接,端铣等步骤,常规采用的焊接方法有气保焊,埋弧自动焊和电渣焊。但在核电钢结构的制作上电渣焊技术尚未被应用过,而国际核安全原则中明确要求核电必须采用经过验证的技术。XX公司在一核电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箱型钢结构的制作任务,箱型钢结构内隔板全熔透焊缝为一级焊缝,而构件截面高度较小,人无法进入内部焊接。该箱型体为重要构件,制作精度要求高,对于单件直线度控制在3mm以内,且全熔透焊缝焊后需要100%进行超声波检测。核电钢制品存在构件尺寸小,精度高的特点,复杂的箱型结构制作较少。焊接上也主要采用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埋弧焊,在电渣焊工艺方面研究甚少,且没有现成的电渣焊设备。为了完成该箱型结构的制作任务,对其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制定了相应的工艺流程,但在焊接方案选择上,由于常规的气体保护焊不能满足箱型结构内隔板的焊接质量要求,因而采用了电渣焊。本文研究了基于埋弧焊设备的设备改装方法,使之具备电渣焊功能。在保证焊接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成本。通过分析,确定了电渣焊设备改装的可行性,并提出三种改装方案供选择,通过比较,选择了埋弧焊电渣焊一体机的改装方案,进而按照改装方案完成了电渣焊机的改装,通过焊接试验件,焊接过程中能保持焊接持续、不熄弧,设备运转良好,可认为设备改装合格,已具备电渣焊功能。为了保证核电箱型钢结构的加工质量,使用改装完成的电渣焊设备开展了熔嘴电渣焊工艺研究。在掌握了熔嘴电渣焊工艺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电渣焊工艺试验,确定了相关的工艺参数,对常见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最终在工程实体上进行了应用,焊缝质量满足要求,较好的完成了项目任务。
逯世杰[3](2019)在《建筑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的有限元预测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钢结构由于焊接产生的应力不仅决定了系统初始应力的大小,而且焊接残余应力的存在也会影响钢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同时,由于高层建筑中的钢结构采用的钢板相对较厚,在焊接过程中因结构拘束导致较大的焊接应力。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会促进层状撕裂的产生,而焊接残余应力会降低结构的疲劳强度甚至导致结构发生脆性断裂。由于建筑钢结构体系的庞大而且复杂,目前对建筑钢结构初始应力的分析大多是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研究,如何有效的控制初始应力的状态,避免焊接接头的应力过分集中,以及如何减小焊接过程中的变形从而提高装配精度等问题,一直是钢结构行业关注的重点。首先,本文以钢结构中最典型的Q390厚板T字接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ABAQUS、MARC和SYSWELD三种不同的有限元软件对T字接头的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以实验测得的残余应力和变形的结果为参照可知,综合考虑到三种不同有限元软件的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的平衡,MARC软件更有优势。因此,本文选取兼顾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的MARC软件进行后续的研究。本文基于MARC软件平台,开发了考虑蠕变效应的热-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方法,采用开发的方法模拟了Q345平板接头TIG重熔焊接过程和焊后热处理过程,重点研究了焊后热处理对焊接残余应力消除程度的影响,同时采用实验结果验证了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焊后热处理可以使平板重熔接头的焊接残余应力峰值降低70%-80%。采用只考虑保温阶段蠕变效应的简化材料模型,与同时考虑热处理整个过程的蠕变效应相比,在不损失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可使计算效率提高10倍左右。对于不适合进行热处理的焊接结构,为了控制焊后的残余应力与变形,本研究以“35°+8”、“25°+8”和“25°+5”三种不同坡口的对接接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的坡口角度与焊接间隙对残余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对“35°+8”、“25°+8”和“25°+5”三种接头焊后的残余应力、变形及焊材消耗量进行定量比较可知,通过减小坡口角度和焊接间隙,可使焊材消耗量和高拉伸残余应力的区域显着减小,而对残余应力的峰值影响不大。对于焊接变形,采用35°+8的坡口产生的角变形最大,采用25°+8的坡口可使角变形减小15%左右,而采用25°+5的坡口产生的焊接角变形与25°+8坡口基本一致。此外,结合钢结构厚板焊接时易出现层状撕裂的现象,本文以70 mm厚的Q390轧制钢角接接头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果从力学角度探讨了层状撕裂产生的原因。同时,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坡口设计、焊接顺序和堆焊低强度熔覆层等对板厚方向焊接应力的影响,为通过改进焊接工艺的手段来控制应力,从而减小层状撕裂倾向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通过有限元方法预测的层状撕裂可能发生的位置与实际发生的位置吻合良好;从应力角度推测,层状撕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焊接过程中的瞬态应力导致的,而并不是最终的残余应力引起的;通过优化坡口形式、焊接顺序、堆焊低强度熔覆层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厚板焊接接头的层状撕裂倾向。最后,通过本文所开发的采用“3D模型+瞬间热源”的有限元计算方法,预测了国内建筑钢结构中大型复杂柱梁结构的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这可以为工程实践中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评估及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本论文通过模拟Q345钢TIG重熔焊过程及焊后热处理过程,基于数值模拟澄清了焊后热处理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机理;采用“3D模型+移动热源”研究了不同坡口形式对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的影响;通过2D平面应变模型探讨了厚板焊接过程中力学因素对层状撕裂的影响;采用“3D模型+瞬间热源”尝试计算了复杂形状钢结构的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特征。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焊接结构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对焊接结构的设计与生产也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程统然[4](2019)在《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质量问题及管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社会经济蓬勃的发展,钢结构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如生产厂房和住宅商品房开始逐渐由传统的混凝土建筑向钢结构建筑转化,我国的建筑技术也由此开始了重大的革新。但目前已有研究大多数是针对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定性叙述,钢结构施工中的安全危险源的前馈信号研究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其危险的预估精度也远没有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距实时预测的要求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本篇论文的创作目标就是从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前馈信号的角度出发,探求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危险源的前馈信号,并设计对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对风险进行实时预测的方法。(1)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在详细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的研究现状和方向,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研究目标和方法,并设计研究思路。(2)阐述理论和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掌握钢结构工程质量管理基本原则和方法、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以及事故致因理论,并围绕于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的研究方向进行理论和应用阐述,为后期PaICFs模型构建提供理论基础。(3)解析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影响因素。阐述钢结构工程的技术特点,包括钢结构工程的优点、缺点及其质量问题的主要特点,并针对钢结构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分前期资料、会审图纸、化学成分、加工制作、连接、运输、安装和使用维护几个方面做出阐述,从而利用鱼骨图分析法,对钢结构工程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4)构建事故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调查模型。对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进行定义分析,然后构建了钢结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阻止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成为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的因素,从而正式建立了钢结构工程质量PaICFs调查模型,且对建立PaICFs模型时可能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础原因做出了详细分析。最后在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分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验收阶段)和关键环节,以其为未来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5)案例分析。对具体的案例事故进行了分析,首先在事故发生的基础上,分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然后根据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的常规处理方法来选择最适合本次事故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在分析出的事故原因的基础上,对事故原因的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进行分析,将得到的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加入PaICFs数据库中。
邱升鹏[5](2018)在《建筑钢结构焊接缺陷的检测、分析和评定》文中研究说明概况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地基基础费用省、结构占用面积少、工业化程度高等一系列优点,与混凝土结构相比,更有利于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在建筑钢结构体系中,常用形式主要有两种:门式刚架体系和网架空间结构体系,其中又以门式刚架体系居多。无论是哪种结构体系,都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焊接工艺。由于受到焊接工艺、环境条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焊接接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缺欠。
王亮[6](2017)在《基于磁记忆的建筑钢结构焊接试件弯曲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建筑钢结构领域中,主要连接方式有焊缝连接、螺栓连接与铆接连接,焊缝连接是其中一种极为重要连接方式。但由于焊接工艺非常复杂,操作难度很高,在对试件焊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在焊缝处产生一些焊接缺陷或者应力集中,这会使结构构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大大降低,使用寿命也会随之减小,故而,能够提前发现这些焊接缺陷或试件损伤,能够对结构构件的早期健康进行有效检测,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至关重要。金属磁记忆无损检测技术不仅是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更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无损检测技术之一。它的作用原理是利用了金属材料内部应力集中区在地磁场作用下表面散射磁场的特性,在发现材料早期损伤或缺陷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该检测技术对焊缝的检测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够检测出已经存在的宏观缺陷,对于存在应力集中或损伤区域的检测也非常有效。本文将理论与试验相结合,重点研究基于材性的建筑钢结构焊接试件三点受弯试验,通过使用厦门某电子公司生产的智能磁记忆检测仪EMS-2003型,测量含有缺陷试件表面焊缝处的漏磁场法向分量。由于检测的磁记忆信号非常弱(属于弱磁场信号),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信号的干扰,影响试验结果分析,所以本文先通过小波包法对测得磁信号进行降噪处理,以将信号从噪声中分离出来,然后对不同应力作用下磁记忆信号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提出适用于建筑钢结构焊接试件的损伤判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磁记忆信号强度Hp(y)在应力集中部位出现“波峰”或者“波谷”现象,且随着荷载逐渐增大,yHp)(具有先减小,进入塑性阶段后发生反转,再逐渐增大的规律;磁记忆信号梯度K在应力集中部位出现“峰-峰”值变化且具有极大值,且K值在此处变化最为剧烈;区域信号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值的绝对值“峰-峰值”Hpp(y)的最大值常常出现在试件预制缺陷附近区域;Hp(y)F曲线在试件所加荷载由弹性进入塑性的界限附近出现“拐点”。这些规律表明用磁记忆无损检测方法发现焊接弯曲试件损伤是有效可行的。
崔嵬,贾宝华,曾祥文[7](2013)在《大连期货广场B座钢结构安装焊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大连期货大厦B座钢结构工程的焊接质量得到了业主、监理和大连质量监督部门的高度评价。大连期货大厦B座钢结构工程的焊接质量优良,取决于项目部的管理、技术路线的正确;认真按照"三全、四个一切、五大管理要素"的思想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展焊接工艺评定,培训焊工,对培训取证的焊工进行附加考试等,这些工作卓有成效。大连期货大厦B座钢结构工程是"鸟巢"工程之后的第一个冬季施工焊接的工程,工程最突出的、最有特色的是:钢结构冬季施工、焊接技术的成功;工程在实际焊接过程中消化吸收了"鸟巢"冬季施工技术,并有所创新,从而保证焊缝质量的不断提升。全自动、半自动药芯自保护焊(FACW-SS、FACW-SA)工艺技术在建筑钢结构中的应用成功,也是本工程的又一亮点;该项技术的采用推动了建筑钢结构技术进步,填补了建筑钢结构行业的一项空白,为后续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王大闯[8](2013)在《浅析钢结构焊接缺陷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钢结构的焊接缺陷直接影响到焊接构件的承受能力及构件产品的使用性能。本文主要分析了钢结构焊接缺陷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解决措施,笔者认为要找出合理的焊接构件缺陷预防及解决措施,应该先了解钢结构焊接工艺及其产生缺陷的原因。
崔嵬,马文韧,张伟[9](2012)在《国家体育馆钢结构屋盖焊接工程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国家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包括鸟巢、水立方在内的三大场馆之一,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B区,2005年5月18日开工,2008年4月26日竣工。在国家体育馆钢结构屋盖的安装工程中,业主、总包、监理对焊接给予了高度重视,对焊接专项方案作出明确的要求,焊接专项方案编写完成后,又多次
傅立军[10](2012)在《公路钢结构桥梁焊缝缺陷的超声检测模糊综合评判研究》文中认为近十几年来钢结构在公路钢桥领域中应用广泛,焊接是这些钢结构连接的主要方式,因此焊接构件的性能好坏关系到结构的性能优劣。对焊接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及时准确地发现缺陷、定性定量缺陷,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焊缝进行返修,能够很好的保证结构的安全与寿命。本文总结了焊缝缺陷的种类以及成因,总结了磁粉、射线、超声三种常用于钢结构焊缝质量检测手段的原理、方法及技术操作要点。结合公路钢结构焊缝检测实例,制定出了适合公路钢桥焊缝检测的方法,其中超声检测因其高效性成为建筑钢结构焊缝检测的主要手段。焊缝超声检测的漏检或误判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反射波信号确定缺陷大小、形状和性质时存在较大偏差。为此,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对焊缝的超声波探伤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从造成缺陷的成因到探伤方法的合理选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焊缝缺陷等级进行评定,能够全面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更为合理的进行等级的划分,为公路钢桥焊缝缺陷的评定提供新的思路,实践证明模糊综合评判运用于焊缝缺陷的评定与实际具有很高的符合度,对公路钢桥焊缝缺陷等级评定提供更高的准确性与保障性,对相关工程检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建筑钢结构焊接缺陷的评定和质量分级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筑钢结构焊接缺陷的评定和质量分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节点初始裂纹和累积损伤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梁柱节点焊缝质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1.1.2 结构累积损伤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1.1.3 钢结构易损性是地震安全评定的重要内容 |
1.2 钢结构节点初始裂纹研究进展 |
1.2.1 初始裂纹概述 |
1.2.2 初始裂纹的研究现状 |
1.2.3 初始裂纹的模拟方法 |
1.2.4 初始裂纹对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1.3 累积损伤的研究进展 |
1.3.1 损伤指数D |
1.3.2 累积损伤研究现状 |
1.3.3 钢结构节点累积损伤对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1.4 概率地震易损性的研究进展 |
1.4.1 经验法地震易损性 |
1.4.2 判断法地震易损性 |
1.4.3 理论法地震易损性 |
1.4.4 混合法地震易损性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思路和流程 |
1.5.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含初始裂纹梁柱节点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
2.1 裂纹分类及计算假定 |
2.1.1 裂纹的分类 |
2.1.2 裂纹计算假定 |
2.2 扩展有限元(XFEM)基础 |
2.2.1 ABAQUS中扩展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2.2.2 ABAQUS中扩展有限元裂纹研究方法 |
2.2.3 裂纹扩展方向的定义 |
2.3 试验设计 |
2.3.1 试验目的 |
2.3.2 初始裂纹深度计算和设计 |
2.3.3 试件设计 |
2.3.4 初始裂纹的检测 |
2.3.5 试验加载制度 |
2.3.6 试件测量 |
2.4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2.5 节点焊缝有限元计算 |
2.5.1 构件尺寸 |
2.5.2 有限元模型 |
2.5.3 材料参数 |
2.5.4 试验结果及有限元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节点含不同深度初始裂纹数值模拟 |
3.1 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初始裂纹扩展模拟 |
3.1.1 梁下翼缘焊缝区域不含初始裂纹 |
3.1.2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左侧 |
3.1.3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中间 |
3.1.4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右侧 |
3.2 加载方式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3.2.1 变幅循环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3.2.2 等幅循环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3.3 不同位置初始裂纹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
3.3.1 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
3.3.2 退化特性对比分析 |
3.3.3 损伤曲线对比分析 |
3.3.4 断裂性能对比分析 |
3.4 节点损伤与宏观力学性能的关系 |
3.4.1 不同初始裂纹节点屈服点拟合 |
3.4.2 不同初始裂纹节点极限点拟合 |
3.5 基于节点失效的杆件模型 |
3.5.1 焊接节点简化计算 |
3.5.2 连接器杆件模型建模 |
3.5.3 节点失效和性能判别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初始裂纹的钢框架抗震能力分析 |
4.1 抗震能力模型 |
4.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 |
4.2.1 设防水准 |
4.2.2 性能水准 |
4.3 结构整体破坏状态的划分和极限状态的定义 |
4.3.1 破坏状态与极限状态 |
4.3.2 破坏状态的划分 |
4.3.3 极限状态的定义 |
4.4 结构性能指标的确定方法——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4.4.1 基本原理 |
4.4.2 水平加载模式 |
4.4.3 Pushover分析的一般步骤 |
4.5 钢框架模型设计 |
4.5.1 结构设计 |
4.5.2 含不同初始裂纹节点数值拟合 |
4.5.3 钢框架动力特性验证 |
4.6 节点不考虑损伤的钢框架模型Pushover分析 |
4.6.1 性能指标的选取 |
4.6.2 钢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 |
4.7 节点考虑累积损伤的钢框架模型Pushover分析 |
4.7.1 损伤指数的定义 |
4.7.2 损伤研究的三个层次 |
4.7.3 单参数损伤模型 |
4.7.4 考虑累积损伤双参数损伤模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初始裂纹的钢框架地震需求分析 |
5.1 基于IDA方法的钢框架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5.1.1 增量动力分析法(IDA)基本原理 |
5.1.2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
5.1.3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步骤 |
5.2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和调整 |
5.2.1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
5.2.2 地震动记录的调整 |
5.3 结构随机变量 |
5.3.1 初始裂纹的不确定性 |
5.3.2 不确定因素的选取 |
5.3.3 考虑初始裂纹深度的结构-地震动样本对 |
5.3.4 整体钢框架结构损伤模型 |
5.4 整体钢框架地震模型需求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考虑初始裂纹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 |
6.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6.1.1 绘制地震易损性曲线方法 |
6.1.2 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 |
6.1.3 地震易损性曲线数学模型 |
6.2 钢框架模型地震易损性分析 |
6.3 钢框架模型地震易损性曲线 |
6.4 初始裂纹深度增大的钢框架模型地震易损性曲线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附录1 |
F.1.1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左侧 |
F.1.2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中间 |
F.1.3 初始裂纹在梁下翼缘焊缝区域右侧 |
附录2 |
F.2.1 初始裂纹_(0 max)a (28)0.0mm、_(0 max)a (28)0.089mm结构-地震动样本对 |
F.2.2 初始裂纹_(0 max)a (28)0.0979mm、_(0 max)a (28)0.1068mm结构-地震动样本对 |
F.2.3 初始裂纹_(0 max)a (28)0.0979mm、_(0 max)a (28)0.1068mm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 |
(2)核电箱型钢结构焊接工艺研究及设备改装(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 本章小结 |
2 箱型钢结构焊接工艺分析 |
2.1 箱型钢结构特点及质量要求 |
2.2 箱型钢结构焊接方法 |
2.3 箱型钢结构制作工艺及焊接工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电渣焊设备改装及功能验证 |
3.1 电渣焊设备改装可行性分析 |
3.2 电渣焊设备改装方案比选 |
3.3 电渣焊设备改装方案设计 |
3.4 电渣焊设备改装 |
3.5 电渣焊设备功能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箱型钢结构焊接工艺试验及应用 |
4.1 焊接工艺试验 |
4.2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3)建筑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的有限元预测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建筑钢结构中的焊接问题 |
1.3 焊接残余应力的预测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1 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的预测研究现状 |
1.3.2 焊接残余应力的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不同有限元软件对Q390 钢厚板T型接头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预测精度与计算效率的比较 |
2.1 研究内容 |
2.2 试验方法 |
2.3 有限元模拟方法 |
2.3.1 焊接温度场计算 |
2.3.2 应力和变形计算 |
2.3.3 计算案例 |
2.4 结果比较与讨论 |
2.4.1 温度场结果 |
2.4.2 残余应力结果 |
2.4.3 焊接变形比较 |
2.4.4 计算效率比较 |
2.5 结论 |
3 蠕变对焊后热处理残余应力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的影响 |
3.1 研究内容 |
3.2 试验方法 |
3.2.1 单道重熔试件制作 |
3.2.2 焊后热处理试验 |
3.2.3 残余应力测量 |
3.3 有限元计算 |
3.3.1 有限元模型 |
3.3.2 热源模型 |
3.3.3 焊后热处理 |
3.3.4 计算案例 |
3.4 结果比较与讨论 |
3.4.1 焊接温度场比较 |
3.4.2 残余应力比较 |
3.4.3 计算效率比较 |
3.4.4 热处理消除残余应力的机理探讨 |
3.4.5 保温时间对残余应力消除效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V形坡口的角度与焊接间隙对残余应力和变形的影响 |
4.1 研究内容 |
4.2 试验方法 |
4.3 有限元计算方法 |
4.3.1 有限元模型 |
4.3.2 计算案例 |
4.4 结果比较与讨论 |
4.4.1 焊接温度场比较 |
4.4.2 焊接残余应力比较 |
4.4.3 焊接变形比较 |
4.4.4 焊缝金属填充量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钢结构厚板层状撕裂力学因素探讨 |
5.1 研究内容 |
5.2 有限元方法预测层状撕裂 |
5.2.1 试验过程 |
5.2.2 有限元分析过程 |
5.2.3 结果比较与讨论 |
5.3 坡口形式对角接接头层状撕裂倾向的影响 |
5.3.1 几何模型 |
5.3.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5.3.3 计算案例 |
5.3.4 结果比较与讨论 |
5.4 焊接顺序对丁字接头层状撕裂倾向的影响 |
5.4.1 几何模型 |
5.4.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5.4.3 计算案例 |
5.4.4 结果比较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高强钢大型柱梁结构焊接残余应力的预测 |
6.1 研究内容 |
6.2 柱梁结构简介 |
6.3 有限元模拟方法 |
6.4 结果比较与讨论 |
6.4.1 焊接温度场 |
6.4.2 焊接应力场 |
6.4.3 柱梁连接焊缝的层状撕裂倾向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质量问题及管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1.2.1 钢结构工程质量问题及管理措施研究现状 |
1.2.2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不足总结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钢结构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述 |
2.1.1 钢结构工程的质量控制原则 |
2.1.2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PDCA循环 |
2.1.3 钢结构工程的三全质量管理 |
2.1.4 统计方法在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应用 |
2.2 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综述 |
2.2.1 《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2012 |
2.2.2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主要内容 |
2.3 事故致因理论综述 |
2.3.1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
2.3.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3.3 轨迹交叉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结构工程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钢结构工程的技术特点 |
3.1.1 钢结构工程的优点 |
3.1.2 钢结构工程的缺点 |
3.1.3 钢结构工程质量问题主要特点 |
3.2 钢结构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 |
3.2.1 钢结构工程资料不全的问题 |
3.2.2 钢结构工程的会审图纸的问题 |
3.2.3 钢结构工程的化学成分问题 |
3.2.4 钢结构工程的加工与制作问题 |
3.2.5 钢结构工程的连接问题 |
3.2.6 钢结构工程运输、安装以及使用维护中出现的问题 |
3.3 钢结构工程的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鱼骨图分析法简述 |
3.3.2 钢结构工程质量影响因素鱼骨图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结构工程质量问题前兆分析及质量控制 |
4.1 钢结构工程施工的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探究 |
4.1.1 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定义分析 |
4.1.2 钢结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
4.2 事故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调查模型(PaICFs)的构建 |
4.2.1 阻止前馈信号和未遂事件成为事故的因素 |
4.2.2 钢结构工程质量PaICFs调查模型的建立 |
4.3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工作主要内容 |
4.3.1 钢结构工程设计阶段质量控制内容 |
4.3.2 钢结构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工作 |
4.3.3 钢结构工程验收阶段质量控制工作 |
4.4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某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研究 |
5.1 工程简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技术特点 |
5.2 钢结构厂房质安事故的分析 |
5.2.1 钢结构厂房质安事故的具体原因 |
5.2.2 钢结构厂房质安事故PaICFs调查分析 |
5.3 钢结构厂房质量控制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建筑钢结构焊接缺陷的检测、分析和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概况 |
1 建筑钢结构焊接缺欠与焊接缺陷的区别 |
2 建筑钢结构焊接缺陷的危害 |
3 建筑钢结构焊接缺陷的检测方法 |
4 超声波探伤检测在建筑钢结构中的应用 |
4.1 检测依据 |
4.2 检测前的基本要求 |
4.3 人员和设备要求 |
4.4 检测步骤 |
4.4.1 初探 |
4.4.2 精探 |
4.4.3 复探 |
4.5 缺陷评定及验收 |
5 总结 |
(6)基于磁记忆的建筑钢结构焊接试件弯曲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来源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来源 |
1.2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 |
1.2.1 磁性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
1.2.2 磁畴和磁畴壁的相关概念 |
1.2.3 磁机械效应和磁弹性效应 |
1.2.4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的原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磁记忆检测的应用现状 |
1.4 金属磁记忆技术的发展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本文主要研究意义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金属磁记忆检测原理 |
2.1 物质的磁性 |
2.2 磁畴和磁畴壁的概念 |
2.3 铁磁性物质的自发磁化 |
2.4 铁磁性物质一些特殊现象 |
2.4.1 居里温度 |
2.4.2 磁各向异性 |
2.4.3 磁致伸缩效应和磁弹性效应 |
2.5 铁磁材料的力磁效应 |
2.5.1 磁的机械效应和弹性效应 |
2.5.2 磁记忆效应 |
2.6 磁记忆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2.6.1 地磁场 |
2.6.2 磁记忆技术的力-磁作用原理 |
2.6.3 磁记忆技术的特点 |
2.7 本章小结 |
3 建筑钢结构焊接试件三点受弯试验 |
3.1 引言 |
3.2 方案的总体安排 |
3.3 材料及检测设备 |
3.3.1 材料 |
3.3.2 检测设备 |
3.4 试验方案设计 |
3.4.1 焊接 |
3.4.2 漏磁信号测量迹线布置 |
3.4.3 试验步骤 |
3.4.4 加载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金属磁记忆信号预处理 |
4.1 引言 |
4.2 小波理论的基本概念 |
4.3 常用的小波函数 |
4.4 小波包分析的基本原理 |
4.5 运用Matlab对磁记忆信号进行小波包降噪 |
4.5.1 小波函数和分解尺度的选择 |
4.5.2 熵标准与最优基的选择 |
4.5.3 阈值的选择 |
4.6 磁记忆信号的处理与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焊接试件三点受弯焊缝处磁记忆信号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Q345B焊接试件三点受弯过程中磁记忆信号的分析 |
5.2.1 试件检测线选择 |
5.2.2 初始阶段试件表面的磁记忆信号分析 |
5.2.3 弹性阶段试件表面的磁记忆信号分析 |
5.2.4 塑性阶段试件表面的磁记忆信号分析 |
5.2.5 弹塑性阶段试件表面的磁记忆梯度曲线分析 |
5.3 Q345焊接试件三点受弯过程中磁记忆信号力-磁曲线及峰峰值分析 |
5.3.1 弹塑性阶段试件中部焊接处检测点的力-磁曲线分析 |
5.3.2 磁记忆信号峰峰值Hpp(y)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大连期货广场B座钢结构安装焊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工程概述 |
2工程焊接方案 |
2.1焊接材料和方法 |
2.1.1选择焊材 |
2.1.2选择焊接方法 |
2.2焊接工艺评定 |
2.3焊接施工 |
2.3.1焊前准备 |
2.3.2现场焊接作业流程 |
2.3.3焊接坡口形式和顺序 |
2.4焊接质量控制和检验 |
2.4.1焊接质量管理体系及流程 |
2.4.2焊接质量保证体系 |
3典型焊接技术 |
3.1冬季低温焊接技术和措施 |
3.1.1人———焊工 |
3.1.2机———焊接设备 |
3.1.3料———焊接材料 |
3.1.4法———焊接方法 |
3.2药芯自保护焊焊 (FACW-SS) 、机器人药芯自保护焊 (FACW-SA) 技术 |
3.2.1焊工培训 |
3.2.2材料复验 |
3.2.3工艺性试验 |
3.2.3.1预热温度计算 |
3.2.3.2半自动药芯自保护焊 (FACW-SS) 工艺评定 (PQR) |
3.2.3.3机器人药芯自保护焊 (FACW-SA) 焊接工艺评定 (PQR) |
3.2.4 (FACW-SS、FACW-SA) 工艺方案 (WPS) |
3.2.5 (FACW-SS、FACW-SA) 工艺工程应用 |
3.2.6 (FACW-SS、FACW-SA) 工艺综述 |
3.2.7 (FACW-SS、FACW-SA) 工艺推广应用价值 |
(8)浅析钢结构焊接缺陷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钢结构焊接工艺与焊接缺陷 |
1.钢结构焊接工艺 |
2.钢结构焊接操作与焊接缺陷 |
二 钢结构焊接缺陷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
三 钢结构焊接缺陷防控的几点建议 |
四 结语 |
(10)公路钢结构桥梁焊缝缺陷的超声检测模糊综合评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公路钢结构焊接桥梁的发展现状 |
1.1.1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程 |
1.1.2 我国公路焊接钢桥发展现状 |
1.2 公路焊接钢桥无损检测技术 |
1.2.1 无损检测技术概况 |
1.2.2 无损检测技术在公路钢桥焊缝检测中的应用 |
1.3 钢桥焊缝缺陷超声检测 |
1.4 工程概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钢结构焊缝缺陷概述 |
2.1 焊缝常见缺陷总结 |
2.1.1 影响焊接质量的技术因素 |
2.1.2 焊缝常见缺陷的种类及成因 |
2.2 焊缝缺陷检测方法的选择 |
2.3 焊缝的质量标准 |
2.3.1 主控项目 |
2.3.2 一般项目 |
2.4 公路钢桥常见焊缝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焊接钢桥焊缝无损检测 |
3.1 公路焊接钢桥常用检测方法 |
3.1.1 不同材质焊缝探伤方法 |
3.1.2 公路焊接钢桥无损检测方法 |
3.2 焊缝的磁粉探伤 |
3.2.1 磁粉检测技术原理 |
3.2.2 磁粉检测技术工艺与特点 |
3.3 焊缝的射线探伤 |
3.3.1 射线检测技术原理 |
3.3.2 射线检测技术方法与特点 |
3.4 焊缝的超声探伤 |
3.4.1 超声检测技术原理 |
3.4.2 超声检测方法与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损检测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
4.1 模糊理论及应用 |
4.1.1 模糊理论概述 |
4.1.2 模糊理论的应用 |
4.1.3 无损检测模糊理论 |
4.2 模糊综合评判概述 |
4.3 焊缝模糊综合评判的必要性 |
4.4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与步骤 |
4.4.1 建立影响因素集 |
4.4.2 建立评价集 |
4.4.3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选择 |
4.4.4 隶属函数的选择 |
4.4.5 单因素模糊评判 |
4.4.6 建立权重集 |
4.4.7 模糊综合评判 |
4.5 焊缝缺陷的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
4.5.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几个关键因素 |
4.5.2 模糊综合评判失效分析 |
4.5.3 适合焊缝缺陷等级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超声检测设备选型 |
5.1.3 现场检测 |
5.2 工程评判实例 |
5.2.1 焊缝缺陷等级评定因素集确定 |
5.2.2 焊缝缺陷等级评价集确定 |
5.2.3 单因素隶属度确定 |
5.2.4 权重集的确立 |
5.2.5 模糊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关于建筑钢结构焊接缺陷的评定和质量分级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节点初始裂纹和累积损伤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D]. 左媛. 东南大学, 2021
- [2]核电箱型钢结构焊接工艺研究及设备改装[D]. 曹平. 三峡大学, 2020(06)
- [3]建筑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的有限元预测与控制[D]. 逯世杰. 重庆大学, 2019(01)
- [4]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质量问题及管理措施研究[D]. 程统然. 东南大学, 2019(01)
- [5]建筑钢结构焊接缺陷的检测、分析和评定[J]. 邱升鹏. 建材与装饰, 2018(52)
- [6]基于磁记忆的建筑钢结构焊接试件弯曲试验研究[D]. 王亮.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7]大连期货广场B座钢结构安装焊接技术[J]. 崔嵬,贾宝华,曾祥文. 电焊机, 2013(11)
- [8]浅析钢结构焊接缺陷对施工质量的影响[J]. 王大闯. 河南科技, 2013(13)
- [9]国家体育馆钢结构屋盖焊接工程施工技术[A]. 崔嵬,马文韧,张伟. 工程焊接2012年第4期(总第20期), 2012(总第20期)
- [10]公路钢结构桥梁焊缝缺陷的超声检测模糊综合评判研究[D]. 傅立军. 长安大学, 2012(07)